发布时间:2013-12-10 11:04 原文链接: 碳酸盐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获新进展

  激光光源的波长拓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频率转换器件材料—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变频能力。随着激光在紫外和深紫外波段应用的日益重要,如何设计合成性能更优的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材料以及硼酸盐以外的紫外和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的资助下,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科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叶宁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以具有平面三角形结构的碳酸盐为研究对象,在获得一系列非线性光学效应为3~4倍KDP的系列碳酸盐晶体ABCO3F (A = K, Rb, Cs, B = Ca, Sr, Ba)基础上(J. Am. Chem. Soc., 2011, 133, 20001),将具有孤对电子的Pb原子引入该碳酸盐体系,发现了一种倍频系数达13.4倍KDP的非线性光学晶体CsPbCO3F。该晶体大非线性光学系数的产生机理不同于常见的平面基团与孤对电子协同增强的机制,而是一种未被发现的金属与平面共轭体系的p-p轨道相互作用。该研究成果拓展了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的新体系,为设计大非线性光学系数紫外晶体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J. Am. Chem. Soc., 2013, DOI: 10.1021/ja408982d)。

  此外,该研究小组采用提高有效非线性基团密度以提高化合物宏观非线性光学性能的思路,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BO3基团共面排列的层状碱金属硼酸盐化合物,并且巧妙地采用不同大小的基团片段作为层间连接以调控BO3基团密度,揭示了结构与性能关系,获得了数个具有高BO3基团密度和较大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紫外晶体(J. Am. Chem. Soc., 2011, 133, 1145;J. Am. Chem. Soc., 2010, 132, 8779)。

相关文章

稀土双硅酸晶体材料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资源利用与稀土开发研究所发光团队与四川大学、广州大学等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合作,在稀土双硅酸晶体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ChemistryOfMaterials。稀土双......

我国与海外合作者在新型光晶体管器件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图(a)极化激元晶体管的基本原理图,(b)极化激元晶体管光学显微镜照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925203、52072083、62075070、51902065)等资助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奥普光电对于晶体材料用于紫外光刻回应

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请问公司CaF2晶体材料是否可用于紫外光刻?奥普光电(002338.SZ)2月27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生产的CaF2晶体材料未用于紫外光刻。......

化学所李峻柏课题组短肽晶体对称性调控研究获进展

超分子自组装是生命结构形成的基础。探索生物分子组装过程以及精准调控组装过程,有助于揭示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和指导生物材料的合成。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李峻柏课题组在短肽分......

新疆理化所在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作为激光频率转换的关键器件,在全固态激光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当前商用的中远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主要包括类金刚石结构的AgGaS2(AGS)、AgGaSe2和ZnGeP2等化合物。然而,......

2022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发布

2022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Light10)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携手中国科学报社旗下科学传播旗舰品牌科学网推出的年......

化物所发现六光子激发自陷态激子发光的无铅钙钛矿晶体

近日,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二十五室)袁开军研究员团队发现了一种具有多光子激发自陷态激子发光的全无机Cs2TeCl6无铅钙钛矿晶体。多光子吸收是一种非线性效应,是......

基于非线性光学物质制备去除汞修复材料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175.shtm汞是一种不可降解的毒性重金属,主要来源于自然和人为污染。其以多种形态赋存,尤其甲基......

我国首部光学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出台

10月14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获悉,为保护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基地及周边的天文观测夜间光环境,着力解决“光”问题,2023年1月1日......

厦门大学团队用变换光学原理造出“人工黑洞”

黑洞是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一类大质量天体,因引力极大,所有进入其视界内的光和粒子都无法逃逸。受黑洞能够完美吸收视界内物质这一特性启发,研究人员一直希望能够设计一些“人工黑洞”结构,以实现能量收集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