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22 16:43 原文链接: 科学家发现大脑时钟基因:人类或有望战胜时差

  再悉心的照料,再软的枕头,再舒服的光子浴,都不能让那些周游世界的土豪逃离时差的折磨。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宣称科学家找到了一种强而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发现了一种可以修改睡眠周期主导基因的药物,来帮助这些憔悴的旅行者调整时差。不仅如此,所有的睡眠问题都可能得到解决。

  有Lhx1才有时差反应

  机体中每个细胞都存在一种特殊的“生物钟”,即一种含量丰富的蛋白质,其水平可以随着时间有节律地升高或降低,负责建立循环生理节律及维持机体细胞同步的主时钟位于大脑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中。视交叉上核(SCN)是大脑下丘脑中一块较小的紧密型区域,该区域包含有大于2万个神经元细胞。

  索尔克生物研究所(是坐落在美国加州南部拉霍亚的一个独立非营利科学研究机构,是美国生命科学领域成果最多、质量最高的研究机构之一)的科学家确认了一种叫做Lhx1的基因,这种基因掌管着我们大脑中相当于主时钟的区域;它掌管着大脑昼夜轮休的节奏以及控制着光觉感受器,来使我们每天都觉得井井有条。正常情况下,Lhx1控制的大脑细胞都是同步活动的,这样就使得他们对光源的变化有很强的抵抗性。昼夜突变会引起时差反应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细胞的刚性。

  Lhx1较少适应性更强

  研究者们发现这种细胞在缺乏Lhx1基因的动物体内同步性更差,于是他们在小白鼠身上测试了Lhx1在时差反应中的表现(这些小鼠并不会进行真正的旅行,研究者们只是在它们的昼夜周期中错开了8个小时),还比较了其他小鼠SCN中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情况,最终发现有213个基因对SCN较为特殊,通过进一步筛选,研究人员最终发现了仅有一个基因(即Lhx1)对光的反应处于抑制状态。他们发现体内Lhx1较少的小鼠更快地适应了环境,它们的神经元同步性比较差,这就使得它们能更快地适应新的日程。

  睡眠问题能有效解决

  这项研究为研究人员开发细胞再生疗法来恢复SCN的功能以及改善睡眠障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目前研究者们已整理了相关的基因表达数据,随后他们将继续研究来揭示SCN和其他组织中控制昼夜节律钟的基因的表达效应。

  找到一种可以降低Lhx1或是Lhx1控制的激素含量的药物,无疑是药物生产者的一个巨大进步,这意味着所有的睡眠问题都可以得到妥善解决。有些研究表明,睡眠周期的问题可能导致肥胖、心理疾病以及其他各种疾病,所以,有些医生并不推荐那些治疗时差反应和倒班症的药物,且之前在催醒丸上的尝试还都不如咖啡因有效。到目前为止,这些东西还有可能令人上瘾,或是有潜在的致命危险。

  人类生物钟周期是24小时18分

  人类的生物钟同时钟并不同步。日本科学家曾发表研究论文说,他们发现人类生物钟的周期是24小时18分。而其它动物和植物的这种生物钟与时钟差距更明显,一些动物的生物钟周期是23小时至26小时,而植物是从22到28小时。

  研究者还用计算机做了一个模拟生物钟进化的实验。实验证明,那些对竞争最有利的生物钟周期的确是接近24小时,但又不是特别接近。以鸟儿为例,如果它严格按照时钟作息的话,那么当它每天早上醒来觅食时会发现,树上的虫子已经被先飞入林的鸟儿吃得差不多了。

  大脑存在多重时钟现实版声画不同步

  光和声音以不同的速度传播,当某人说话时,视觉输入和声音输入会在不同的时间到达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接着这样的信号在大脑里以不同的速率进行处理。尽管如此,我们能够即时同步的感受这一切的发生。

  然而,当67岁的PH在手术后就开始经历声画不同步的生活。PH回忆道:“我对女儿说,你必须处理好那两台电视机,”然后PH意识到他在自己下巴还没移动时就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对他的脑部扫描显示,在听力、计时和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大脑区域存在两处损伤。

  为查明具体原因,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的埃利奥特·弗里曼和同事进行了一项时间顺序判断测试。PH被展示了一系列人们说话的视频剪辑,并被询问那些画面中声音出现在嘴唇运动之前或之后。为了让他感觉声画同步,研究人员必须在嘴唇运动前200毫秒提前播放声音。

  弗里曼表示这暗示着外部世界的相同时间是由大脑的不同部分感知,且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大脑中其实存在很多时钟———在这项实验中出现了两个时钟。在PH的例子里,至少一个时钟因这些脑损伤被严重的减慢了。PH的时间差异可能非常大,且发生得非常明显以至于无法忽视。他可能只能感知到其中一个时钟,因为这是唯一一个他有意识感知到的。

相关文章

多样化菌群共存现象有了新解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微生物群落中广泛存在的水平基因流动可以帮助竞争性微生物群体突破物种多样性“极限”,促......

与DNA损伤相关的145个基因“现形”

研究示意图。图片来源:《自然》杂志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通过对近1000只转基因小鼠开展研究,英国科学家发现了100多个与DNA损伤有关的关键基因。这项研究为开发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个性化疗法提......

关节炎滑膜组织基因表达调控图谱,揭示关节炎风险位点的功能特征

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病变,主要表现为滑膜增生、软骨变性及软骨下骨增生,造成关节功能丧失和生活质量下降,在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50%,全球范围内有数亿人受到影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

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市场规模、趋势、2032年报告

2022年,全球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市场规模为17.2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76亿美元左右,2023年至2032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6.10%。市场概况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市场是一个快速......

Nature最新文章:基因测序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写,速度翻倍,仅需数小时

超高速测序推动基因组诊断快速发展简化的DNA和RNA测序工作流正在帮助临床医生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提供迅速的有针对性的护理    约十年前,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默多克......

真还是假?2023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揭晓

1月21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23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北京揭晓。具体包括,基因检测能“剧透”孩子天赋;中国科学家测定月球年龄为20.3亿年;航天员不能是近视眼,因为太空中不能戴眼镜;电水......

最大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有助于药物发现

迄今对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在内的海洋微生物基因进行的最全面分析,可为研究人员发现抗生素、追踪气候变化影响和保护濒危物种奠定基础。1月16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前沿》。据《自然》报道,2021年,研究......

再谱篇章!脑科学领域首座DCSLab落成

日前,华大智造宣布脑科学领域首座DCSLab在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上海脑中心”)正式落成。华大智造先进的生命科技工具将全面助力上海脑中心引领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为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协同长......

全球最大古人类基因库创建,基因和疾病历史传播情况绘成

1月11日,大型国际专家团队分析了34000年前生活在西欧和亚洲的近5000名人类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创建出世界上最大的古人类基因库。通过对古人类DNA进行测序并将其与现代样本进行比较,团队绘制了基因和......

新发现:用电刺激大脑使人更容易被催眠

新研究发现,向大脑的特定部位发送电脉冲会使人更容易被催眠。虽然研究处于早期阶段,但最终可能会推动催眠疗法更广泛地应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等疾病。相关研究1月4日发表于《自然心理健康》。美国斯坦福大学的A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