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0 12:37 原文链接: “种太阳”团队:在中国点亮第一盏“聚变之灯”

能源短缺,是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能否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为人类提供清洁、稳定的能源?这一问题,困扰了全世界几代科学家。

为了实现“人造太阳”这一梦想,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高精尖科研团队,用青春与智慧书写了科技报国的新时代篇章,被誉为“种太阳”团队。

这个团队,就是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研制团队。

“人造太阳”,一个世界前沿科技领域——受控核聚变。

对核能的利用,主要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核裂变。而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的太阳,其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与核裂变不同,核聚变反应不产生核废料,也不产生温室气体,原料可从海水中提取,清洁又稳定。

为实现中国的“聚变能源梦”,“种太阳”团队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毅然承担起我国最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建设重任。

“种太阳”,有多难?

要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实现等离子体的离子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以上。要制造出容器,承载1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要把1亿摄氏度以上的时间保持得足够长,直到满足稳定发电需要。

这样的神奇操作,离不开“种太阳”团队研制的HL-2M装置。“HL-2M装置作为我国最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是实现我国核聚变能开发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装置。”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毛维成介绍,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在四川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

“科学研究是科技和工业的先导,唯有在科研原始创新领域不断突破,才能确保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种太阳”团队的共识。

几年来,“种太阳”团队想方设法从实现装置建设的全面国产化入手,不断攻克关键技术难关,最大限度克服了“卡脖子”现象。

HL-2M装置的真空室,为放电实验提供超真空环境,比宇宙真空环境还要低好几个数量级,用来盛装上亿度高温等离子体。但是,设计精度高、制造难度大等原因,使众多企业告知真空室无法加工。

“我们只能将科学思维迅速调整为工程思维,亲自动手设计工程图纸。”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副所长钟武律说,经过6年艰难探索,团队制造出我国首台D形截面特材双层双曲率薄壁件全焊接环状超高真空容器,相关工艺和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关键方案推倒重来,在大多时候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但在‘种太阳’团队,却是科研工作的常态。”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党委副书记蔡立君说,“原始创新就意味着要敢于推倒重来,不断向科技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建成HL-2M装置,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在规定时间内实现这个奇迹,最根本的是要有一支能奋斗、敢拼搏的科研团队。”毛维成说。

美国以核心技术为由禁售高强度膨胀螺栓,这是团队需要解决的又一项“卡脖子”难题。“越是封锁,越要超越。”团队成员从零开始,经过数百种材料比对和上千次试制,终于攻克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封锁。

“HL-2M装置的所有核心部件,都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完成的。”蔡立君说,团队不仅锻造了一批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而且极大提升了我国制造水平和工程技术能力,带动了产业技术升级。

“作为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战斗在攀登核聚变科技高峰的一线,打造开放共享的国际合作平台。”“种太阳”团队成员一致表示,“我们力争在中国点亮世界第一盏‘聚变之灯’。”


相关文章

逐“日”追光走近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

行星发动机、智能量子计算机、太空电梯……一段时间以来,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硬核科技”元素引发广泛关注。你知道吗?电影中的很多装备在现实中都有原型。“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最近,社交媒体上,......

“人造太阳”基础物理研究取得系列新成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24.shtm本报合肥1月7日凌晨电(记者常河)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

“人造太阳”照亮地球还要多久?

随着核聚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很多相关技术获得突破。在科技创新越来越需要协同作战的今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更有耐力、能长期投入的“国家队”和更灵活、试错成本更低的民营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推......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正在加快建设

“人造太阳”逐日梦,“聚变合肥”加速度。冬日暖阳下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创新创业热潮涌动,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设如火如荼,该设施的主体工......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记者22日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获悉,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

提高三乘积,让可控核聚变走向现实

依托现有核科技工业体系,凝聚核工程领域具有专业经验和技术基础的相关研究单位和企业,逐步搭建聚变能的技术开发体系和工业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聚变工程和技术攻关,再经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到2050年左......

“人造太阳”再获突破性进展!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刷纪录

20日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处获悉,10月19日下午,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团队再传佳绩,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

中科院EAST团队:准备着,点亮人造太阳

《人民日报》(2022年06月10日第06版)4层楼高、直径8米、重400吨——这就是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坐落在安徽合肥“科学岛”上。多年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

“人造太阳”冉冉升起,完成了第100000次放电

2021年6月8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完成了第10万次放电,当天老中青三代科学家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历史性时刻。自2016年开始,“人造太阳”多次突破世界纪录,......

“种太阳”团队:在中国点亮第一盏“聚变之灯”

能源短缺,是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能否在地球上造出“人造太阳”,为人类提供清洁、稳定的能源?这一问题,困扰了全世界几代科学家。为了实现“人造太阳”这一梦想,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高精尖科研团队,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