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球所与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举行工作会谈

1月18日,应朱日祥所长的邀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LSCE)主任Cyril Moulin博士一行三人到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就气候与环境方面与研究所科研人员举行工作会谈。 会上,朱日祥和Cyril Moulin博士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方向。地质地球所吴海斌研究员、潘永信研究员和法方的LSCE Gilles RAMSTEIN博士、Philippe BOUSQUET教授介绍了各自的科研工作。随后,地质地球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的科研人员与法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交流。通过研讨,双方达成共识,双方在学科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LSCE的学科优势在于古海洋学与气候模拟,而地质地球所的特色在于大陆气候记录与机制研究。因此,在亚洲季风以及大尺度古气候与环境演化模拟方面,有很好的合作前景。地质地球所与LSCE已经建立的中法季风-海洋-气候联合实验室(LIA_MONOCL),可以作......阅读全文

吴建国调研地质地球所

  12月5日下午,中科院副秘书长吴建国率领院基本建设局、行政管理局相关人员来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科研、管理骨干座谈,调研“3H工程”、基本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情况。   地质地球所所长朱日祥向吴建国一行介绍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基本情况和实施进展,提出了研究所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

哥斯达黎加科技部长访问地质地球所

    会谈现场  11月19日上午,哥斯达黎加科技部长阿莱杭德罗·克鲁斯一行5人在我国科技部工作人员和哥斯达黎加驻华使馆官员的陪同下访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吴福元副所长会见了哥斯达黎加客人。在会见中,吴福元向客人介绍了研究所的基本情况,阿莱杭德罗·克鲁斯介绍了哥斯达黎加

地质地球所解析俯冲带硫循环

  硫(S)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挥发分之一,在地球圈层形成与分异、岩浆演化与氧化还原状态、金属成矿元素富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诸多地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俯冲带是全球最大的物质循环系统,俯冲板片携带大量地壳物质进入深部地幔是壳-幔物质输送的关键环节,俯冲板片释放流体诱发地幔楔部分熔融导致岛弧岩浆作用是

地质地球所华夏陆块地质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华夏陆块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是华南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中生代都遭受广泛的岩浆侵入、变质和构造变形,华夏陆块被普遍认为是经历了高度“活化”的古老板块。总结前人研究成果,针对华夏陆块地质演化研究的争议,大致集中在以下几点:(1)华夏陆块古老基底岩系的时代、空间分布范围及其地

地质地球所研究建立火星全球磁场模型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通常认为,火星在大约40亿年以前具有类似地球的全球偶极磁场,并存在宜居的生命环境。但由于某种原因在大约40亿年前,火星内部磁场发电机停止、全球磁场消失,导致外部太阳风直接与火星大气发生相互作用,加剧了火星大气的剥蚀和逃逸,火星也逐渐演化成为一颗大气稀薄、气候干冷的行星。  当前

地质地球所研究建立火星全球磁场模型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通常认为,火星在大约40亿年以前具有类似地球的全球偶极磁场,并存在宜居的生命环境。但由于某种原因在大约40亿年前,火星内部磁场发电机停止、全球磁场消失,导致外部太阳风直接与火星大气发生相互作用,加剧了火星大气的剥蚀和逃逸,火星也逐渐演化成为一颗大气稀薄、气候干冷的行星。  当前

地质地球所最新推断华北东部侏罗纪构造

  侏罗纪是华北板块从早中生代印支构造体制向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或破坏主控构造体制转换的过渡期。然而,对该期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认识却存在很多争议,如周缘构造域的作用差异和主控机制、华北东部“高原”是否存在或存在时限等问题,进而也限制了对其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进一步认识。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

地质地球所研究揭示地球内核体心立方结构不稳定

  地球内核条件下铁及其合金究竟具有怎样的晶体结构?这是地球深部研究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对该问题的解答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影响到“内外核平衡温度”、“内外核轻元素分配”、“外核物质对流机制”等一系列核心科学问题。目前人们对地球内核结构存在较大争议:一方面,综合已有的高温高压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一般认为

地质地球所等研究发现水星东向环电流

  水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上世纪70年代,水手10号两次近距离掠飞水星,发现水星可能存在全球偶极磁场。2011年,美国信使号成为首个环绕水星探测的飞船,并开启了长达四年的连续在轨监测。信使号的观测证实了水星存在一个较弱的全球偶极磁场,其磁偶极矩约为地球偶极矩的万分之四,表明水星内核磁

地质地球所等揭示火星地幔是活动的

  近年来,国际上实施了InSight火星探测计划(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地震、大地测量和热传导内部探测)。2018年11月26日,搭载火星地震仪SEIS的InSig

地质地球所引进的纳米离子探针通过验收

  我国引进的第一台NanoSIMS 50L型纳米离子探针验收会于3月14日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法国CAMECA公司纳米离子探针设计师、François Hillion博士作的验收报告。专家组对仪器的验收指标有关问题进行了提问,一致认为该

地质地球所揭示中条山胡家峪铜矿成因

  山西省中条山铜矿集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铜矿床之一,早在唐、宋时代就进行过开采和冶炼。矿集区内的铜矿床主要赋存在华北克拉通中部南缘古元古代沉积-火山变质地体中。但这些矿床的形成过程与变质作用的联系仍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铜成矿与变质作用的时间先后关系尚未完全厘定清楚。铜成矿过程若是发生在变质作用

地质地球所揭示早寒武世深海氧化原因

  寒武纪早期,地球生物出现急剧的演变,埃迪卡拉晚期软体生物消失,而寒武纪生物出现了大爆发。最可能促使大生物演化的内在因素是氧气。深海氧化程度的增强被认为导致了大动物的演化。  以前主要利用铁组分和硫同位素组成对过渡时期扬子海洋化学进行研究,但铁组分和硫同位素值主要反映海洋底水条件。而对于分层的海洋

地质地球所等在地球等离子体层发现月潮信号

  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对地球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千百年来,月球本身和地月相互作用等问题受到关注。月球对地球最直接的影响是潮汐效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洋潮汐。此外,人类在地壳、大气和电离层等不同高度区域都频繁地观测到月球潮汐现象。以上这些区域中的物质以固、液、气三态为主,其中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油气勘探技术再获进展

   含油气盆地都会在地表或近地表呈现油气的渗漏信号。这些油气信号在地表地球化学中被称为油气异常。在油气勘探技术系列中,地表油气地球化学是一种廉价、快速和直接的勘探手段。  虽然经过80多年的发展,但油气异常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地表干扰可造成“假异常”;二是地质条件的影响使得“真异常消失”;三是油

白春礼丁仲礼赴地质地球所进行专项调研

  12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副院长丁仲礼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专项调研,实地考察离子探针实验室、纳米粒子探针实验室和稀有气体同位素实验室,听取相关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并和科研人员就科研进展及下一步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   白春礼肯定了地质地球所在微区同位素实验室建设和学术研

地质地球所等揭示趋磁细菌复杂磁性机制

  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是生物控制矿化研究的典范和古地磁学研究的新生长点,它们能够在细胞内合成有生物膜包被的、纳米尺寸、单磁畴磁铁矿晶体颗粒,也称为磁小体(magnetosome)。磁小体在细胞内多成链排列,作为趋磁细菌的“磁场感应器”,促使其沿磁场方向定向游弋,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888万采购质谱仪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公布高分辨率同位素比值质谱仪采购项目中标结果,中标金额为888万元。一、项目编号:OITC-G210270527(招标文件编号:OITC-G210270527)  二、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分辨率同位素比值质谱仪采购项目  三

地质地球所研究发现俯冲洋壳的折返机制

  洋壳的成分主要为MORB,它俯冲到深部地幔会转变为蓝片岩和榴辉岩。大量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表明,洋壳榴辉岩的密度大于周围地幔,因而它很难通过自身浮力而折返到地表。然而,自然界大洋俯冲带中出露了大量的洋壳榴辉岩,表明至少有部分的洋壳与俯冲板块拆离而折返至地表。近三十年来,众多研究学者认为洋壳榴辉岩的

地质地球所与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举行工作会谈

  1月18日,应朱日祥所长的邀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LSCE)主任Cyril Moulin博士一行三人到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就气候与环境方面与研究所科研人员举行工作会谈。   会上,朱日祥和Cyril Moulin博士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研

生物物理所地质地球所研制出肿瘤诊断新型纳米材料

  6月17日,《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在肿瘤诊断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该课题组继发现无机纳米材料类酶活性之后(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7)的又一重大突破。  该项研

地质地球所等测定地质样品SrNd同位素比值新方法

  87Sr/86Sr和143Nd/144Nd比值被广泛应用于地球化学示踪和岩石学研究中。为获取准确的87Sr/86Sr和143Nd/144Nd比值,传统方法需要通过两步离子交换技术分离出纯净的Sr和Nd,再采用热电离质谱仪(TIMS)进行测试。即首先将溶解后的样品溶液通过

地质地球所研究发现古老趋磁细菌新类群

  北京密云水库中新发现的两类硝化螺旋菌门趋磁细菌的荧光原位杂交(A至I)与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J和K)   趋磁细菌是一类能够在细胞内合成纳米磁体矿或胶黄铁矿磁小体的原核微生物,目前已发现的趋磁细菌在系统发育上均属于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与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

地质地球所研究拉张环境的下造山机制

地质地球所以河套地堑和鄂尔多斯北部为例研究拉张环境的下造山机制   早期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到新生代经历了岩石圈的破坏(减薄),然而克拉通西部具有负的布格异常、低的地热流值,标志着华北克拉通西部仍然是稳定的,特别是鄂尔多斯块体。克拉通西部由北部的阴山造山带和南部的鄂尔多斯块体组成。河套

地质地球所等发现恐龙生活时代气候寒冷的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法籍博士后Romain Amiot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组成的一个多国合作团队近日在著名学术刊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篇题为“东亚地区恐龙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垩世寒冷的气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

地质地球所等在中国考古磁学研究中获进展

  地磁场起源于地球外核流体运动,携带了地球内部的重要信息,是认识地球深部过程的窗口,其演化规律可以反映某些地球动力学过程。生命在地磁环境中起源、进化、繁衍,地磁场保护并影响着地球上的生命。因此研究地磁场的演化历史对研究以上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考古磁学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古遗存 (烘烤过的砖

地质地球所通过岩石磁学实验揭示南方红土剩磁机理

  广泛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红土堆积含有丰富的旧石器遗址,尤其是含有代表阿舍利技术的石器,因此,南方红土对研究我国亚热带-热带地区古气候、古环境和古人类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而建立南方红土可靠的年代学框架更是这些研究的基础。然而,在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并且缺乏适合

地质地球所等研究发现西藏冈底斯斑岩型矿床成因

  西藏冈底斯斑岩成矿带(图1)是不同于世界上产于俯冲背景的斑岩成矿带,它产于独特的后碰撞背景下。而产于这种背景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岩浆成因还不十分清楚,这引起了中外矿床学家的强烈关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造山带与成矿作用课题组博士后李金祥及合作者对西藏

地质地球所等研究得出2009年朝鲜核爆当量估计

  地下核试验的当量估计是核爆监测地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准确测定2009年5月25日朝鲜核爆的当量,对合理评估该高热原子核反应装置是否成功、对核试验进行地震学监测的可信性检验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赵连锋副研究员和合作者继2008年发表对2

地质地球所等提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新模型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是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构造事件,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对亚洲乃至全球的海陆分布格局、气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影响。青藏高原是研究陆-陆碰撞最为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对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和碰撞动力学过程的研究长期以来是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