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03 15:53 原文链接: 饶毅:中国论文数量充足而质量不足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布名为 《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的报告,称大量数据表明中国在发表论文和科学研究两方面很快将成为全球领导者。报告负责人预计,中国将在2014年依次超越英、德两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科技强国。

  对此说法,科研界“名嘴”、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昨天(6月2日)表示,国内论文数量激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系列期刊推出了《自然通讯》这本杂志,“只要不造假的论文都能发”。

指标好看“水分”大

  这份报告指出,2011年全球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总量为3425篇,其中中国论文数量为225篇,占比6.6%,相比2010年的152篇明显增长,与2000年时的12篇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225篇论文中,有48篇是发表于《自然通讯》,比例超过20%。

  “有些发在《自然通讯》的中国论文,只能说是‘垃圾文章’。”饶毅昨在“文汇讲堂”上公开表示,《自然通讯》不是《自然》正刊,恰好迎合了中国以论文数量为指标的科研需求,吸引了国内大批投稿者,发行这份子刊“赚足中国科研的钱”。

  另一种“水分”来自引用率。《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援引数据说,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论文中,也就是引用率最高的“前1%”论文中,超过一成都是中国科学家发表的,比重名列全球第四。此前,沪上就有一位理工大学校长质疑说,国内学术圈已形成一种“行规”——论文作者互相约定、互相引用,“你引我几句,我也引你几句”,由此把彼此的论文引用率拉上去,取得“互利双赢”。

  此外,还有一项不成文的潜规则:一些学术刊物要求投稿人必须在论文中引用该刊已发表的论文,才接受投稿和发表。这样一来,这份学刊的“被引用率”也被捧高。事实上,这两种交换引用均为无效引用,无法证明论文含金量。

数量只为质量“打工”

  “科学是只认第一,不认第二的。”葛兰素史克公司中国研发部副总裁鲁白这样说。在科学发现方面,诺贝尔奖只给第一人,其后的追随者无法捧杯;在技术发明方面,独门ZL也是授予第一家,后来者只能复制或“山寨”。

  饶毅表示,国内论文数量充足而质量不足,大量论文只是在做科技翻译和微调,是相关高质量国际论文的“附属品”,而为发表这些论文所做的科研工作,其实只是为科研发达国家研究者做了一些辅助性工作。专家直陈,全球科技领域内,只有质量第一才能主导高端利益,庞大数量只是金字塔的基座,只是在为质量“打工”。可以说,中国科研已经“脱贫”,却还未“致富”。

  “论文数量与质量没有同步,两者之差越大,问题也越大。”饶毅表示,中国当前科学基础不够坚实,发展水平低于世界先进、低于历史纪录、低于经费增长、低于公众需求的水平。他认为,若论重要论文,中国目前可能还不及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他在海外求学,日本科学家已取得了4—6个诺奖级的成果,而中国诺奖级的成果要追溯到几十年前青蒿素这样的原创成果。

  “就生命科学而言,中国目前的科研地位大约相当于1910年左右美国在全球所处的地位。”饶毅说,“对中国科学,我担忧现状,乐观远景”。

选人不能“选杂志”

  基于论文而作出 “中国科研影响力全球第二”的判断,被饶毅认为“不出十年就会沦为笑谈”。但在当前科研体制下,国内单位依然采用了一种唯论文是举的人才选拔模式。

  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期刊《自然》、《科学》、《细胞》等,成了中国科研选聘的硬条件。饶毅估计,80%的科研单位用杂志来招人用人,似乎在几大杂志发过论文就代表了高超的科研能力。

  饶毅认为,其实一些科研单位也不是不知道其中的不合理性,但出于种种原因还是只看杂志。一来,单位怕承担责任,因为选用名刊的论文发表者,即使他们后来无所建树,错也不在当初;二来,单位怕承受压力,因为单位之间要相互攀比,你若没有“《自然》或《科学》的人”,会被看不起;三来,单位怕经费不足,因为在课题或项目申报中,有些评审者也要看单位里有没有发过某杂志的人,才决定给不给经费支持。

  他直言,在这样的人才评价体制下,大量科研经费超过了使用者的能力需求,也没有产出相称的重要研究成果,“被白白浪费了”。

相关文章

浦东新区锚定465项1656亿元重大工程聚焦科研领域

近日,在浦东新区2023年度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表彰暨2024年度重大工程建设动员会上获悉,2024年,浦东新区全年安排重大工程正式项目465项,年度计划投资约1656亿元,年度投资创历史新高,计划实......

人工智能倒逼出版界“立规矩”

2022年11月,OpenAI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ChatGPT。鉴于生成式AI可快速创建文本、图像等内容,两个月后,ChatGPT已作为作者,赫然出现在一些学术论文上。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数字......

改革进行时丨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纪实

“我们就是要做高校院所不适合做、企业又做不了的事,把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紧密缝合!”日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院长刘庆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13年,为解决科技成果转......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仍是国际专利申请最大来源国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23年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以及马德里商标和海牙外观专利统计报告。2023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体系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总量为27.26万件,其中我国以69610件......

超200万篇论文从网上消失,原因主要是这两个

近日,《自然》发表一篇题为《超过200万篇研究论文从互联网上消失》的文章。来自英国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的研究人员MartinEve通过研究超过700万篇数字出版物,发现超过200万篇学术文章没有得到妥......

一企一策背后的力量|全国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方案

“科学仪器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科学仪器的国产化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地方形成合力。”在全国政协委员曹其东看来,科学仪器的细分应用领域多,涉及的技术也多,产业链上涉及不同体制的主体。因此,既要......

科技界委员分组讨论含“青”量十足

“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大胆使用加强培养青年人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话题中含“青”量十足。在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认为,科研经......

衣宝廉:做科研就像爬楼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不仅储能方式廉价,同时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再分配,解决可......

《数据与情报科学学报(英文)》:致力加深社会对科研生态的理解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科学是人类最伟大的集体事业。公众、科学家和政府都是科学事业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共同影响着科学能否有效地回应社会现实。例如,在流行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等社......

学术风暴席卷!中国高校大规模自查,揭露撤稿和研究不端行为

最新消息: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发布通知,要求全国高校进行最近几年的撤稿论文自查,要在2月15日前上报检查结果。尽管这一通知并非最新的消息,实际上,科技部办公厅在2023年4月27日已经发布了《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