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ture:最具影响力的科学事件|CRISPR技术=贺建奎?

临近2019末,21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Nature 杂志列出了近十年最具影响力的科学事件,CRISPR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引力波的发现、量子计算、全球变暖等事件入选。 科技创新始终引领着社会和经济转型。在过去的这十年中,科技创新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人工智能(AI)终于开始展现其非凡的力量和破坏性潜力。在深度学习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实现了准确的语言翻译,在扑克、网络游戏、围棋等领域成功击败人类顶尖选手。并开始在自动驾驶等技术中的应用。 从材料科学到药物发现,从量子物理到医学,机器学习革命几乎没有不涉及的领域。毋庸置疑,人类目前执行的许多工作可以通过机器更便宜,更高效地完成,而且这种从人类到机器的过渡很可能比我们预期的要更早到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有着丰富数据的研究领域,人类深刻地感受到了信息革命带来的影响。其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影响尤为深刻,基因测序成本的下降和速度的......阅读全文

Nature揭示再生科学重要发现

  在发表于6月19日《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对斑马鱼心室损伤后心脏再生过程中发生的动态细胞事件进行了视频监控。他们的研究发现证实了,心脏中的多种细胞系比以前认为的更具可塑性,能够转变为新的细胞类型。   加州大学圣地亚

Nature:中国科学之星颜宁

  6月20日,Nature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Science stars of China”(中国科学之星)新闻特写,为我们介绍了从太空科学、生物学、海洋研究、物理学、极地探险到环境保护,对这些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提高了国家在科学界地位的一些顶尖的中国研究人员。  其中生物学领域的代表人物有世界级

Nature杂志:2019年最佳科学图片

黑洞及其表面 Credit: ETH Collaboration  2019年是科学家们捕获黑洞影像的第一年,这一年里,人们对地球上生活的最小的生物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看到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祥预兆,以下是Nature杂志团队推荐的科学和自然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照片。Credit: Benoit Cha

Nature杂志:2016年最佳科学美图

  在经历了一年的政治动荡和冲击下,科学界仍然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为了记录一些科学奇迹,摄影师们周游世界,揭示了从微观到宇宙尺度不同物体的形态,下面就带大家进入2016年最佳的科学图片。  最引人瞩目的鹤(STRIKING CRANES)  成千上万只只沙丘鹤(Sandhill Cranes)聚集在美

Nature: 抗体正在误导科学界

  1994年到2011年间,《比较神经学》(Comparative Neurology)期刊的主编Clifford Saper经常看到一大堆利用抗体标记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位置的论文。2000年前后,基因敲除小鼠在生物领域大受欢迎,但结果令人不安。这提醒了Clifford Saper一个事实:抗体正在

Nature: 抗体正在误导科学界

1994年到2011年间,《比较神经学》(Comparative Neurology)期刊的主编Clifford Saper经常看到一大堆利用抗体标记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位置的论文。2000年前后,基因敲除小鼠在生物领域大受欢迎,但结果令人不安。这提醒了Clifford Saper一个事

Nature发文:绘制植物科学的分子图

  任何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包含完整的遗传信息,或者说是一个生物的“蓝图”,编码所谓的DNA核苷酸构建块序列。但是植物是如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呢?比如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产生氧气的叶子,或者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根?答案就在各自组织细胞的蛋白质模式。  蛋白质是每个细胞的主要分子。它们是生物催化剂,在

Nature:中美两国科学合作趋势

  据最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出具的统计结果,中国在全世界科学与工程类研究文章的发表份额已经可以与美国比肩。  这一官方统计结果于1月19日公布,该报告同时重点强调了国际科学合作的重要性。从2000年到2013年,拥有多国家作者的文章比例从13.2%上升至19.2%。“科学平台正在快速地多极化”,国家

Nature发布神经科学新技术:CNiFERs

――利用基因工程细胞,科学家们发现了学习,记忆和奖励之间的实时变化  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构建出了一种新型带有荧光染料的细胞,这种染料能对特殊的神经化学物质作出应答,改变颜色。研究人员将这些细胞移植到活体哺乳动物大脑中,从而能观察到通过食物奖励学习过程中,神经信号是如何改变的

Nature:青年科学家正面临困境

  上一期《自然》特刊,通过让青年科学家群体发声,探讨该群体面临的一些问题。这些年轻的研究人员竭力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渴望创新、建立自己的事业,但是论文数量却是评价他们的重点。当此之际,全球各个专业博士后供过于求、研究经费匮乏,且终身教职不再有,作者们在社论中指出,为了确保下一代研究人员不流失,科研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