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为何感冒容易在寒冷天气中发生?

近日,一项来自耶鲁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常见的感冒病毒可以在低温下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复制,该项研究或许可以帮助解释为何人们更易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感冒,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杂志PNAS上。 长期以来研究者一直知道,常见的感冒病毒-鼻病毒在鼻腔的低温环境条件下比温暖的肺部中可以更加稳定地复制,然而此前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揭示机体温度如何影响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 为了揭示温度和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对小鼠气管中移除的细胞进行检测;研究者将细胞置于37度(核心体温)及低于33度环境下,同时对比细胞对鼻病毒的免疫反应,结果发现,相比核心体温而言,低于机体温度下,机体针对鼻病毒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会被损伤。该研究同时也揭示,温度的改变会影响机体免疫反应而不是病毒本身,随后研究者通过对免疫系统感应器遗传缺失的小鼠气管细胞的病毒复制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在免疫缺陷的情况下,病毒不能在高温下进行复制,这就表明或许并不是病毒自身的特......阅读全文

研究发现病毒实现免疫逃逸新机制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研究组、李栋研究组和邓红雨研究组合作发现α-和γ-疱疹病毒编码的一类进化遥远但结构相关的间质蛋白,可以通过一种机制破坏cGAS-DNA相分离而实现免疫逃逸。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分子细胞》。 cGAS-STING通路可识别细胞质中异常出现的DNA(病原感染引入的外源D

-Science:抗病毒免疫机制研究获进展

  美国《科学》杂志10月10日发表了华裔科学家丁守伟教授新的抗病毒免疫机制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探寻抗病毒疫苗研制新路。   丁守伟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从事RNA(核糖核酸)干扰研究。此前,他与其他科学家发现,RNA干扰介导的抗病毒免疫机制在植物、果蝇和线虫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丁守伟等研究人员最新研究

武汉病毒所在昆虫RNAi抗病毒免疫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周溪团队在昆虫RNAi抗病毒免疫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依诺沙星(Enoxacin)通过增强昆虫体内的RNAi抗病毒免疫,对多种病毒显示出广谱抗病毒活性。相关研究成果以Enoxacin shows a broad-spectrum antiv

武汉病毒所新发白蛉病毒拮抗宿主免疫反应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王华林学科组在新发白蛉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Heartland virus NSs protein disrupts host defenses by blocking the TBK1 kinase-IRF3 transcripti

新研究发现免疫细胞可以对抗多种病毒

  耶鲁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显示,一种潜在的病毒并不能阻止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第二种新引入的病毒发起强有力的防御。这项研究近日发表在PLOS Tropical Diseases网络版上。  在这项研究中,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印度国家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及他们在班加罗尔阿波罗医院的同事合作,

研究发现RNA病毒逃逸机体天然免疫机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在最新研究中,获得了RNA病毒如何通过其独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细胞监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结果,并发现了天然免疫识别与调控的新型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Cell(《细胞》)杂志上。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是机体感知与识别外源病原体入

研究揭示乙肝病毒免疫逃逸机制新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张欣欣课题组提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糖基化突变是病毒免疫逃逸的主要原因。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肝脏病学杂志》上。   据介绍,受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机体出现针对表面抗原(HBsAg)的抗体anti-HBs,通常被认为是病毒清除的标志,但是,在部分

武汉病毒所人博卡病毒调控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汉中课题组在人博卡病毒(HBoV)调控宿主天然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表明,HBoV的结构蛋白VP2能够通过抑制I型干扰素通路上的负反馈调节因子RNF125来增强IFN-b生成。相关结果已发表于国际免疫学期刊The Journal of Immuno

武汉病毒所天然免疫通路调控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陈新文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天然免疫通路调控中取得进展,发现了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重要信号分子MITA的首个剪接变体MRP,相关的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免疫学期刊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   MITA是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一个重要信

研究揭示抗病毒免疫应答新型表观遗传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团队发现,DNA甲基化酶Dnmt3a能使天然免疫细胞针对病毒感染处于一种敏感状态,一旦识别病毒入侵就可以显著产生干扰素和启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该发现揭示了抗病毒免疫应答新型表观遗传机制,也为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治提出了新的潜在分子靶标。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免疫学》。  树突状

研究指出免疫系统对冠状病毒有“记忆”

  英国《自然》杂志11日发表的一项免疫学研究指出,过去对其他冠状病毒的暴露或许能提高身体清除新冠病毒的速度,因为免疫系统有“记忆”,能记住在不同冠状病毒中都高度保守的病毒复制蛋白。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高度保守的蛋白可作为今后针对地方性流行病和新发冠状病毒疫苗的靶点。  该研究分析了新冠病毒暴露风险较

新发白蛉病毒拮抗宿主免疫反应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王华林学科组在新发白蛉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Heartland virus NSs protein disrupts host defenses by blocking the TBK1 kinase-IRF3 transcripti

猪瘟病毒免疫和免疫接种

猪瘟的免疫接种,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是当前防制猪瘟的主要手段。被动免 疫应用高免血清,主动免疫则有高免血清血毒同时接接法、 灭活结晶紫疫苗和弱毒活疫 苗。  高免血清血清同时注射法可以产生坚强持久的保护力,但因使用高免血清价高,  且因应用强毒,有造成散毒的危险,现已禁止使用。 

研究揭示疱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调节分子机制

  胞质核酸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在抵抗病原体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接头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饰对激活I型干扰素反应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应太弱,宿主则不能有效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天然免疫反应过强,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导的信号通路如何被精确调控?病原体,尤其是病

新研究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免疫逃逸和致病机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82.shtm

乙肝病毒天然免疫研究获新进展

干扰素β或发挥重要作用   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天然免疫系统会第一时间做出应答,发挥抑制和清除病毒的强大作用。因此,有些人感染乙肝病毒后能不治而愈,即形成所谓自限性感染。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杨东亮,与德国同行在乙肝病毒天然免疫方面的合作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人体肝脏内To

国学者在抗病毒免疫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突破

  6月21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周溪课题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秦成峰课题组合作,在抗病毒免疫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RNA干扰(RNAi)通路在哺乳动物中具有抗病毒免疫功能。相关研究成果以Human virus-derived small RNAs can con

研究揭示乙肝病毒导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教授田志刚课题组与山东大学药学院教授张彩课题组合作,揭示了乙肝病毒感染导致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耗竭的新机制。  慢性病毒感染和肿瘤微环境可以诱使机体抗病毒或抗肿瘤特异性T细胞衰竭,使其增殖能力和效应功能严重受损,致使机体免疫应答无法抵抗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T细胞共

武汉病毒所I型单纯疱疹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研究获进展

  近期,国际病毒学核心刊物Journal of Virology刊登了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郑春福研究员学科组的研究论文(J Virol. 2012 Apr;86(7):3528-40)。文章介绍了该学科组在I型单纯疱疹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反应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  天然免疫系统

病毒免疫荧光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实验材料 待检测病毒试剂、试剂盒 丙酮0. 01mol L PBS95%乙醇二甲苯仪器、耗材 玻片实验步骤 1. 培养细胞小玻片标本的制备 根据所检测病毒种类,选择敏感细胞进行培养,如乙型肝炎病毒用乳地鼠肾细胞 (BHK21 细胞)培养,森林脑炎病毒用绿猴肾细胞 (Vero 细胞)培养

病毒的体液免疫介绍

病毒的体液免疫介绍:机体受病毒感染后,体液中出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如中和抗体、血凝抑制体、补体结合抗体等。在抗病毒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是IgG、IgM和SIgA三大类免疫球蛋白。但特性不同。IgG在体液中含量最高。分子量小,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一般生后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保留来自母体的IgG抗体

免疫细胞抗病毒

  抗病毒免疫就是机体针对病毒的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免疫模式。  非特异性免疫是控制病毒复制和扩散的关键,作为除皮肤外的第二道免疫防线,可阻断限制病毒的增殖和扩散。  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T细胞主导的细胞免疫分泌各类细胞因子,介导识别、消灭被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概述

 本病毒为爱滋病人(Aids)的病原体,系引起细胞病变的灵长类逆转录病毒之一,属逆转录病科(Retroviridae)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它于1983年 Montaginer 等首先从1例淋巴腺病综合征患者分离到,命名为淋巴腺病综合征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研究揭示PRMT7调控抗病毒先天免疫反应机制

   鱼类病毒性疾病,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威胁。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对于鱼类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既缺乏有效药物,又缺乏可生产应用的疫苗。培育抗病毒鱼类新品种或将成为确保我国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6月24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肖武汉

研究发现塞内卡病毒实现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482.shtm

我国学者在抗病毒免疫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突破

  6月21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周溪研究员课题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抗病毒免疫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RNA干扰(RNAi)通路在哺乳动物中具有抗病毒免疫功能。相关研究成果以“Human virus-derived small RNAs can c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即艾滋病的病原体诊断。本文就近年来HIV检测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抗原检测         常用的HIV抗原检测是P24抗原技术。机体感染HIV后,P24抗原是最早能从血清中检出的病原学标志,通常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病毒命名的介绍

  1983年,巴黎巴斯德研究所专门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关系的法国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及其研究组首次从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轻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及淋巴结样品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逆转录病毒。经证实,这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巴斯德研究所将这种病毒称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

简述免疫缺陷病毒的免疫性内容

  HIV感染后可刺激机体生产囊膜蛋白(Gp120,Gp41)抗体和核心蛋白(P24)抗体。在HIV携带者、艾滋病病人血清中测出低水平的抗病毒中和抗体,其中艾滋病病人水平最低,健康同性恋者最高,说明该抗体在体内有保护作用。但抗体不能与单核巨噬细胞内存留的病毒接触,且HIV囊膜蛋白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原

关于病毒免疫的特异性免疫介绍

  抗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因有包膜病毒和无包膜病毒而异。有些病毒能迅速引起细胞破坏,释放病毒颗粒,称为细胞破坏型感染,有些病毒感染不引起细胞破坏称为细胞非破坏型感染,根据病毒感染类型的不同,在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侧重性也不相同。  (一)体液免疫1.中和病毒作用 ;病毒的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