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4 10:46 原文链接: 美国重建细胞骨架构建“微管回路”

1月24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其网站发布研究成果,他们构建了细胞骨架回路并重构微管结构。受神经系统轴突的启发,研究人员将分支微管成核路径与微纳加工相结合,开发了“细胞骨架回路”,将其用于开发纳米技术平台。他们开发的平台可用于从高效的芯片分子传输到机械纳米致动器等多种应用。这项技术最终可能推动软体机器人、新药和高精度生物分子运输合成系统的发展。

在细胞内部,由微管蛋白质形成的细长管状结构,称为微管。微管在细胞内具有重要功能,为分子运输提供坚固“道路”。微管网络是细胞骨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就像树根分支系统一样,维持细胞形状和帮助细胞分裂。微管支架除了有助于维持细胞形状外,还可以像分子“运输轨道”一样工作。有一种专门的马达蛋白作为“动力源”携带着分子沿着微管丝运转。微管分子组成的微小变化就像路标一样,可以调整化学物质的路线,将分子有效载荷送到目的地。然而,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固定长度和布局的微管上,并且没有关注微管如何生成,这限制了微管架构的设计。

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控制微管生长的系统,使用微/纳米和微流体制造的专业设备,精确地控制微管分支的生长。他们能够调节生长的角度和方向,使其规律性生长,从而创新微管结构。

科研团队表示,接下来计划进一步研究如何沿着微管分支引导化学物质输运,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控的化学物质运输系统。此外,他们还研究了微管网络像“微型镊子”一样在极其微小的物体上施加物理力的用途。针对存在的问题,科研人员建议,在细胞骨架回路中使用如驱动蛋白的生物分子马达,以在分支微管上发展强大的生物芯片上转运分子。然而,细胞骨架回路中微管固有的均匀极性和高密度可能会使得以与生命系统相当的更高产量和效率进行分子转运。此外,细胞骨架回路可以通过将其与其他化学、光学、磁性和电气组件集成来扩展,以创建更复杂和动态的结构。


相关文章

新型磁驱软体机器人实现高效安全药物转运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副研究员徐海峰团队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杂志发表最新成果。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用于靶向递药的磁驱软体机器人,该微型机器人能根据器官内不同地形的机械特点,运用与环境最安......

美国重建细胞骨架构建“微管回路”

1月24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其网站发布研究成果,他们构建了细胞骨架回路并重构微管结构。受神经系统轴突的启发,研究人员将分支微管成核路径与微纳加工相结合,开发了“细胞骨架回路”,将其用于开发纳米技术平......

美国重建细胞骨架构建“微管回路”

1月24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其网站发布研究成果,他们构建了细胞骨架回路并重构微管结构。受神经系统轴突的启发,研究人员将分支微管成核路径与微纳加工相结合,开发了“细胞骨架回路”,将其用于开发纳米技术平......

滚动、旋转和绕轨移动新软体机器人可同时进行三种行为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的软体机器人。它可同时进行3种行为:向前滚动,像唱片一样旋转,以及沿着围绕中心点运行的路径移动。该设备无需人工或计算机控制即可运行,有望开发可用于导航和绘制未......

科研人员开发出物理智能控制的新型软体机器人

继螺丝粉机器人后,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机械航空系副教授尹杰团队最近研发出一种能像轮胎一样滚动、像陀螺一样旋转、像卫星一样绕轨道运行的新型软体机器人。1月8日,该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

灵感来源发卡!这项研究被Nature亮点报道

万物皆有启发,无论是迅疾的猎豹,还是一枚小小的发卡——而正是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给同一个研究团队先后带来了灵感。研究过程很美好,但投稿却不太顺利。尽管研究成果遭遇顶刊婉拒,但论文一作赤银鼎并没有......

沈阳自动化所磁热联合驱动微型软体机器人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米自动化课题组在磁热联合驱动的微型软体机器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利用4D打印技术制备的软体机器人在近红外光和磁场的联合驱动下,展示了弯曲......

磁热联合驱动微型软体机器人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米自动化课题组在磁热联合驱动的微型软体机器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利用4D打印技术制备的软体机器人在近红外光和磁场的联合驱动下,展示了弯曲......

中国团队研发出无腿软体机器人,可快速持续受控跳跃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中国科研团队完成的机器人学研究论文,报告研发出一个无腿的软体机器人,可进行快速、持续的可控跳跃。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可在绳系模型机器人中产生敏......

这款无腿软体机器人能快速持续跳跃

重庆大学陈锐、上海大学蒲华燕等研制出一款无腿的软体机器人,可进行快速、持续的可控跳跃。该发现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可在绳系模型机器人中产生敏捷的多模态运动。相关研究12月8日发表于《自然—通讯》。软体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