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3-17 13:51 原文链接: 雾霾频发地热或迎发展机遇

  随着煤炭等传统能源的过度开发,以“雾霾”和水污染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不断恶化。在刚刚发布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强调“重拳治理雾霾”,并明确扶植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在风能和太阳能之后,地热作为仅次于太阳能的第二大清洁能源,或将迎来发展机遇期,西藏是全国地热储量最为集中的省区,未来投资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环境成本持续上升地热发电规模化被提上日程

  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的地热能源潜力接近全球的8%,大陆地区3000米至1万米深处干热岩资源总计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是我国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的26万倍。

  地热的应用分为直接利用和发电两种方式。其中,低温地热(60℃以下)主要是直接利用,包括休闲洗浴、温室养殖、常规地热供暖及地源热泵等;而发电采用中高温地热最为划算,2010年世界地热大会报告数据显示,地热发电的平均利用系数达72%,相比之下,直接利用的平均利用系数仅为 27%。不仅如此,据中科院专家介绍,在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地热能的平均利用系数是风电的3-4倍,太阳能的4-5倍,生物质能的1.5倍。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地热发电研发工作就曾取得成功,但因初期投入较大,技术仍不成熟,统一规范、支持政策缺乏等种种原因,地热开发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目前,地热在能源结构中占的比例仍不足0.5%。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各国减排负担越来越重,美国、英国、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等南美国家以及肯尼亚等非洲国家,都加大了地热的开发力度。日本在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地热能投资增加了10倍。

  我国也于2013年1月10日出台了《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 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达到5000 万吨标准煤,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业内人士分析称,我国地热发电规模化已被提上日程,未来将大有作为。

  西藏地热蕴藏丰富投资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西藏地热蕴藏量居我国首位。据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专家介绍,西藏地区各种地热显示有700多处,其中可供开发的地热显示区342处,绝大部分地表泉水温度超过80℃,地热资源发电潜力超过100万千瓦。对169个热田和水热区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温度高于80℃的占22%,温度介于60℃- 80℃的占26%,温度介于40℃-60℃的占35%,温度低于40℃的占17%。目前已投入运营的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装机容量已达2 .5万千瓦,年发电700-800万度。

  按照上述《意见》要求,我国未来将“积极开展深层高温地热发电项目示范,重点在青藏铁路沿线、西藏等高温地热资源分布地区,新建若干万千瓦级高温地热发电项目,对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为此,北京市地热协会、北京地质学会于今年1月底联合举办了“西藏地热专题技术论坛”,百名地热领域专家学者倡议,全国各省份的同行携手加大西藏高温地热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做西藏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事业的积极推动者。

  今年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在河北召开全国地热能利用工作会,下发文件,组织编制各地2015-2020年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规划,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会上表示,要积极有序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力争实现“十二五”地热能开发利用目标,一方面要通过财税价格杠杆加强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还将建立健全地热能利用市场保障机制,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保障性收购的要求,全额保障性收购地热发电量。这是国家对地热能利用做出的又一重要部署。

  警惕产能过剩环保安全问题仍需严控

  尽管目前地热开发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但仍需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首先,应吸取最近风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经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初期免不了政策支持和保护,在 利 用 优 惠 政 策 向 地 热 产 业 投 资“输血”时应把握适度原则,借助市场机制,培育企业的独立生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产业优胜劣汰和技术进步。特别是,要把握市场规律,避免盲目过度投资,造成产能过剩。

  其次,地热虽是清洁能源,但在开发的过程中却并非不会产生污染。据中国地质大学专家介绍,地热尾水(40℃以上)排入地表水体后,会加速水中含氮有机物分解,导致水体缺氧,造成土体失水,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致使陆生动植物因生活环境改变而死亡或迁移。并且地热水含有氟、重金属和其他有害元素,也会对土壤造成一定污染。

  另外,长时间大量抽取地下热水而无回灌,也会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起地面沉降,在岩溶地区还可能会导致地面塌陷,引发地质灾难。

  目前,对于处理上述污染和安全问题,各地区因地制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建议在地热投资和开发过程中,除规避产能过剩风险外,还应把握“边保护边开发”的原则,针对具体问题,采用先进技术,做好污染防治和安全监督防护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相关文章

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在成都建成

 实时监控大屏上一道电光闪过,稍作间歇又是一道,频繁闪烁……在成都西南角,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4日正式建成放电,标志我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

第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能源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重要驱动力,在中国,能源安全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更是日益凸显。中国富煤、贫油、少气,想要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煤化工的发展。11月9日,第三代甲醇制烯烃(DMTO-......

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有哪些?

新能源车型的电池是一台车的核心。但是电池的材料有哪些呢?电气化交通浪潮的兴起,影响的不仅是松下、GS汤浅等电池供应商,也波及到了电池材料供应商,得意者有之,失意者也不在少数。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新能源......

“十四五”储能产业展望:新基建将拉动储能产业增长

4月8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发布《“十四五”时期我国储能产业发展展望》(以下简称《展望》),认为我国储能产业已经步入商业化初期,“十四五”期间将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能源领域经......

研究发现我国雾霾发生新机制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揭示了区域雾霾形成的新机制。该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对我国及世界发展中国家合理制定减排措施以治理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切实有......

抗疫期空气缘何重污染?见蓝天全靠大风吹?

近来,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中国北方地区雾霾频发的“怪现象”。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1月25日至28日,2月10日夜间至13日白天,京津冀地区先后出现了两次持续性区域重污染过程,北京甚至在2月12日......

误会了!火电厂“白烟”不是雾霾

今年春节比较特殊,车停驶了、工厂停产了,甚至连餐厅都不营业了,但京津冀等地依然出现了多次重度雾霾天气。对此,有人把近期出现的雾霾主要成因指向了“白烟”,也就是火电厂湿法脱硫后排放的湿烟气,进而希望能够......

湘潭大学研究团队提高能源系统“智能化”

能源系统是巨复杂系统,智能运行、能源互联与多能协同是当前能源系统研究的重要前沿。与常规能源系统各类能源独立运行相比,综合多能源系统包含气、电、冷、热、蓄、新能源等协调互济,梯级应用,系统的复杂性远高于......

国自然与美基金委“食品、能源、水”关联合作项目指南补充

关于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食品、能源、水”系统关联合作研究项目指南的补充说明由于2020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代码调整,现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美国国家......

突破传统新式“激光针”实现雾霾无盲区垂直立体探测

在黑色的夜幕中,一束激光如同一根闪亮的金针直插天空。“这就是我们的‘大气探针’,可以实时监测从地面到10公里高空范围内的雾霾分布并分析其成分。”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研究中心专家张天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