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01 12:16 原文链接: 细胞核区室化

  真核生物细胞核内有类似于细胞区室( compar tment)的亚结构,称为核区室( nuclea r compar tment)。核区室主要分为两类: 染色体域( CT)和染色质间区室( IC)。核仁也是一种经典的核区室。C T与IC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细胞核呈现区室化的核结构,对基因表达进行高层次的调控。20世纪70~ 80年代早期, 染色体绘图技术( chromosome painting )证实, 每个染色体(至少对于其大部分染色质)在核内占据独立的区域,称为染色体域( CT)。它们是互斥的实体。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内陷的非染色质空间即染色质间通道,从CT的外周延伸到内部,形成类似“海绵”的能渗透的三维结构。CTs由不同的染色体臂和染色体区带组成。染色体臂内G亮带或称R带是早期复制区带,基因较密,含管家基因和组织特异基因; G暗带是中后期复制区带,基因较少,含组织特异基因; C带是晚期复制区带,包括着丝粒异染色质和其他的结构异染色质, 缺少基因。R带中基因密度更高的区段称T带。

   在人成纤维细胞中,基因含量高的染色体在核中部呈辐射状分布,而基因含量少的染色体位于核周边。当细胞离开细胞周期后,会放松这种位置限制。表明基因含量可能是CT定位的决定因素。染色体在核内的分布是非随机的,但随细胞类型的不同C T分布变异很大。即使同一细胞类型,基因活性的改变,不同的分化阶段,细胞周期的不同时项,核结构都会有显著的改变。

   染色质间区室目前有两种观点: ① Cremer 等提出染色质间区与其内含物及其由染色质域表面提供的边界,构成了染色质间区室( IC)。② IC是染色质间区动态集聚的实体, 如Cajal小体、核斑( nuclea r speckle )、PML小体、核苷酸切除修复体( nucleo tide exci sio nrepai r, N ER)等。C Ts和ICs构成了区室化的核结构。两者协同演化,相互作用,影响基因及其转录相关因子的定位,进而调控基因表达,将这种调控方式称为C T-IC模式。

   IC,或在伸入染色质间区的染色质环上(图1)。深入CT的染色质间通道增大了CT的表面积,使得CT内部的基因也可位于C T的内表面,从而与IC接触。相应的,沉默的基因位于紧密染色质域内部而与转录装置隔离。观测到一些基因活性区域会逃逸CT的束缚,形成染色质环。如人成纤维细胞MHL-II基因簇经IFNγ诱导后,从6号染色体中游离成环。不仅如此,持续沉默的基因有必要与持续活化的基因隔开,而定位于不同的染色质区室。作为基因活化与沉默的重要机制,基因表达模式的稳定改变,需要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变动,以使相应基因位于开放或关闭的染色质区室[6 ]。哺乳动物血细胞发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例证。B、T淋巴细胞发育中的沉默基因经历变动, 以定位于旁着丝粒异染色质区[13 ]。在黑腹果蝇( dro sophila melanogaster)常染色质的一个brow n 等位基因中插入一段异染色质后,两等位基因与着丝粒异染色质关联,致使野生型等位基因的转录失活。

   一定区域招募功能不同的因子的能力可决定染色质功能状态。染色质结合蛋白的动态交换使调节因子得以到达染色质。过表达抑制蛋白或激活蛋白,并同时检测报告基因在不同染色体位点的表达,表明抑制因子的持续提供将维持异染色质结构,而激活因子的上调将消除异染色质化对基因的抑制。

   研究表明,增强子有抗沉默的作用。转基因试验中,增强子足以使基因离开异染色质区并抑制基因沉默,表明增强子通过抑制基因定位到异染色质区而维持基因表达。转录起始因子结合到增强子可促基因被招募到富含染色质变构复合物、组蛋白乙酰化酶及其它转录装置机组分的核区室。基于此提出一种调节元件激活机制: 转录激活因子结合到调节元件而破坏其与本地异染色质的相互作用,基因从而可进入活性核区室。基因表达的调控一方面通过顺式作用元件和调节因子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基因定位; 另一方面IC通过对相关因子的汇集、阻滞调控基因转录。

相关文章

下一级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不再需要病毒帮助

事实证明,改性病毒是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材料送入细胞核的便捷方式--但它们价格昂贵,难以扩展,而且有潜在毒性。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种非病毒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大多数人都听说......

塑造着丝粒分布的“世纪之谜”解开

自180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细胞核中着丝粒的分布问题。着丝粒是一种特殊染色体区域,对细胞分裂至关重要,但其分布的决定机制和生物学意义仍悬而未决。日本东京大学团队最近提出了一种塑造着丝粒分布的......

年轻的“密码”,就在细胞的这个地方

有“铁丝网”覆盖、隐蔽在核膜下方、“垃圾”基因打包运进来……细胞核里的“垃圾区”同人类世界的垃圾区有着相似的特点:封锁、隐蔽、垃圾打包、人迹罕至。3月28日,《自然》子刊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聚焦了一系列......

核孔复合体外环结构研究获进展

2022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孙飞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张传茂课题组等,在爪蟾核孔复合体外环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最新成果。相关研究成果以8Åstructureofth......

开辟了多种跨膜蛋白进入细胞核实现尚未识功能的可能

具有多个跨膜结构域的跨膜蛋白很少在细胞核内发现。为了实现核内定位,必须首先从宿主膜中提取假设的跨膜蛋白,并且必须保护多个疏水跨膜结构域免受细胞质亲水环境的影响,以保持蛋白质的正确构象。从机制上讲,这带......

新发现:细胞核可转变成另一种细胞核

一百五十年前,DmitriMendeleev创建了元素周期表,这是一种根据原子核性质对原子进行分类的系统。本周,一群研究生命树的生物学家推出了一种新的细胞核分类系统,并发现了将一种细胞核转变为另一种细......

揭示:AML中相分离形成的nYACs的重要功能

RNA表观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截止目前,已经有超过100种RNA的化学修饰被鉴定出来,而作为真核生物mRNA内部丰度最高的RNA修饰,m6A的功能研究备受关注。m6A可以被甲基转移酶复......

揭示白细胞选择阻力最小的迁移路径

在后生动物发育、免疫监视和癌症传播期间,细胞在复杂的三维微环境中迁移。这些空间被细胞和胞外基质挤压,产生具有不同大小间隙的迷宫,这些间隙通常小于迁移细胞的直径。大多数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和一些但不是全部......

《自然》:白细胞以细胞核为标尺,找到阻力最小的路径

移动细胞,比如白细胞或转移性癌细胞是如何能在免疫监控和癌症传播期间到达它们的目的地的呢?来自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的MichaelSixt研究小组提出了最新观点——白细胞利用它们的细胞核作为标尺,筛选周......

克隆猴背后:土博士炼成细胞“去核”第一人

1月25日《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的封面文章轰动全世界:2017年11月27日,由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团队培育的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同年12月5日,第二个体细胞克隆猴“华华”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