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24 14:40 原文链接: 范维澄:智慧安全城市建设筑“安全冬奥”基础

   “冬奥会的安全保障一定是和城市的安全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安全冬奥’的基础依赖于智慧安全城市建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举办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讨会”上以“科技冬奥与公共安全”为主题,分享了他对智慧安全城市与2022北京冬奥会安保关系的看法。

  2022年,我国将首次举办冬奥会且以“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赛事,安全运行保障成为办奥工作的重中之重。范维澄表示,冬奥会举办场地处于开放山地地带,保障范围大、路线长、难度高,“先进科技手段是保障冬奥安全运行的关键”。

  一张图掌控全局

  “一个中心、一网一图、三大基础支撑和多项安全应用共同构成智慧安全城市的框架。”范维澄解释说,一个中心是指公共安全管理中心,对于北京而言就是整个冬奥会的“安全专项指挥部”;一网一图分别是“城市安全监测物联网”和“城市安全综合监测一张图”,它们将服务于城市安全大数据平台、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三大基础支撑,并应用于综合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生命线安全等城市安全解决方案,整个框架的有序协作将共同确保冬奥会期间的安全保障工作做到源头监控、风险导向、精细治理和高效处置。

  范维澄指出,实践证明,历届奥运会的“一体化指挥中心”极大提高了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等能力,这也给冬奥会安保工作以经验,北京要做的,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感传知用’功能,通过智能应用科学判断安全态势”。

  范维澄进一步介绍说,这种从风险源末梢监测预警到城市决策中枢应急指挥一体化的理念,已经在安徽省合肥市率先得到实践。在清华大学的相关合作项目支持下,合肥市于2017年启动“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对市内51座桥梁、822公里燃气、739公里供水、254公里排水、201公里热力、14公里中水等管网,5.79万部电梯、150公里河流水环境、58.5公里综合管廊进行7×24小时值守运行、监测,每天采集数据达500亿条。运行10个月来,平均每月各类预警36起,联动处置15起,并在2017年9月22日避免一起燃气填充长度达50米的重大事件。

  “项目总体实现了对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并适时动态扩展,做到了一张图掌控全局,建立了直观可视化的预警体系。”范维澄说。

  公共安全模型仍待发展

  不过,范维澄提到,尽管近年来随着公共安全科技的进步,智慧安全城市的构建不再遥远,且由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和应急管理及其相互联系构成的“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模型也受到广泛认可——科技部在制定公共安全领域规划、基金委在规划应急和危机管理时基本上会采用该模型,“但这个模型也亟待发展,比如要深入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关键环节,另外要把模型动态化,目前还不太够”。

  他举例说,在该模型中,“承灾载体”中有“人”,但如果这个“人”是“恐怖分子”,情况就不一样了——这需要放在突发事件里加以细化,“所以对于这样一种交叉的构成还是需要研究”。

  此外,范维澄说,以前的公共安全保障,都会提到需要“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但现在“要提技术、管理与文化三足鼎立来支撑”。

  “文化要素其实非常重要。” 范维澄举例说,“日本在面临自然灾害发生时所展现出来的全民科学意识和素质都比较高,这其中有文化的影响,是密切联系的。” 因此,他提出,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不仅驱动装备和服务的发展,更驱动公共安全文化的进步,“这一点要强调”。

相关文章

冬奥冰墩墩停售倒计时网友:抓紧落实“一户一墩”

还记得年初冰墩墩向冬奥志愿者们鞠躬道别的“下班名场面”吗?这回冰墩墩可能是真的要“下班”了。双11或许是入手“一墩”的最佳时机。11月9日,记者从天猫获悉,随着冬奥特许商品的授权期限即将到期,冰墩墩等......

范维澄:我国安全学科“十四五”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十四五”发展战略研究范维澄1 苗鸿雁2 袁亮3,4 周福宝4* 张来斌5 刘乃安6 钟茂华11.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

王利军:保证比赛公平公正的无声裁判

王利军(首都儿科研究所提供)2月17日23点,国家冬季两项比赛场馆兴奋剂检查站依然灯火通明,北京冬奥会的兴奋剂检查官、首都儿科研究所心血管内科医生王利军正在用英文向一名外籍运动员介绍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央视曝徐梦桃夺冠黑科技:竟然还有个虚拟教练??

伴随一条完美的弧线,31岁的徐梦桃,等待12年,终于拿下冬奥金牌!这条弧线可谓是当前女子空中技巧项目高难度动作,系数高达4.293。徐梦桃也是凭借助滑、起跳、空中翻转和落地的一气呵成,斩获108.61......

冬奥会点燃人们的冰雪运动热情,相关产业不断升温。

2月8日,在全场观众的屏息凝视下,中国滑雪选手谷爱凌惊鸿一跃,成功完成空中转体1620度的超高难度,为中国代表团夺得本届冬奥会的第三金,也是中国女子选手在冬奥会上获得的首枚雪上项目金牌。北京冬奥会再次......

新材料层出不穷打造冬奥“硬实力”

科技冬奥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一大亮点。在安全保障、热力保障和绿色环保等方面,诸多新材料的充分展示和应用,也使本届冬奥会展现了“硬实力”。由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刚教授主导完成的“高性能低合金耐蚀钢系列钢......

牛!世界冠军的滑板有这么多材料黑科技!

2022年2月8日上午10点,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夺得冠军。4周半,1620度谷爱凌创造了中国冰雪历史她脚下的滑板也成为了亮点,瑞士滑雪品牌FACTION为其......

这届冬奥会将绿色低碳贯穿到底!

“当前,全球都在努力减轻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奥运赛事的举办能够在可持续性方面为全世界引领示范,也希望奥运赛事的举办能够在主办国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加速......

科技助力打造高性能中国冬奥“战衣”

2月7日,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A组决赛中,中国选手任子威获得金牌。超越、反超越,压线冲刺的激烈竞争让观众为冲金欢呼的同时,也在赞叹任子威的“战衣”固若金汤。短道速滑比赛情况瞬息万变,胜负......

“冬奥史上最快的冰”就是中国制造!

2月5日下午,国家速滑馆的“首金”诞生。来自荷兰的选手伊雷妮·斯豪滕获得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决赛冠军。这个臻于完美的冰雪场地背后隐藏着硬核新科技——天然工质二氧化碳技术。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信荣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