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系统形态

粒细胞系统分为骨髓内的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以及外周血中的杆状核细胞和分叶核细胞。 (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椭圆形。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阅读全文

粒细胞系统系统特点

1、原粒细胞:又称髓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只有骨髓中方能见到,但最多不超过2%,粒细胞白血病时可增多。圆形或微带椭圆形,直径18微米左右。浆量少,天蓝色,均匀一致,纯净无颗粒。核圆较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呈细沙粒状或粉末状,分布均匀,宛如一片薄纱。核膜甚薄,不易观察。核仁明显,通常2-6个,较

粒细胞系统系统特点

1、原粒细胞:又称髓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只有骨髓中方能见到,但最多不超过2%,粒细胞白血病时可增多。圆形或微带椭圆形,直径18微米左右。浆量少,天蓝色,均匀一致,纯净无颗粒。核圆较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呈细沙粒状或粉末状,分布均匀,宛如一片薄纱。核膜甚薄,不易观察。核仁明显,通常2-6个,

粒细胞系统形态

粒细胞系统分为骨髓内的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以及外周血中的杆状核细胞和分叶核细胞。(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

粒细胞系统形态

粒细胞系统分为骨髓内的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以及外周血中的杆状核细胞和分叶核细胞。     (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透明

骨髓粒细胞系统的概述

  骨髓粒细胞系统是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一个类型,骨髓细胞学检查对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有价值,同时对诊断其他非造血系统疾病,对不明原因发热、恶病质、原因不明的肝脾肿大有鉴别诊断意义。

骨髓粒细胞系统的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增多:  ①以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增多(占20%~90%)为主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此时常伴有粒细胞形态异常,鉴别困难。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时,除原始细胞增多外,可见中、晚幼粒增多、嗜碱粒细胞比例增加。  ②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占20%~50%)为主亚急性粒细胞白

骨髓粒细胞系统的正常值

  原血细胞 0~0.007 (0~0.7%)。  原粒细胞 0~0.0180 (0~1.8%)。  早幼粒细胞 0.004~0.039 (0.4%~3.9%)。  中性粒细胞  中幼 0.022~0.122 (2.2%~12.2%)。  晚幼 0.035~0.132 (3.5%~13.2%)。  

透射电镜下粒细胞系统的超微结构——原粒细胞

  原粒细胞:平均直径10μm左右,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平滑,微绒毛很少。胞核大,核占整个细胞的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可有浅的凹陷,核内常染色质占优势,异染色质少,在核膜处呈薄层凝集,有一至几个核仁。胞质少,内有大量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较少,呈短管状,线粒体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基质电子密度较高,

粒细胞系统六个阶段细胞介绍

一、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为10~20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核仁明显,胞浆少,蓝色,颗粒无或有少许细小颗粒(

临床物理检查方法介绍骨髓粒细胞系统介绍

骨髓粒细胞系统介绍: 骨髓粒细胞系统是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一个类型,骨髓细胞学检查对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有价值,同时对诊断其他非造血系统疾病,对不明原因发热、恶病质、原因不明的肝脾肿大有鉴别诊断意义。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值: 原血细胞:0-0.007 (0-0.7%)。  原粒细胞:0-0.0180 (0-

骨髓粒细胞系统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增多:  ①以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增多(占20%~90%)为主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此时常伴有粒细胞形态异常,鉴别困难。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时,除原始细胞增多外,可见中、晚幼粒增多、嗜碱粒细胞比例增加。  ②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占20%~50%)为主亚

骨髓粒细胞系统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原血细胞 0~0.007 (0~0.7%)。  原粒细胞 0~0.0180 (0~1.8%)。  早幼粒细胞 0.004~0.039 (0.4%~3.9%)。  中性粒细胞  中幼 0.022~0.122 (2.2%~12.2%)。  晚幼 0.035~0.132 (3.5%~13.2

嗜酸性粒细胞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临床中最常见的检查莫过于血常规,在一份血常规报告中我们更多关注了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常提及的指标,而较为忽视嗜酸性粒细胞。然而嗜酸性粒细胞与呼吸系统中众多疾病均有关联,今天我们就从嗜酸性粒细胞为出发点,探寻那些与之关联的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概述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

粒细胞介绍

  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减低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减低是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1)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如无并发症,WBC减低(

粒细胞如何分群?

目前,根据粒细胞群发育阶段,人为地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和边缘池等。①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②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失去分裂能力;③贮备池: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成熟粒细胞贮存于骨髓,在贮备池中停留3~5d,数

粒细胞的定义

粒细胞是一类细胞质中包含颗粒体的白细胞,又因其细胞核形态多样而称多形核白细胞,(PMN或PML)。术语多形核白细胞通常特指最常见的中性粒细胞。粒细胞由补体调节蛋白调控从骨髓中产生。

粒细胞生理概要

粒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细胞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丧失分裂能力)、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d,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活6~10h,然后逸出血管进

柳氮磺吡啶致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及系统症状药疹病例报告

临床资料患者,女,50 岁。因全身红斑、丘疹伴瘙痒、 发热 2 周,于 2016 年 3 月就诊。患者 1 个月前因外阴、口腔溃疡,于外院诊断为白塞病,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 1 g 每日 3 次、沙利度胺 50 mg 每日 2 次口服治疗;2 周前突发全身红斑、丘疹,剧烈瘙痒,有灼热感,伴发热(最高

粒细胞“从军记”

我是人体白细胞的一种,叫粒细胞,在骨髓出生,长大后穿越到血管履行我的天职-保家卫国,及国王安康!老年时则再次穿越血管,回到组织、脏器,颐养天年。我们成长与衰老都是以内核分叶为标志,出生时,内核是一个圆形,犹如天地鸿蒙之初,混沌一片;后来清气上升,浊物下沉,分成两到三个核,这意味着进入青、中年;岁月似

嗜酸性粒细胞概述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中性粒细胞的检验

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所以称为粒细胞。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

中性粒细胞的概述

  中性粒细胞(外文名:neutrophil)是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1],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测定

嗜碱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含量较少。(1)增多: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参考上限(>0.05×10 9/L)。1)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荨麻疹因过敏体质对特异抗原过敏或物理因素(寒冷等)引发,血清IgE增高,寒冷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还可出现冷球蛋白或冷纤维蛋白原等。溃疡性结肠炎可

粒细胞的功能简介

   (1)渗出性和游走性  中性粒细胞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间隙处逸出到血管外,称中性粒细胞的渗出性,同时,中性粒细胞在组织内具有游走性。    (2)中性粒细胞黏附作用  黏附作用包括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是中性粒细胞能穿过血管壁的基础,也是炎症前期的准

粒细胞的主要类型

粒细胞可由其在瑞氏染色下的表现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三类。其他不属于粒细胞的白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在红细胞之间的中性粒细胞,其细胞核分为多叶,可在细胞质中见到细胞内颗粒体。(经过吉姆萨氏染色后高倍放大)中性粒细胞通常可在血液中发现,为

如何识别复粒细胞

复粒细胞:在某些慢性肾病中常可见到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胞质内充满脂肪颗粒,甚至将胞核遮盖,这种细胞称复粒细胞。如果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可看到脂肪滴所呈现的马耳他十字现象。如没有偏振光显微镜,可用脂肪染料苏丹III对其染色,发现小滴被染上橙黄色,因此证明这些颗粒就是脂肪小滴。概念:来自肾小管立方

粒细胞的药物影响

  1.增加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的药物有:眠尔通(偶尔)、苯妥英钠(偶尔)、吩噻嗪、氯奋乃静、丙咪嗪、甲基多巴、氨苯喋啶、链激酶、碘化钾、碘化物、氯碘丙脲、碘胺药、碘胺二甲基异恶唑、磺胺甲异恶唑、二甲氧苯青霉素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I、ш、IV、红霉素、新生霉素、卡那霉素、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

  杀菌活力降低,说明机体对感染抵抗力降低,易遭受细菌的感染。多见于先天性慢性肉芽肿病及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症、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髓性及淋巴性增殖病、骨髓炎、某些病毒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长期应用类固醇、秋水仙碱及长春新碱、酒精中毒及吸烟者。

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最丰富的粒细胞类型,占人类所有白细胞的40%至70%。它们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不同动物中有所不同。它们由骨髓中的干细胞形成,并分化为中性粒细胞杀手和中性粒细胞笼子的亚群。它们寿命短且移动性强,因为它们可以进入其他细胞/分子无法进入的组织部分。中性粒细胞可细分为分段中性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