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1 09:02 原文链接: “颠覆性技术”将使中国更有话语权

新冠疫情让蛰伏了几十年的纳米载体技术“一朝颠覆”,成为大热的产业领域。

这样的“颠覆性技术”如何才能出现?怎样才能发展?全国两会期间,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不同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

“从基础研究到真正的大规模应用常常需要较长时间,例如,mRNA和脂质体的基础科学发现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脂质体纳米载体的mRNA疫苗问世,经过了整整60年。”提到颠覆性技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院士表示,一项技术能不能服务于社会,实现颠覆,首先取决于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而后是技术能不能发展,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科学的前沿突破有望诞生颠覆性技术,量子技术就是很好的例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表示,要孵化颠覆性技术,需要有气度、有信心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出别人没做出过的东西。

基础研究需要有组织

从0到1的基础科学研究是颠覆性技术的源头和“储备库”。

“像牛顿那种理论突破式的颠覆性发现现在已经很少了,如今要实现基础研究的突破需要借助先进仪器设备,一类是地面上的大科学装置,一类是空间中的科学卫星。”吴季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物理类基础研究的突破来自这一类研究。

我国在部分领域正走在前列,例如,“中国天眼”FAST、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散列中子源等。其中量子通信已经在实际应用中落地。

“这类基础研究首先要有自己的装置,其次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吴季说,在“墨子号”等项目上已经走出了成功的范式,我国应该进一步利用国家体制的优势,开展有组织的、定向的重大科学基础研究。

然而,在科学卫星的评审会上,吴季仍会有很多不舍。“科学家们的建议很多,但得到的支持还不够,按照每年只打1颗科学卫星的规划,难以满足科学探索的需求。”吴季说,作为评审专家很难选择,很多开拓性的项目遗憾落选。

“国家应该在空间科学领域设立专项,增加科学卫星的发射机会。”吴季说,近年来,卫星的发射成本在降低,基础研究应抓住时机,逐渐从跟跑、并跑转向领跑。

技术精进需要有耐心

颠覆性技术并不像它字面上看起来那么突然。

“它的诞生不是一日之功。”赵宇亮举例说,能做载体的脂质体颗粒很早就有,但一直在微米级别,达不到疫苗载体可用的纳米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们才把它变成质量可控的纳米脂质体,但又一直难以做到可控和大小均匀;直到人们发明了“芯片微流控技术”控制纳米颗粒的生成,才实现了质量可控的大规模制备。

很多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路径都是这样“一波三折”。“实际上科学发现以后,在实际应用阶段需要解决很多技术性问题,也会面临更多新出现的问题,走向成熟需要时间。”赵宇亮说,所以,社会各界特别是领导层、管理层需要提高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成果的时间忍耐度。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强力支持不能忽冷忽热、对前沿方向的探索鼓励不能断断续续,国家对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间的科技创新全链条,应有完整布局和支持,才能“孵化”颠覆性技术。

去年《科学》发布的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被认为是颠覆性技术的“任务单”,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一条就提出了:可注射的抗病纳米机器人会成为现实吗?

“智能化的纳米机器人是纳米载体的下一个目标。”赵宇亮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团队目前处于该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可以将DNA分子编织成“高铁车厢”载着药物分子进入体内,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是球状,遇到肿瘤时自动“变形”成尖刀状钻入肿瘤内部,有点像“变形金刚”,能解决肿瘤组织致密、难以攻破的问题。

相关文章

中国的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发现我们的近邻

人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这个直接冲击灵魂的问题自从提出,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特别是那些无时不关注着宇宙和太空的天文学家们。不久前,在第六届世界著名的星乐论坛(STARMUSVI)上,我与老朋友、曾因发现......

吴季研究员获颁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国际合作奖

7月18日,在希腊雅典举办的第44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the44thCOSPARScientificAssembly)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被授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国......

“颠覆性技术”将使中国更有话语权

新冠疫情让蛰伏了几十年的纳米载体技术“一朝颠覆”,成为大热的产业领域。这样的“颠覆性技术”如何才能出现?怎样才能发展?全国两会期间,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不同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从基础研究到真正的大规模......

“颠覆性技术”将使中国更有话语权

新冠疫情让蛰伏了几十年的纳米载体技术“一朝颠覆”,成为大热的产业领域。这样的“颠覆性技术”如何才能出现?怎样才能发展?全国两会期间,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不同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从基础研究到真正的大规模......

吴季:“十三五”落幕,任职也将结束

这次会议是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也是本届全国政协的最后一次会议。很多委员无论是在会议上发言,还是在私下讨论中,都对这五年的履职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刚刚过去的这五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五年。在本届委员任职的......

科技部发英雄帖:向全社会征集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建议

为提升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方向前瞻布局能力,科技部近日面向全社会广发“英雄帖”,开展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建议征集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建议,将按程序纳入建议库,为相关任务部署提供支撑。颠覆性技术,属于一种另辟......

专访杨卫:新时代基础研究酝酿颠覆性技术的摇篮

12月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再创新高,占研发总投入的5.2%,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我国基础......

“颠覆性技术”写入十九大报告有何深意

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十九大代表、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德森院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颠覆性技术创新”非常重要,正是靠这一创......

“引发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主题论坛在京召开

近日,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二院联合举办的钱学森论坛——“引发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主题交流在京召开。两院院士,国家部委、军队、地方政府和企事业......

徐匡迪院士:对颠覆性创新意愿应宽容支持

“产生颠覆性技术,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昨天出席在上海大学举行的“机械与运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国际高端论坛、做主旨报告时,抛出了这一观点。他所面对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