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抗体为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56%~72%。多见于小于20岁的患者,大于40岁患者少见。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水平与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常与抗肝肾微粒体抗体同时存在,但特异性优于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0%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少数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也可以查到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阅读全文

简述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抗体为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56%~72%。多见于小于20岁的患者,大于40岁患者少见。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水平与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常与抗肝肾微粒体抗体同时存在,但特异性优于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0%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少数

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抗体为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56%~72%。多见于小于20岁的患者,大于40岁患者少见。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水平与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常与抗肝肾微粒体抗体同时存在,但特异性优于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0%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少数

关于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检测的简介

  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检测是针对肝细胞胞质内亚细胞成分的器官特异性分子进行检测,以协助诊断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是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异性抗体,特异性较高,但出现率较低。

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检测的检查前准备

  空腹抽取静脉血5ml,静置1h,每分钟3000转离心5min,不能及时检查的标本吸取血清,于-40℃冰箱保存。

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检测的操作方法

  常用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印迹法和免疫条带法。此处仅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印迹法为例。  1.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检测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典型免疫荧光模型应符合两个标准:①仅肝细胞呈均匀的胞质荧光,而肾组织完全为阴性;②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荧光强度较弱。  2.蛋白

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检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血清阴性。  临床意义  抗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抗体为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56%~72%。多见于小于20岁的患者,大于40岁患者少见。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水平与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常与抗肝肾微粒体抗体同时存在,但特异性优于抗肝肾微

关于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检测的操作方法介绍

  常用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印迹法和免疫条带法。此处仅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印迹法为例。  1.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检测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典型免疫荧光模型应符合两个标准:①仅肝细胞呈均匀的胞质荧光,而肾组织完全为阴性;②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荧光强度较弱。  2.蛋白

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检测的操作方法及正常值

  操作方法  常用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印迹法和免疫条带法。此处仅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印迹法为例。  1.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检测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典型免疫荧光模型应符合两个标准:①仅肝细胞呈均匀的胞质荧光,而肾组织完全为阴性;②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荧光强度较弱。

简述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ALMA)的临床意义

  阳性:  1、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病(阳性率83%),乙肝病毒性慢性活动性肝病(阳性率11%),有助两者鉴别。  2、隐匿性肝硬化(阳性率0-6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阳性率0-42%)、酒精性肝病(阳性率0-27%)、其他肝病(阳性率0-4%)、非肝病自身免疫病(阳性率0-4%)、急性病

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的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LMA对于鉴别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又称狼疮性肝炎)与乙肝病毒引起的慢活肝有重要价值。LMA在自身免疫性及原因不明的慢性活动性肝病(chronic active lupoid disease,CALD)、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检出频率较高,阳性率可分别达83%、47%和42%;而在HBsA

抗肝细胞胞质1型抗体的临床意义

  抗LC1抗体为AIH-Ⅱ型的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56%~72%。在临床上,抗LC1抗体多见于年龄小于20岁的年轻AIH患者,而少见于年龄大于40岁的AIH患者。抗LCl抗体常与抗LKM-1抗体同时存在,抗LCl抗体阳性的患者中,32%~67%可检测出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KM-1抗体);抗L

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alma)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阳性:  1、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病(阳性率83%),乙肝病毒性慢性活动性肝病(阳性率11%),有助两者鉴别。  2、隐匿性肝硬化(阳性率0~17%)、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阳性率0~42%)、酒精性肝病(阳性率0~27%)、其他肝病(阳性率0~4%)、非肝病自身免疫病(阳性率0~4%)。

简述抗线粒体2型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药物和化学物质的肝毒性作用及遗传性肝脏疾病;不明原因的转氨酶升高,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增高,高度怀疑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抗线粒体2型抗体是诊断PBC的高度特异和敏感的指标,阳性率可达90%以上。此外,慢性肝脏疾病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中也可检出抗M2抗体,但以低滴度为主。抗M

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alma)概述

  ALMA是非疾病特异性,它最常发生于病毒性及原发性自身免疫肝炎I型,在非肝病的患者,其发生率较低。ALMA为肝特异性抗体之一。ALMA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 间接免疫荧光法实验原理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的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 第一步,用未知未标记的抗体(待检标本)加到已知抗原标本上,在湿盒

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的测定原理

  有关LMA自身抗体的测定,目前主要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其原理是将分散的家兔肝细胞与待测血清共育,如检样中有LMA即可与膜上的靶抗原结合,洗涤后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抗体,进行反应后用荧光显微镜检查,即可在肝细胞膜表面呈现特异的线状荧光。此外,亦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LMA的报道,重

关于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的简介

  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LMA)最初由Hopf等,于HBsAg阴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肝硬化病人血清中发现,其靶抗原是一种与LSP不同的肝细胞膜可溶性蛋白,可自肝匀浆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分离纯化而得,亦具有肝细胞特异性而无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免疫电泳时LM-Ag在前白蛋白区带(而LSP在γ区带)。LMA自身

简述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谱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和鉴别。抗Sm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即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检测到此种抗体,阳性率为20%~30%,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回顾性诊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为干燥综合征A抗原及B抗原的抗体,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检出率分别为60%及5

关于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ALMA)的简介

  ALMA是非疾病特异性,它最常发生于病毒性及原发性自身免疫肝炎I型,在非肝病的患者,其发生率较低。ALMA为肝特异性抗体之一。ALMA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 间接免疫荧光法实验原理: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的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 第一步,用未知未标记的抗体(待检标本)加到已知抗原标本上,在湿

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alma)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临床意义  阳性:  1、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病(阳性率83%),乙肝病毒性慢性活动性肝病(阳性率11%),有助两者鉴别。  2、隐匿性肝硬化(阳性率0~17%)、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阳性率0~42%)、酒精性肝病(阳性率0~27%)、其他肝病(阳性率0~4%)、非肝病自身免疫病(阳性率0~4

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alma)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临床意义  阳性:  1、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病(阳性率83%),乙肝病毒性慢性活动性肝病(阳性率11%),有助两者鉴别。  2、隐匿性肝硬化(阳性率0~17%)、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阳性率0~42%)、酒精性肝病(阳性率0~27%)、其他肝病(阳性率0~4%)、非肝病自身免疫病(阳性率0~4

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alma)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临床意义  阳性:  1、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病(阳性率83%),乙肝病毒性慢性活动性肝病(阳性率11%),有助两者鉴别。  2、隐匿性肝硬化(阳性率0~17%)、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阳性率0~42%)、酒精性肝病(阳性率0~27%)、其他肝病(阳性率0~4%)、非肝病自身免疫病(阳性率0~4

抗胶原IVI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多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Ⅰ 型阳性:见于类风湿型关节炎(20%-60%)、系统性红斑狼疮(20%-40%)、血管炎(20%)、硬皮病(86%)。Ⅱ型阳性: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20%-80%)。

抗肝细胞胞质1型抗体的介绍

  抗肝细胞胞质1型抗体(抗LC1抗体)或称抗肝细胞胞质抗原 1型抗体,被认为是AIH-Ⅱ型的另一个标记性抗体。1988年Martini等应用免疫荧光(IIF)法和ID法在 6例成人AIH患者血清中首先证实抗LC1抗体的存在。其靶抗原存在于肝细胞的细胞溶质中,其成分为亚胺甲基四氢叶酸环化脱氢酶和精氨

简述抗戊型肝炎病毒抗体的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起病初期ORF2抗体和ORF3抗体水平均较高,随病程的延长两者均下降,ORF3抗体尤为明显。联合检测ORF2和ORF3抗体可提高试验的敏感性。血清抗HEV IgM和抗HEV IgG阳性率于起病半个月内分别为71.1%(32/45)和97.8%(44/45),随病程的延长抗HEV IgM

抗胎盘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伴有卵巢功能减退的患者阳性率40%-60%。不伴有卵巢功能减退的患者阳性率10%-20%。

简述抗精子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精子抗体的检出率因采用的检测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致。通常不育症患者血清中的AsAb检出率为20%~30%左右,而在梗阻性无精症患者中,AsAb阳性率则高达60%。AsAb的出现以及滴度升高是造成免疫性不育、不孕的根本原因,因而AsAb的检测对不育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提供了有价值的指标。  不

简述抗SSB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多数情况下SSB抗体与SSA抗体同时出现。抗体阳性率较高的疾病有干燥综合征、新生儿狼疮综合征伴有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阳性率较低的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干燥综合征中的抗SSA、抗SSB抗体与临床中的紫癜、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严重唾液腺功能障碍、腮腺肿胀、高滴度类风湿因子、淋巴细胞及

简述抗磷脂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待测血清的A值与阴性对照的A值比值(P/N)≥2.1为阳性,阳性标本可继续连续双倍稀释测效价;正常人抗心磷脂抗体阴性。抗磷脂抗体阳性的疾病主要有全身性红斑狼疮以及神经梅毒、多发性硬化、吉兰-巴雷综合征、抗心磷脂综合征等;抗心磷脂抗体可作为提示感染并监测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该抗体在肺炎、肺脓肿、肝

抗肝细胞胞质1型抗体的适应症及临床意义

  适应证  进行抗肝细胞胞质1型抗体检测的指征有:①黄疸、发热、皮疹、关节炎等各种全身症状。②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较高。③黄疸、纳差、腹胀等病毒性肝炎症状。④呕血和(或)黑便等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  临床意义  抗LC1抗体为AIH-Ⅱ型的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56%~72%。在临

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alma)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正常值  间接免疫荧光法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  1、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病(阳性率83%),乙肝病毒性慢性活动性肝病(阳性率11%),有助两者鉴别。  2、隐匿性肝硬化(阳性率0~17%)、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阳性率0~42%)、酒精性肝病(阳性率0~27%)、其他肝病(阳性率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