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觉中枢环路机制的新发现——临床慢性痒治疗提供新思路

4月15日,国际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神经元》,影响因子14.319)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徐天乐教授课题组和上海科技大学胡霁研究员课题组合作的研究论文《中脑奖赏中心对痒觉信息的处理》。该论文借助神经环路层面的实验技术手段和转基因小鼠模型,深入阐释了中脑奖赏中心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在痒觉不同组分的信息处理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加深了人们对痒觉中枢环路机制的理解,也为临床慢性痒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痒觉是一种能够引起抓挠欲望的不愉快的感觉,大多数皮肤性疾病和一些系统性疾病都伴随着严重的瘙痒症状。痒觉产生后除了引起难受厌恶的感觉之外,抓挠后还会产生很舒服的愉悦感,并形成一种越挠越痒-越痒越想挠的循环。然而目前有关痒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周和脊髓水平,关于痒觉在大脑如何进行信息处理、编码和加工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相比分子和细胞水平,在脑区和环路水平的痒......阅读全文

痒觉中枢环路机制的新发现——临床慢性痒治疗提供新思路

  4月15日,国际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神经元》,影响因子14.319)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徐天乐教授课题组和上海科技大学胡霁研究员课题组合作的研究论文《中脑奖赏中心对痒觉信息的处理》。该论文借助神经环路层面的实验技术手段和转基因小鼠模型,深入阐释了中脑奖赏中心腹侧被盖区(v

研究揭示痒觉门控机制新进展

  12月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题为《局部与长程抑制性投射调控脊髓GRPR阳性神经元》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组完成。  痒觉是一种与痛觉、温觉、触觉不同的躯体感觉,可在人类等多种动物中诱发保守性搔

中国科学家揭开瘙痒引起抓挠的秘密

  人类时刻面临着痒的侵袭,但“痒痒”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神经科学研究里面的一个重大谜团。  8月18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组题为《痒觉的中枢环路》的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利用光遗传学、药理遗传学

痒了为何会挠?中国科学家发了1篇Science

  8月18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组题为《痒觉的中枢环路》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光遗传学、药理遗传学、在体光纤钙成像、脑片电生理等技术手段解析了痒觉信息传递的神经环路机制。该项研究发现痒觉经由脊

研究发现脑内痒觉调控神经元

  12月14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导水管周围灰质中速激肽阳性神经元通过下行通路促进“痒觉-抓挠”循环》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组完成。通过利用在体胞外电生理记录、在体光纤记录、药理遗传以及光遗传操控等技

Neuron发现脑内痒觉调控神经元

  痒觉是一种可以引起抓挠的不愉快的感觉。痒觉与视觉、听觉等感知觉一样,也是大脑加工处理的产物。痒觉对于动物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痒觉通过诱导抓挠动作去除皮肤上具有潜在危害的异物。因此,痒觉对于动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痒觉是一种可以引起抓挠的不愉快的感觉。痒觉与视觉、听觉等感知觉一样,也是大

体温调节中枢的中枢部位介绍

  根据对多种恒温动物脑的实验证明:切除大脑皮层及部分皮层下结构后,只要保持下丘脑及其以下的神经结构完整,动物虽然在行为上可能出现一些缺欠,但仍具有维持恒定体温的能力。如进一步破坏下丘脑,则动物不再能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以上实验说明,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部位位于下丘脑。一般认为它应包括视前区——下丘脑

痒觉表征和感知的神经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期,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分别在线发表了题为《痒觉、机械觉和温度觉在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的复合化表征》和《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神经元的点燃式发放编码痒觉感知》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

痒觉表征和感知的神经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期,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分别在线发表了题为《痒觉、机械觉和温度觉在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的复合化表征》和《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神经元的点燃式发放编码痒觉感知》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

华人学者陈宙峰全职加盟颜宁领衔的深圳湾实验室

颜宁领衔的深圳湾实验室获国际级华人学者全职加盟。据“深圳湾实验室”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的著名痒觉研究专家陈宙峰已全职加入深圳湾实验室,任神经疾病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深圳湾实验室公布的简历显示,陈宙峰,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麻醉系,精神病学系,发育学系和医学系终身教授,Rus

研究揭示多巴胺系统参与痒觉信息处理的调控机制

  9月28日,《神经科学杂志》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在痒觉处理中的活动及功能》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组完成。通过利用在体光纤记录、多通道电生理记录和光遗传操控等技术手段,该研究发现中脑腹

科学家研究发现脑内痒觉调控神经元

  12月14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导水管周围灰质中速激肽阳性神经元通过下行通路促进“痒觉-抓挠”循环》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组完成。通过利用在体胞外电生理记录、在体光纤记录、药理遗传以及光遗传操控等技

中枢耐受的定义

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是指在胚胎期入出生后T与B 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浅谈中枢性发热

浅谈中枢性发热一、定义: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作用,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中枢性发热:是由下丘脑、脑干及上颈髓病变或损害,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导致的发热,体温骤升,持续数小时、数日。二、病因1.脑血管病:o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发热以出血性多见,是由于出

中科院团队部揭示痒觉表征和感知的神经机制

   痒是怎么被感觉到的?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衍刚研究组与徐宁龙研究组合作,解析了痒觉等躯体感觉在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的表征机制,同时揭示了痒觉感知的神经机制。这一研究在自由活动的动物中探究了皮层对痒觉感知的编码机制,也为深入理解大脑皮层对躯体感觉信息的处理和整合机制提供了重要

痒了忍不住抓挠?速激肽神经元是“真凶”

  人为什么会痒?痒了又为何会挠?这不仅让慢性痒患者痛苦,也是长期困扰科学家的大问题。最近,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衍刚带领团队补充了痒觉调控机制,解开了“痒觉-抓挠”恶性循环产生的奥秘。  团队通过利用在体胞外电生理记录、在体光纤记录、药理遗传以及光遗传操控等技术手段,发现在大脑中存在一群

为什么越抓越痒

  大家肯定都有体验,本来只有一点痒,却越抓越痒;用指甲挠挠皮肤很舒服,可舒服实在太短暂,因为它往往会导致又一轮的瘙痒“攻击”。而这恶性循环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种被称作“快乐激素”的物质——5 -羟色胺(serotonin,一种神经递质)。  科学家曾以为痒觉是痛觉的一种,属于比较轻微的痛觉。直到20

什么是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同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亦起主导作用。

体温调节中枢的简介

  体温调节中枢指下丘脑的某些对体温变化起调节作用的神经结构。约在100年前就有报告指出局部损毁狗的下丘脑会引起体温升高。上个世纪4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曾以定向刺激法和局部毁损法证明下丘脑前部为散热中枢,后外侧部为产热中枢。60年代后,先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特别是在下丘脑的视

中枢免疫器官之骨髓

重要的造血及免疫器官。血液的所有细胞成分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其中髓系细胞(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与巨核细胞-血小板系)是完全在骨髓内分化生成的;淋巴系细胞(T细胞与B细胞)的发育前期是在骨髓内完成;另外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后,也回到骨髓,并在这里大量产生抗体。骨髓是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

中枢免疫器官之胸腺

正常胸腺的结构,是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新生期胸腺约重15~20g,至青春期可达30~40g。胸腺有结缔组织包被;胸腺由外层皮质、内层髓质组成;表面的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胸腺成为胸腺隔,形成许多不完全分隔的小叶;外层皮质主要由淋巴细胞(胸腺细胞)和上皮网状细胞密集构成。胸腺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建立,以及丧失免

科学家揭示多巴胺系统参与痒觉信息处理的调控机制

   “越抓越痒,越痒越抓。”生活中您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呢?到底抓和痒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科学家近日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团队利用在体光纤记录、多通道电生理记录和光遗传操控等技术手段,揭示了多巴胺系统参与

科学家揭示多巴胺系统参与痒觉信息处理的调控机制

  “越抓越痒,越痒越抓。”生活中您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呢?到底抓和痒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科学家近日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团队利用在体光纤记录、多通道电生理记录和光遗传操控等技术手段,揭示了多巴胺系统参与痒

EB病毒中枢感染的简介

  1968年,Henle等人发现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病原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以后逐渐发现EBV感染与鼻咽癌、非洲儿童Burkitts淋巴瘤等多种疾病有关,该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英国“海浪中枢”助力海浪发电

  自8月起,英国海港小镇圣埃夫斯(St. Ives)的海底电缆敷设船诺迪卡号安装了一种名为“海浪中枢”(wave hub)的新设备,以更好地采集海浪能量。  “海浪中枢”是一个海浪能转换器,类似一个巨大的四头插座,安装在离岸16公里的海床下50米处――这个深度能完美地

体温调节中枢的药物作用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可帮助人们理解一些病理现象和药物作用机理。如感染性发热初期的寒颤现象,按调定点学说可解释为感觉性发热是下丘脑神经原受到热源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调定点数值之故。如果调定点由37℃上升到38℃,则体温在37℃时就会出现产热过程加强和散热过程减弱的种种表现,如寒颤、竖毛、皮肤血管收缩

英国海浪中枢项目首次发电并网

海浪中枢通过全面测试投入使用   位于英国西海岸康沃尔(Corrwall)的海浪发电项目“海浪中枢”本周完成了全面测试,正式投入使用。   “海浪中枢”耗资4200万英镑,是一个类似四头插座的巨型海浪能转换器,为更好地捕捉大西洋波浪能,该设备安装在离岸16公里处的海床下50米处。因为四个变电器可

第十六章-中枢兴奋药

第十六章 中枢兴奋药中枢兴奋药(central stimulants)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可分为三类:1、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如咖啡因;2、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如尼可刹米;3、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如士的宁。第一节   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咖啡因(caffeine)[

概述中枢性眩晕的相关症状

  1、椎基底动脉循环不全症 :  突发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偶有耳鸣,但多为两侧性,常在半夜发作,有时会有耳痛、复视、动摇视、发声障碍、吞咽困难、枕部头痛、手脚麻感、血压异常、眼振电图上会出现中枢性病变特殊之眼振。病因可能是动脉硬化、血栓、颈椎长骨刺及不明原因的血管痉挛,年轻人得此症者,多有家族性

中枢性眩晕诊疗的专家共识

  中枢性眩晕多伴有其他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检可见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的体征;大部分中枢性眩晕的病灶位于后颅窝。临床诊疗需遵从神经科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需要强调的是,垂直性眼震、非共轭性眼震仅见于中枢性病变,无疲劳的位置性眼震常提示中枢性眼震。    1.血管源性:发病急骤,多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