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21 08:41 原文链接: 聚焦精准医学:打开重症铁锁的“钥匙”

同一个病房里,住着五位乳腺癌患者,年龄相近,临床分析结果也一样。医生按照规范化治疗的原则,给出了差不多的处方和治疗方案。然而,这五位患者的治疗效果却有很大差异: 两位患者出院,在之后的三年随访、五年随访中都没有反复;一位患者肿瘤继续增长;其余两位患者一年后分别出现了复发和转移。

这是6月16日开幕的首届雁栖湖医学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医学部主任詹启敏所举的一个例子。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詹启敏解释,基因检测表明,五位患者的突变发生在不同的基因位点上。“每个人的肿瘤发病原因不同,疗效自然不一样。”他说,“可见,临床实践已一再提出要求,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治疗方法。”

尽管精准医疗前期投入巨大,但从长远的角度,终将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和资源负担。

精准医疗进行时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精准医学与肿瘤治疗”。今年年初,精准医学正式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

所谓精准医学,就是根据患者的临床信息和人群队列信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结合患者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分类诊断和预防治疗。

“正当其时”,这是詹启敏对我国大力发展精准医学的局势判断。这不仅是因为生物学、医学和大数据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也因为发展精准医学,是我国占领国际医学研究制高点的宝贵历史机遇。

面对建设医学强国的愿景,目前的我国,却只能算是一个疾病防治大国,处境相对被动。

在发达国家,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在50%以上,北欧国家能达到70%,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只有14.7%。我国的大部分肿瘤患者,在就诊时就已进入中晚期。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更高的癌症死亡率,也有医疗系统和医疗资源的巨大负担。

精准医学的意义便由此凸显。还是以肿瘤诊断治疗为例,如果能实现早期诊断,治疗成本将是中晚期患者的1/8,终末期病人的1/100。因为基因和蛋白的改变,远远发生在临床病理出现之前,因此以基因测序和分子病理学为抓手的精准医疗,将是提升肿瘤早期诊断的必由之路。

不仅如此,在一项新近开展的实验中,有20%的乳腺癌病人,仅用两种几百块钱的药物——环磷酰胺和表阿霉素,就能得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而对这两种药物敏感的患者,就可以通过精准医学的技术来筛选。

“我们倾向于认为,对大多数患者而言,都有适合他们个性和症状的廉价药物。”詹启敏说。精准医疗,正是为每一位患者寻找打开重症铁锁的“钥匙”。

从这些意义上来看,尽管精准医疗前期投入巨大,但从长远的角度,终将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和资源负担。

得样本者得“天下”

在精准医学的时代,需要大规模的样本支撑。会上,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要务。

詹启敏说:“谁拥有样本资源,谁就拥有医学研究的主动权,占据医学竞争的制高点。”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对这一点感慨颇深。自2000年回国后,他便投入了北大肿瘤医院生物样本库的建立工作。为适应研究需要,肿瘤样本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对肿瘤的类型、大小、成分、保存条件有要求,还要有完整真实的临床资料。

这些近乎苛刻的条条框框,对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美国的重大科研项目——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计划便是一例。截至今年2月底,这项计划已经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33篇论文,涉及20多个肿瘤类型,其中多项研究的样本数超过了500例。即便如此,负责协调TCGA样本来源的生物库研究办公室主任卡罗琳·康普顿也曾抱怨,在项目开展初期,他们只有4到6家合作单位,而样本的失败率则达到了惊人的99%。

除了样本这样的“硬件”外,临床资料是保证硬件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软件”。一句医生间流传的调侃,点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如果病历是一堆烂纸,那么样本就成了一堆烂肉。”

季加孚格外强调临床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标准化。“在各种场合下,我常跟科室的管理者和年轻的医生朋友们讲,一定要留下真实的病例记录。这对精准医疗的发展乃至我国整体医学水平的提升,真的太重要了。”同时他也指出,我们国家地域广、医院多,规范化的实现无疑任重道远。

此外,医院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生物标本和临床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也是诸多专家热议的命题。

“过去的合作,主要是以临床研究为基础。未来的合作,则会是以临床数据、生物数据为基础的大规模、可持续合作。”季加孚说,“我们国家能不能形成知识共享的联盟格局,关乎精准医学发展的成败。”

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精准医学,只是看上去很美吗?会上,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吴明远抛出了这个问题。

“从精准医学计划提出之时,我最头疼的,就是商业模式。”他坦言。精准医学的个性化治疗要求,使得整个产业的成本门槛提高了不止一倍。

要精准,必须有“个性化”的治疗手段,而要盈利、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规模化”的问题。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是企业必须迎接的挑战。

据吴明远介绍,近五年来的资本推动,足足使十年间的精准医学技术全部孵化;而三年来的国内外政策,也推进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至少在目前,精准医学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仍然明显。

以干细胞产业为例,吴明远剖析了国内外产业模式和发展状况的对比。“当前,国外已经有10种药物或产品获得批准。相比之下,我国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他介绍道。

在海外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当下,我国在干细胞领域的工作还集中在上游存储阶段,中游研发和下游应用则相对较少;相关承担机构主要是医院,基本没有纯技术研发公司,投资公司大多没有上市;而相关审批机制也尚不明确。

然而,大家都明白,要想把精准医学发展起来,“产学研政”,那是一个都不能少的。

吴明远对此提出了数点建议。他认为,产学研结合的结构一定要告别粗放、走向精准。“所谓粗放,就是我有一个课题,给你一笔钱,帮我孵化,孵化完再发几篇论文。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呢?”他说,“精准的产学研结合,是提供一个平台,诞生新技术、形成新模式,这才是真正能让大家共赢,能够良性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章

干细胞衍生的类器官可模拟甲状旁腺组织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7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27日发表在《干细胞报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干细胞衍生的甲状旁腺类器官(PTO)可能为未来的生理学研究和药物筛选铺平道路。此次研究证明,甲状旁腺含有能形......

人脑类器官有了“跨物种整合”模型有助探索未知疾病

英国《自然》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干细胞来源的类脑组织能与新生大鼠的大脑整合,还会影响其行为。研究结果或能提高人们构建人类神经精神疾病实际模型的能力。人类干细胞培养的大脑类器官是一种很有潜力......

治愈在出生前——记世界首例宫内脊柱裂干细胞治疗

CuRe试验计划总共治疗35名患者。他们将对迄今为止在试验中诞生的三名婴儿进行持续的检测直至6岁,以全面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出生缺陷的危害性已不必赘述。国家卫健委指出,应采取婚前孕前检查、产前筛......

全球首个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新药治疗IPF临床启动

2022年10月10日获悉,上海莱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研制阶段任务。“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有效性的开放性临床研......

中国牵头制定并发布全球首个干细胞国际标准

第三届中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协同创新平台大会暨标准发布会9月24日在北京怀柔举行,正式发布干细胞领域一系列相关标准,包括中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干细胞国际标准ISO24603《人和小鼠多能性干细胞通用要求......

全球首个!中国牵头制定发布干细胞国际标准

第三届中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协同创新平台大会暨标准发布会9月24日在北京怀柔举行,正式发布干细胞领域一系列相关标准,包括中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干细胞国际标准ISO24603《人和小鼠多能性干细胞通用要求......

中国牵头制定并发布全球首个干细胞国际标准

第三届中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协同创新平台大会暨标准发布会9月24日在北京怀柔举行,正式发布干细胞领域一系列相关标准,包括中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干细胞国际标准ISO24603《人和小鼠多能性干细胞通用要求......

科学家成功模拟漫长演化的染色体重排事件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研究组开发出基于类精子干细胞技术的小鼠染色体改造研究系统。利用该技术,可以建立染色体融合小鼠品系,成功模拟了自......

有救了?Nature子刊:干细胞+基因治疗的渐冻症联合疗法

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干细胞和基因联合疗法,可潜在地保护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症)患者脊髓中的患病运动神经元。研究团队证实了联合治疗的实施对人类是安全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最......

科学家使用干细胞首次生成特定人类胚胎细胞

比利时鲁汶大学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中使用干细胞生成了一种新型人类细胞。新细胞与早期人类胚胎中的天然细胞非常相似,有助于更好地研究胚胎植入子宫后会发生什么。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细胞·干细胞》上。如果一切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