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4 09:11 原文链接: 科技国家队:切实担当率先责任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这一年,中国科技成果让世界目不暇接。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回收……这一年,科技界向世界表明了中国迈向科技前沿的信心。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并开展科学实验,中国生态环境变化十年评估报告发布……这一年,科技界向国家表明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决心。

  生态草牧业试验和渤海粮仓科技工程示范项目开展,煤基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烯烃等产业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一年,科技界向社会表明了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恒心。

  在科技界充满信心、决心与恒心的每一次努力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个坚定的身影——中国科学院。

  迈开步子争“率先”

  两会开始前的几天,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几乎每天都在开各种会,评审原初引力波地面探测项目——阿里项目的工程设计方案。

  作为阿里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今年张新民参加两会的心情与去年大不相同。

  去年,为呼吁国家支持引力波地面探测,焦急的张新民几乎在两会上磨破了嘴皮子。就在那次两会前,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宣布直接观测到引力波,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在这一国际前沿领域又慢了半拍。

  今年,情况不同了。在科学家的呼吁下,2016年12月13日,酝酿了两年半的阿里项目正式启动。“现在,这个项目正在全方位地向前推动。”张新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今年2月,项目评审了观测舱设计方案,望远镜建设方案也已经进入评审阶段,5月初项目将开始正式施工。同时,项目正在推动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

  “建成后的阿里项目将在5年内开始对原初引力波进行地面观测,带领我国原初引力波研究进入国际前沿。”张新民说。

  如今,在阿里等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中科院在“率先”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世界首颗量子通信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世界最大面积中阶梯光栅研制成功,国际先进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开工建设……中科院创造的诸多科技成果走在世界前沿,而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背后,都少不了良好的体制机制支撑。

  作为科技国家队,2016年,中科院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了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高质量完成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先导专项、国防科技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任务,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并实施国际化推进战略。

  夯实基础做创新

  近几年,每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几乎都要提到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的问题。今年,这一话题仍是他关注的重点。

  “我国药物研制还处在‘跟跑’状态,创新性依然不够。”陈凯先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在陈凯先看来,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关键要加强基础研究。“过去,我们跟跑国际前沿,以仿制药为主;现在,我们发明了新药,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很多化学结构、作用机理和靶点依然是由国外最先发现的。”陈凯先说。

  在促进原始创新方面,张新民则建议,要“交叉融合”,并“持之以恒”。

  “作为科技国家队,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张新民建议,例如可以把宇宙演化的天文学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物理学结合起来,“这是极大和极小的两个领域,过去一二十年,正是因为人类将一大一小结合在一起考虑,才提出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方向”。

  与此同时,“基础研究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做出来的,我们不能急躁,不能做‘运动式’科研。”张新民说,“通过过去一年的规划,我国在引力波探测上已经有了很清晰的路线图,接下来就是要‘集中力量’‘持之以恒’。”

  集中力量办大事

  如今,张新民工作中有三件事:一是像从前一样,继续致力于粒子物理和宇宙学基础研究;二是作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为科技体制改革建言献策;三是做阿里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带着团队来往于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院所和大学,为项目吸引和集中最优质的智力资源。

  在张新民及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阿里项目集结了国内物理和天文学领域的雄厚科研实力。阿里引力波项目由高能所牵头,国家天文台、上海微系统所、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诸多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参与其中。

  其实,在中科院,类似的“集结”还有很多,这在空间科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空间科学刚刚起步。”两会前的一次科普讲坛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起步”得益于中科院主导的空间先导专项的实施。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该专项于2011年1月正式启动,成为我国自“双星计划”之后集中开展的空间科学探索项目。项目计划的4个卫星任务,无一不是通过整合中科院内外科研团队、凝聚优质资源而诞生的。

  相里斌介绍,如今,暗物质卫星已经完成全天区第一遍扫描,近期将向全世界发布暗物质粒子卫星的探测成果。实践十号带回的16项科学实验很多都是“世界首次”。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科研团队正在进行拓展试验,若有所突破,科学家有可能探索出一种目前人类还不可干扰、不可探知的通信加密手段。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将于年内发射。

  不仅在空间科学领域,近年来,为整合资源、凝聚方向,中科院推动机构改革,设立卓越中心、大科学中心、创新研究院、特色研究所,2016年,中科院推动已立项和试点筹建的46个四类机构落实各项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围绕着战略布局,中科院依然在改革与发展中全力以赴,切实担当起科技国家队的率先责任。

相关文章

清华开办“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包含了这些成果

3月9日下午,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清华大学开幕。该展览展出了“十三五”期间清华大学涌现出的38项创新成果,涵盖新型能源、基础物理、生命健康、地学环境、冬奥专项、公共安全、机械......

人才“三问”,张新民给出解答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去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人才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

“十三五”仪器专项申报情况——中篇

前篇主要汇总了“十三五”前期“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理想情况,本文主要包括了“十三五”中期立项情况。2018年“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拟立项情况: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牵头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

3月4日12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大会发言人张业遂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据张业遂介绍,本次大会5日上午开幕,11日上午闭幕,会期6天半......

“十三五”,科技强,国家强!

天和飞天、“奋斗者”号入海、北斗卫星组网、时速600公里磁浮列车成功下线……你是否熟悉这些大国重器?你是否记得那让人心潮澎湃的一幕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

“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看科技如何改变生活

近期,正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吸引着公众的目光。数千项“十三五”期间重大科技成果集结于此,彰显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无穷魅力,尽展创新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劲脉动。科技部统计数......

王志刚:“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1倍

2月26日,在今年两会到来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面支撑新发展格局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会上表示,“十三五”以来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

国内每万人口发明专利达15.8件

1月21日,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举行。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圆满完成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

2020年在学研究生总规模将达300万人

‘十三五’规划提出,期末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2人,目前已超过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今年将达到30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目前已经超过了60%。‘十三五’期间授予博士......

资助近8亿!国自然公布“十三五”第五批重大项目指南

8月1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发布“十三五”第五批8个科学部63个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通告指出,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