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04 16:31 原文链接: 首次在康复病人体内分离获得人源CCHFV单克隆抗体

  2018年,世卫组织将包括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MERS、SARS在内的10种病毒病列为优先考虑的传染性病原,其中也包括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aemorrhagic fever virus,CCHFV)。

  CCHFV是一类由蜱虫传播的可以引起严重出血热症状的烈性病毒,感染致死率通常在5%-30%,但在某些暴发波次甚至高达80%,需要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中操作。CCHFV隶属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下的内罗病毒科(Nairoviridae),是一类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CCHFV通常由携带病毒的璃眼蜱属(Hyalomma)叮咬传播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家畜而感染,也曾有院内感染的报道。该病毒已经波及欧亚非多国并形成本地流行,成为传播范围最广的蜱传病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CCHFV的基因组分成三个节段(S、L、M),分别编码核蛋白、糖蛋白前体及RNA依赖的RNA聚合酶。依照M节段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CCHFV分为七个分支(clade I-VII)。糖蛋白前体经转录翻译加工,生成病毒囊膜表面的两种结构蛋白Gn和Gc,及三种分泌型蛋白(GP38、GP85、GP160),其中,Gn负责病毒颗粒对受体细胞的粘附,Gc介导膜融合。类似于其它布尼亚病毒,目前认为内罗病毒属的Gc也是II型病毒囊膜蛋白,即C端在膜内的单次跨膜蛋白。

  研究发现,CCHFV感染者血清中抗体的缺失与病人的感染致死率密切相关,提示抗体在保护感染者免于死亡中发挥作用。但目前仅有鼠源抗体发表,分别靶向CCHFV的Gc、Gn和GP38。而根据近期在其它烈性病毒,如埃博拉病毒中的研究,康复患者血中可以分离到具备治疗效果的中和抗体,甚至在感染后出现症状时再使用依然有效。

  延续这种策略,2021年6月1日,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的Kartik Chandran教授课题组联合Adimab、Mapp公司及美国陆军传染病研究所的合作者在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Protective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from human survivors of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的研究文章,首次报道在四名CCHFV感染幸存者体内发现361株靶向Gc和GP38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实验证实其中的高效中和抗体靶向Gc上的6个保守抗原表位,靶向表位不同的抗体可以通过协同作用发挥预防效果。进一步将其中的高效抗体改造为双特异性抗体,获得了一株可以有效保护小鼠免受致死剂量CCHFV攻毒的抗体。

  

  作者首先构建了重组蛋白rGn/Gc作为诱饵,在四位CCHFV康复患者的血样中进行单个记忆B细胞的流式分选,经过测序,在酵母工程菌株中进行单抗的异源表达,最终得到361株抗体。而后,研究者使用生物膜干涉检测了全部抗体对rGn/Gc和Gc的结合能力,发现超过80%的抗体均可结合两种抗原,另有部分抗体特异性结合GP38,但全部抗体均不结合Gn。进一步地,检测这些抗体对三种分支(Clade III、I、V)来源的rGn/Gc的交叉结合能力,发现绝大部分的Gc特异性抗体均可同时结合三种分支来源的抗原,另有7株GP38特异性的单抗也存在交叉反应。

  接下来,作者通过比较全部抗体与7个靶向Gc不同表位的Fab片段的竞争实验,确认大部分抗体均靶向六种表位中的一种。为确认抗体靶向的具体表位序列,作者对上述已进行表位分类的抗体进行表位定位实验:使用表面表达有Gc突变体的酵母文库,进行三轮荧光激活的流式分选,通过对Gc突变体的测序,最终确定了6组表位的具体序列信息,并将这些表位信息,在Gc结构模拟图上进行了定位(图1)。


  图1 抗体的六组表位序列及其在Gc结构模型上的定位

  为确定筛选出的单抗的中和效果,作者构建了包含全部结构蛋白及Nano-Glo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病毒样颗粒tecVLP,可以模拟真实病毒的入侵,用于对小分子和单抗的评估。以恒定的抗体浓度(35 nM),检测全部抗体对分支IV阿曼毒株tecVLP的中和效果,发现靶向Gc融合肽和结构域II的抗体显示最强的中和活性,而全部GP38特异性单抗均不具备中和活性。作者还进一步测试了活性较强抗体的广谱中和能力,确定三株抗体ADI-37801 (表位1,靶向融合肽)、ADI-36121 (表位3,靶向结构域 II)和ADI-36145 (表位6,靶向结构域III)用于后续实验(图2)。


  图2 高效抗体的中和效果汇总

  针对此前应用单株抗体进行治疗时易导致毒株产生逃逸突变的问题,作者在进行抗体的动物实验前,先测试了三株候选抗体作为协同抗体对的组合可能。通过将非竞争表位的抗体进行等摩尔比混合,测试了它们对阿曼及另外几种毒株来源的tecVLP的中和效果,发现ADI-37801可以与另两株抗体协同。于是,作者测试了三种抗体及两种抗体组合,在50mg/kg用量下单次注射对小鼠的攻毒预防及保护效果,结果显示全部抗体及组合在提前24小时注射时,均可以有效保护,但在攻毒后使用时则未能有效保护小鼠。为获得保护性效果,作者对三种抗体的可变区进行组合构建出4株双特异性抗体,经异源表达和纯化,分别测试了这些双特异抗体对不同tecVLP的中和效果,发现攻毒24小时后一次注射DVD-121-801即可有效保护小鼠;结果还显示,双特异抗体的构建方式影响其保护效果,两组抗体V区位置交换的DVD-145-801则不具备保护效果(图3)。


  图3 双特异抗体构建策略及动物实验结果

  在本项研究中,作者首次在康复病人体内分离获得数百株人源CCHFV单克隆抗体,这些抗体大多靶向Gc上的6个保守表位,部分抗体具备较强的中和活性和预防效果,通过抗体改造还获得一株具备治疗效果的双特异抗体,有望用于后续临床开发。当然,本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近400株抗体无一靶向Gn的原因尚无定论,高效中和抗体的确切作用机制还有待结构生物学研究,本研究发现的抗体在非人灵长类及人体中的效果仍需确认。但这种从康复患者血浆中直接分离单个B细胞并通过体外实验快速鉴定候选中和抗体的策略,可推广至其他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防控中。


相关文章

福建物构所在稀土长余辉纳米探针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取得新进展

心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诱发冠心病、中风和心肌梗塞等多种心血管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在AS的早期阶段进行药物干预,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治......

基因剪接降低了靶向cd20的单克隆抗体治疗多种血癌和疾病的有效性

靶向CD20抗原的免疫疗法已经彻底改变了各种血癌和血液疾病患者的治疗方式。然而,由于失去了靶向抗原,许多患者对这些治疗产生了耐药性。现在,费城儿童医院(CHOP)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Pen......

丁宝全课题组在DNA纳米机器递送基因编辑系统进行靶向基因治疗获新进展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研究员课题组在利用DNA纳米机器递送基因编辑系统进行靶向基因治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DNAOrigami-BasedGeneEditingSystemforEff......

这家生物科技公司暴涨近40倍!最新数据印证肝癌疗法积极结果

在周三(10月11日)的美股市场中,生物科技公司TempestTherapeutics,Inc.股价飙涨3970.83%,报每股9.77美元。据了解,Tempest是一家临床阶段肿瘤公司,致力于将肿瘤......

单克隆抗体成功预防移植后器官排斥

美国杜克大学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员报告说,在接受肾移植的灵长类动物身上进行测试时,一种人造抗体成功地防止了器官排斥。这一发现为新型单克隆抗体在人体临床试验取得进展扫清了道路。该研究30日在线发表在《科学·......

上海药物所等构建出全新的纳米载体靶向效率的高精度可视化评估方法

肿瘤的异质性和复杂的微环境是导致药物递送系统的靶向性和疗效不佳的重要原因。探究肿瘤病灶在各阶段的血管、细胞构筑以及细胞外基质通透性的变化规律,深化对肿瘤异质性和肿瘤治疗的结构认识,有助于解决药物递送的......

通过实时监测流动相pH值提高单克隆抗体色谱分析数据可靠性

......

研究表明丨肝脏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是全球性的公共医疗和社会经济问题,具有病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致残率高、预后差等特点。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5000万人遭受创伤性脑损伤......

基于序列的药物设计新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一直是创新药物发现的主流方法,在针对具有明确靶标的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进步。这种方法一般涉及多个步骤的复杂流程,包括建立蛋白质的三维(3D)结构......

科学家揭示了PPD是一种靶向CMA抑制剂

自噬是细胞中的一种“自噬”现象,自噬小体包裹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或受损的细胞器,随后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溶酶体。被包裹的内容物被自溶酶体降解,以实现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和细胞器的更新。根据自噬的发生过程,自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