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8 09:58 原文链接: 博士生“申请—考核”制:越走越窄的求学路?

从2020年起,我国“双一流”高校博士生招生几乎都实行了 “申请—考核”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更将该制度作为主要的招考形式。然而时至今日,面对该制度的广泛推行,人们的评价依然呈现“两极化”趋势——既有“损害教育公平”的批评之声,也有“符合学术选拔传统”的支持之音。

日前,就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中国的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是否逐渐演变为‘近亲繁殖’”的问题,对此各方讨论极其热烈。面对社会大众对博士生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的质疑,不难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推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是否会使考博人的求学之路越走越窄?

为此,有必要从现实境遇和中西差异角度反思“申请—考核”制的本土化改革。

现实境遇:路径依赖,公平存忧

首先必须承认,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教育制度,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在我国起步较晚、实施时间较短,自被引入国内,便面临中国境遇的考验。而深入分析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在国内的现实境遇,既有助于发现该制度在我国社会与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适应性问题,也是我国博士生教育实践走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博士生招考理论创新发展的价值前提。

根据我们的判断,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在我国的现实境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传统笔试统考的路径依赖。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陷入了对传统考试模式的“路径依赖”中。但要破解这一惯性,不能单纯依靠制度层面的调整,而是要深入到大众认知的文化层面。

其次是名校出身的招考资格歧视。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内含了效率优先的逻辑,更加注重优质生源,不少高校甚至明确要求考生前置学历背景,而名校生读博极易造成精英阶层的垄断。

第三是半公开下的导师权力失范。博士生“申请—考核”制运行的突出问题就是导师自主裁量权的边界尚未明确,有近80%的导师承认招生过程中拥有自主权,考生对此表达了不同程度的担忧,这就容易使面试成为影响招生公平的“灰色地带”。

西方特征及中西差异

正如前文所言,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是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产物,因此有必要将其还原到西方社会和教育环境中,分析这一制度的演进逻辑,进而反思其在中西方社会中的差异,为我国推行该制度的本土化改革寻找突破口。

从制度的历史演进可知,“申请—考核”制的形成与西方社会具有高度的制度自洽性。历史上,“申请—考核”制的雏形源自中世纪大学的社团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师生角色定位,导师决定了学生的“入学资格”,这也奠定了西方博士生招考的基本形态。

在此之后,欧洲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推动了西方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分化,并在分化中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分轨体系,特别是欧洲国家中等和高等教育体系双轨制的确立,更使得其学生产生分流。

二战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促使各国通过考试这一社会控制手段开展人才选拔,特别是借助标准化测试考查学生的综合学术能力。传统的社团模式已演变为院校模式,甚至是第三方认证介入的市场模式。

从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看,理解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必须以更加宏观的社会学视角进行考察和分析。

比如,在社会关系结构下的招考文化差异方面,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是否设置笔试统考,反映出的是中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差异,这一制度会放大招考中以自我利益和情感为中心的“差”,破坏了统考制度本身的“序”,而后者是中国科举考试能延续千年的原因。

比如,在社会分层结构下的教育制度差异方面,在西方社会里,欧洲是典型的阶级社会,其教育制度属于“保荐式流动”,取决于学生先赋性因素,等级制和精英再生产成为西方教育制度基础。但我国在高考制度安排下,是一种特殊的向上流动的垂直竞争,竞争激烈程度较高。

再比如,在社会权力结构下的导师权责差异方面,“申请—考核”制反映出的导师自主裁量权问题实质上是权力的归属问题,这一制度表现出以导师私权为主的特征,但正因如此,引发了社会大众对其可能权力寻租问题的担忧,因此有必要使之建立在我国以公权力为主的结构特征基础之上。

本土化改革策略

任何一个国家和区域的高等教育经验都属于“地方性真理”,博士生“申请—考核”制也不例外。西方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植根的土壤与我国高等教育环境存在诸多差异,这就决定了我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的实现路径也应从招考制度、教育结构、权力归属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挖掘笔试统考优势,建构考核兼容模式。我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改革应该从统筹中西方招考制度优势、形成兼容并包发展模式的立意出发,从域外效仿转向本土创新,在吸收西方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融入我国传统笔试统考特色,使考生的“申请”与“考核”、“笔试”与“面试”、 “初选”与“复试”之间建立有机的关联,并设计出科学量化、多样化的笔试内容。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当前国内高校博士生普通招考中的优秀本土经验,从教育评价学、学习科学和建构主义的角度优化笔试内容设计,挖掘统考笔试制度优势,使考试内容与结果评价更科学化。

其次,打破名校身份限制,推行二轨并行体制。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改革要明确取消标签化的做法,持续优化和推进普通招考制度改革,把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作为招考工作的核心准则,打破现有院校出身带来的身份歧视,为“双非”院校学生群体设计向上流动的通道,实现“二轨”并行选才。

推行“二轨”并行选才的目的,是要倒逼教育领域结构体系的应对式变革,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职普分流”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博士生前置教育向上流动的机制。显然,我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是涉及高等教育整体性制度的联动改革,迫切需要更加宏大立体的顶层设计。

第三,建立权力协管机制,划定导师权力范围。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改革应建立导师、院校行政和院校党委权力协调关系主体。一方面要建立、扩大并规范学术权力的协同融合机制,院校党委对考生思想道德素养进行审查;行政部门将招生自主权下放到院系二级行政单位;导师通过导师组集体实现导师权力,通过导师集体考核确定录取人员。

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导师胜任标准及评价体系,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能力等方面出发,保障和规范导师的招生权、指导权、评价权和管理权,严格划定导师权责归属。

总之,推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的前提是必须立足中国现实基础,不能简单复制西方经验,并有效应对公共教育资源供需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我们须以批判眼光予以审视,深刻反思西方教育制度移植到中国的具体问题。

从“西方经验”走向“中国特色”,要把“申请—考核”制置于整个教育体系中进行全方位考察,细致梳理和弥合“经验”与“特色”间的关系;从“中国经验”走向“中国体验”,要求研究者具有更强的理论批判勇气,决策者具有更大的改革魄力。


相关文章

我国近10年已培养60多万名博士

【解说】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暨中国研究生教育长江论坛7月4日在武汉举行,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院士专家代表、导师和研究生、行业企业代表等参会。【同期】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学位......

博士生第一大挑战,很多人困在这里

在研究生阶段,学校并不会教你如何管理你的时间,更多的是需要你自己摸索。但学校不教的,恰恰最重要。在读博的诸多挑战中,时间管理往往占据首位。根据Nature杂志对全球3200多名研究生的调查,有一半的人......

丘成桐院士获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University)正式公布了2023年度荣誉博士学位授予名单,决定授予包括梅州蕉岭杰出乡贤、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院士在内的7位知名人士......

学历贬值?211高校图书馆招博士,无编制税前月薪7500

近几年,随着博士的不断扩招,关于学历贬值和博士就业去向的讨论,一直很多。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一则招聘公告引起热议。招聘显示,2023年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岗(非事业编B类岗)招聘3名人......

北工大增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本硕博8年贯通培养

北京工业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首场探校活动4月7日-9日在平乐园校区开展。期间,北工大8日召开2023年本科招生政策发布会。作为在京招生人数最多的211高校,今年北工大将增设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进行本......

官方批复:同意博士研究生再扩招!

今年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建议,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博士生招生规模,使高端人才培养东西不均的问题逐步得到改善。并重点鼓励高水平大学依托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增加招收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计划。近日,贵......

中科院院士起诉原北大博士后侵权:被恶意诋毁

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诉吴庆龙侵权:被恶意诋毁故意造假日前,从北京互联网法院获悉,现年6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原副校长陈发虎诉现年49岁的原......

应届博士生入教职,增加硬性条件?

每一个想要进入高校工作的科研人,都希望找到一份尽可能稳定的职位。不过,在博士数量逐年增多的当下,这并不容易。近日,北京某高校发布的2023年招聘公告明确:应届毕业生(除个别学科)应聘教师岗位来校工作,......

回溯颜值青春,五个女博士借科研力量让美丽常驻

回望如今的生活,“忙碌”是时代的关键词,“快节奏”则是都市的主旋律。在这样一种情境下,我们不可避免要忽视一些事情,也会对一些状况的发生倍感无奈。比如岁月流逝下,肌肤的衰老。很显然,关于这一点,女性朋友......

中国与以色列互换奖学金遴选工作启动

根据中国与以色列政府互换奖学金交流计划,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选派5名优秀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生赴以色列学习,留学专业为希伯来语、中东问题研究,留学期限8个月。具体事宜详见附件。附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