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11 20:43 原文链接: 粒细胞系统形态

粒细胞系统分为骨髓内的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以及外周血中的杆状核细胞和分叶核细胞。

 

 

(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椭圆形。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医学教.育.网整理紧密、桔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细胞: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胞质充满中性颗粒。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胞核与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相似。胞质充满着粗大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③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10~12μm。胞核呈模糊杆状。胞质内及胞核上含有紫黑色、大小不匀、数量较少的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①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圆形源自医.学教育.网。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胞质丰富,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②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胞核多分为两叶。胞质充满着粗大呈桔红色嗜酸性颗粒。③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胞质嗜碱性颗粒呈紫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常掩盖在核上。

 

 

表: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中性颗粒 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颗粒 嗜苯胺蓝颗粒
大小 细小

大小一致

粗大

大小不一致

 

 

最粗大

大小不一

 

 

较中性颗粒粗大

大小不一

 

 

形态 细颗粒状 圆形或椭圆 形态不一 形态不一
数量 不一定、常不多 少量或中等量
色泽 淡紫红或淡红色 橘红色或暗红色 深紫红或深紫黑色 紫红色
分布 均匀 均匀 分布不一、常覆盖核上 分布不一、有时覆盖核上


相关文章

研究人员提出普适性混合量子系统

安徽理工大学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教授陈华俊研究团队,提出一种以碳纳米管振子为通用量子接口的混合多模量子系统。通过对系统中声子耦合调制相位的有效调控,实现对群速度的量子操控,为实现芯片尺度上的量子信息处理......

新型双色发光人造分子制成可实现瞬时颜色切换

据3日发表在《自然·材料》上的论文,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由两个耦合的半导体纳米晶体组成的“人造分子”系统,该系统可以发出两种不同颜色的光,实现了快速和瞬时的颜色切换。这表明,在纳米尺度上......

国家林草局发文:10年以上生态站的老旧仪器改造升级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印发《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发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将加快生态站建设,完善站点布局,提升研究水平,强化数据应用,优化管理服务,增强支撑能......

华谱科仪Chromloong色谱信息管理系统申报ANTOP奖

在科研工作中,色谱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处理装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色谱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合规、高效和可靠地处理色谱数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华谱科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谱科仪,是一家......

运用鲤科鱼类系统发育重建长江水系的演化历史

现代长江的起源及南亚、东亚水系的演变,与新近纪青藏高原隆升和现代亚洲季风系统建立相关。然而,准确刻画长江水系的时空演变规律颇具挑战性。之前的地质学研究基于不同的采样地点、测年方法和替代指标进行估算,认......

南开团队利用人工突触器件实现大脑的感官功能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刊登了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利用柔性人工突触器件,开发了一种神经形态运动感知系统,在硬件层面成功实现了大脑的多感官整合功能,并获得了卓......

挑战科学前沿的“时空极限”

不论是体育赛事还是科学探索,挑战极限一直是人们的梦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龚旗煌团队长期致力于挑战科学前沿的“时空极限”研究,助力人们不断拓宽认知的边界。“我们就是......

操作系统产业峰会2022即将启幕

12月28日至29日,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CCF开源专委会、绿色计算产业联盟、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主办,以“立根铸魂崛起数智时代”为主题的操作系统产业峰会2022将在线上召开。本次峰......

我国首个“量超协同”系统解决方案发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79.shtm中新社合肥12月15日电(记者张俊)记者15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中......

突破性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关闭按钮”

抗菌超级英雄MR1(MHCi类相关分子)是一种存在于人体每个细胞中的蛋白质,它具有分子警报系统的功能,当癌症或细菌感染出现时,向免疫系统中的强大细胞、白细胞发出警报。虽然之前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MR1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