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条件下滑坡分布规律及危险性评价合作研究进展

在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大地震诱发滑坡的分布规律及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支持下,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乔建平研究员团队与日本东京大学和中央开发株式会社在三年合作中,共同开展了地震触发滑坡分布规律、破坏模型、危险性评价、监测预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 中日研究团队以“5.12”汶川地震灾区为研究区,在掌握地震滑坡灾害形成条件、成灾机制和灾情特点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滑坡分布规律和危险性评价方法。在地震滑坡分布规律研究方面,以物质(岩性)、结构、运动方式、规模(体积)为指标,建立了地震滑坡数据库系统和综合分类模型,采用指标分析法,建立了瞬发型和滞后型滑坡的基本破坏模型;研究了滑坡分布、密度与地震震级、持续时间、衰减加速度以及最大震中距离的相关性,建立了滑坡随最大震中距变化的理论模型。在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方面,采用贡献权重叠加法,建立了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和区划的基本方法。 该系列成果为我国地震......阅读全文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震中已查明地震滑坡704处

9日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获悉,该所在泸定地震震中磨西镇调查区共提取地震滑坡704处,滑坡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约占调查区面积的5%,投影面积大于1万平方米的滑坡有67处,占滑坡总数的10%。 据了解,泸定地震造成位于震中附近的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贡嘎山高

卫星雷达观测揭示地震后滑坡的动态加速和恢复

山体滑坡作为全球常见的自然地质灾害,每年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滑坡可以由地震、火山、降雨或人类活动所触发,其中由地震触发滑坡导致的人员伤亡尤为严重,特别是在地震活跃地区。目前,大量研究集中于地震期间快速倒塌的同震滑坡和在余震或降雨作用下失稳的震后滑坡,这些滑坡地表变化显著,较为容易探测。

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预测土耳其地震群诱发滑坡

记者7日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获悉,土耳其地震发生后,实验室强震地质灾害研究团队利用前期已研发的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对土耳其地震群诱发滑坡进行了预测:滑坡易发区主要沿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分布。当地时间2月6日,土耳其发生了两次7.8级强震

地震条件下滑坡分布规律及危险性评价合作研究进展

  在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大地震诱发滑坡的分布规律及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支持下,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乔建平研究员团队与日本东京大学和中央开发株式会社在三年合作中,共同开展了地震触发滑坡分布规律、破坏模型、危险性评价、监测预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  中日研究

基于最小二乘法反演白格滑坡力时间函数-明确滑坡发生

  发生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区内的大型滑坡灾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难以做到主动监测,如何快速定位、快速评估灾情对应急抢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现有的灾害监测技术和方法难以做到灾情信息的及时捕捉和分析,往往错过最佳的应急抢险黄金时间,造成不必要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滑坡周边地震台网能够直接捕捉大型滑坡运动

中外科研人员揭示了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链效应的规律

  地质灾祸链效应是形成地震伤亡的重要缘由。成都理工大学供图   中新网成都6月27日电 (记者 贺劭清)记者27日从成都理工大学得悉,近日中外科研人员联手提醒了地震诱发地质灾祸链效应的规律,并经过对全球地震地质灾祸数据库的剖析,发现大局部强震后滑坡活动性在10年以内根本恢复到震前程度。   震

探索评估地震高频信号中的地质灾害动力学特征

  滑坡、泥石流、崩塌滚石等地质灾害往往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设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但由于缺少对地质灾害运动过程直接观测,在分析地质灾害动力特征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目前,大型滑坡在高速运动中产生的长周期信号,因其衰减慢且不受小尺度地形的影响,被广泛用于反演滑坡的力-时间函数。而对于规模稍小的地质灾害

探索评估地震高频信号中的地质灾害动力学特征

滑坡、泥石流、崩塌滚石等地质灾害往往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设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但由于缺少对地质灾害运动过程直接观测,在分析地质灾害动力特征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目前,大型滑坡在高速运动中产生的长周期信号,因其衰减慢且不受小尺度地形的影响,被广泛用于反演滑坡的力-时间函数。而对于规模稍小的地质灾害仅产

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742.shtm 中新网成都1月17日电 (记者 贺劭清)滑坡预警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十余年间,中国地质科研工作者如何从无到有,建立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如何撬开震

泸定6.8级地震诱发大范围地质灾害概率高

  记者6日从成都理工大学地灾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强震地质灾害研究团队利用前期已研发的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对本次泸定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受本次地震影响,泸定地震诱发大范围地质灾害概率高。  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

数字化次声监测或为地震监测提供新手段

  4月23日,记者从成都理工大学获悉,由该校“长江学者”教授许强所带领的滑坡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次声监测仪,在20日早测试过程中意外捕捉到了芦山地震所产生的次声波信号。经分析,发现本次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到达该校的时间为08:02:52,较地震部门报道的主震起始时间延迟约6秒。

山地所中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顺利推进

  根据科技部重点科技合作项目的计划要求,受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乔建平研究员邀请,由日本东京大学东畑郁生教授带队,东京大学、中央开发株式会社专家组成的考察团一行10人,于11月15日至22日来华开展了为期8天的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在此次交流访问中,双方就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科学家致力于汶川地震环境效应研究

   ①水深90 多米的紫坪铺库水库保存了岷江带下来的地震滑坡物质,科研人员艰难地采集到水库沉积物后异常兴奋。  ②在龙门山区因滑坡造成的堵车天天有,地震后更加严重。  ③一连数十天划着小皮筏艇在烟雾撩人的紫坪铺库区进行不间断观察和采样。  ④不时运动变化的近六万个滑坡是科学家的工作场地。  ⑤20

多灾害智慧减灾全球联盟在成都成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309.shtm9月23日,由成都理工大学和拉夫堡大学共同发起多灾害智慧减灾全球联盟(SIMR)在成都正式成立。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希腊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

警惕“脚臭盐”背后的责任滑坡

   近日全国多个省份,出现了一款由河南省平顶山神鹰盐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商标名为“代盐人”的深井岩盐(加碘)。该盐存在异味,当加热或手搓后,会散发出浓烈的臭脚味。目前,多地职能部门已要求该品牌食盐下架。(5月1日《华商报》)    根据《食用盐国家标准》,食盐是无异味的。然而,近日多地却出现了

地质专家:雨季将至须评估灾区危险性

5月17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主任李铁锋表示,随着雨季的即将到来,灾区救援队伍和撤出人员应当选择开阔的地方驻扎,同时,救人任务结束之后,相关部门必须把整个重灾区或地震影响区的地质条件、次生灾害的情况调查清楚,对其危险性、稳定性做出评估,然后再进行灾区重建工作。 抢险救灾:加强危险地

湾东河流域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危险性低

  记者7日从成都理工大学地灾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泸定地震引发了湾东河流域滑坡堰塞湖险情,该实验室强震地质灾害研究团队完成了对堰塞湖灾害链的评估及预测:堰塞湖规模较小,目前溃决洪水危险性低,但未来如出现强降雨,可能引发次生灾害。  5日20时,四川省水利厅发布灾情通报:大渡河一级支

海洋所揭示海底滑坡内部巨型块体形成过程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伟团队联合挪威科技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团队,利用地震解释和数据统计方法,在大陆边缘海底滑坡的沉积过程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地质学会学报》(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

阿加迪尔海底滑坡是因为什么发生的?

  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新构造与地质灾害”研究团队研究员李伟与国际科学家合作,首次揭示了非洲西北部大陆边缘阿加迪尔海底滑坡的地貌特征、内部结构、形成时间及动力学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图1. 阿加迪尔海底滑

中科院发布汶川地震区域5年遥感动态监测结果

  在四川汶川地震5周年之际,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11日发布了对汶川震区5年来城镇重建、滑坡泥石流灾害、堰塞湖、生态恢复等情况的遥感动态监测和评估结果。   对震区城镇重建的监测显示,5年来北川新城、汉旺、擂鼓和南坝等12个乡镇区域的重建取得了重大成就。震后临时安置房在2010

成都山地所碎石土滑坡水文地质发育特征研究取得进展

  碎石土滑坡是地震灾区分布最为普遍的一种滑坡类型。目前此类滑坡的发育特征识别主要依靠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缺乏可靠的原位水文地质结构模型,而这对后续滑坡防治、形成机理及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

强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被揭示

  5月11日,记者从成都理工大学获悉,由该校教授黄润秋、许强等人合作完成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课题组历时三年首次系统地揭示了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发育分布规律,为如何避开和防范地震地质灾害给出了答案。     “汶川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和独特,其现

邓起东院士:要从灾害链角度看待地震

  “作为现代构造活动产物的地震,未来几年在全球范围内仍将处于频发状态。而对于群灾之首的地震,我们要有新的认识,即要从灾害链的角度去看待。”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起东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地震可形成灾害链   说地震是群灾之首,邓起东表示,这是因为除了地震本身具有很大破坏性外,还可能引

珊瑚礁海岛滑坡的那些事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地球物理团队联合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揭示了珊瑚礁海岛滑坡的地貌特征及环境效应。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地貌学》。王大伟和陈万利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珊瑚礁海岛的深水区一侧,极易发生海底滑坡,危及深海工程和海岛安全。在三沙市政府的东南部海域,水深40

四川泸定6.8级地震灾后遥感影像图发布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管理部持续调度灾区现场,指导人员搜救、灾情核查等工作。  总台央视记者唐国荣在应急管理部指挥中心,带来最新救援进展情况,一起看↓  震中西北方向3公里范围内检测到一处山体滑坡  总台央

火花海已恢复!九寨沟震后遥感监测成果发布

6月9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对外发布九寨沟世界遗产地震后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成果。成果分析显示,九寨沟区域内全域植被已逐渐修复,备受关注的火花海已恢复昔日美丽。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遗产地内生态

港大教授新解地震成因-天然气受压爆发所致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是位钻研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及防御的专家,如防治滑坡、山泥倾泻、泥石流等。最近他的研究更打破了工程建设的局限,转向研究地震成因,大胆提出天然气积聚、瞬间爆发,释出的能量才是地震的黑手。这个理论虽非石破天惊,却是学术界与普罗大众俱可热议的课题。  

珊瑚礁海岛滑坡的地貌特征及环境效应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093.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地球物理团队联合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揭示了珊瑚礁海岛滑坡的地貌特征及环境效应。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地貌学》。王大伟和陈万利为该论文共同通

印尼又遭海啸袭击-或因火山活动引发

   印度尼西亚国家抗灾署12月23日证实,当地时间22日晚,印尼巽他海峡突发海啸,监测到的最大海啸波幅达1.13米。目前,海啸已导致至少62人死亡,20人失踪,数百人受伤。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与印尼国家气象气候与地球物理管理局(BMKG)实时共享的水位观测结果显示,巽他海峡两侧的楠榜省和万丹

新研究对滑坡灾害隐患的监测、预警

  近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地质灾害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对滑坡灾害隐患的监测、预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至全球其他滑坡灾害高发区。该项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环境遥感》。  据悉,该研究团队在甘肃省永靖县综合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数学统计模型和野外无人机测绘,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