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中国“牧星人”不断攻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日夜轮守、仰望星空,专门负责悟空、墨子号、夸父一号等科学卫星的综合运控管理,被称为中国科学卫星的“牧星人”。迈入新征程,探索浩瀚宇宙,这群“牧星人”建设航天强国的步伐也更加坚定。 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科学卫星综合运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准备接收“夸父一号”卫星探测到的最新数据。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8颗在轨科学卫星,都由这个团队负责运行控制和数据处理。我国自主研制的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首张科学影像图日前正式对外发布,在例行在轨调试联席会上,科学团队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 负责数据算法处理的马福利向记者介绍,从卫星回传的原始数据就像老百姓说的“天书”一样,这次科学家提出的需求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如果说之前只要求能拍到人影,而现在,相当于要能根据图像分辨出具体性别。如何拿出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怎样加强原创实现突破?通过学习......阅读全文

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中国“牧星人”不断攻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日夜轮守、仰望星空,专门负责悟空、墨子号、夸父一号等科学卫星的综合运控管理,被称为中国科学卫星的“牧星人”。迈入新征程,探索浩瀚宇宙,这群“牧星人”建设航天强国的步伐也更加坚定。 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

太空“牧星人”:联通天地-守护中国空间站

今年,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运营阶段,这就需要实时与地面保持联络。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一群航天测控人负责着中国全部航天器的测控,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牧星人。今天的《“天宫”是怎么炼成的?》系列报道,一起去看看航天测控人如何遥控“放牧”太空中的卫星。 在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飞控大厅,飞控团队正在对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坚守空间科学的国家使命

  “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是中科院牵头实施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第一批启动的项目之一。负责该计划的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再次站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路口,义不容辞地扛起了发展我国空间科学的大旗,成为在我国牵头实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核心科研机构。 空间中心怀柔新园区   从“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到国家重

国际公认-宇宙星空中从此多了一颗“王应睐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047.shtm “王应睐星”命名仪式5月6日在上海举行。宇宙星空中从此多了一颗“王应睐星”。 这颗星是2008年3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一颗小行星。

探寻美丽星空,揭示宇宙奥秘

  今年6月,“慧眼”卫星迎来在轨运行5周年。按照设计,它的寿命只有4年,由于它的运行状态一切正常,各项性能依旧良好,所以科学家们召开卫星延寿会议,决定让它再干两年。目前,卫星平台星载燃料可以满足多次轨道提升,预期卫星还可以稳定运行数年。  “慧眼”卫星全称是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是我国的第一颗X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教师工作会议

会议现场  4月16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会议。会议由中心党委副书记黄康平主持。研究室主任、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辅导员等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安全工作管理的有关文件,并宣贯了相关的保障措施和办法。围绕文件精神,研究生部分析汇报了中心

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十年磨一剑探索宇宙奥秘

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能够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     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因其稀薄洁净的大气条件和极高的海拔高度,成了天文学家放眼星辰大海、窥探遥远宇宙的理想之地。     20年前,国家天文台部署启动了重大科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首启”活动成立元宇宙百人会

6月3日,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首启”活动举办。活动以“预见未来、共赢未来”为主题启动成立元宇宙百人会,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殷皓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首启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殷皓指出,此次成立元宇宙百人会,集聚百位全球元宇宙领域的科技、文化等各界代表,以实现群智赋能、跨界融合为目

星空有了“张弥曼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29.shtm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其开创性的工作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重要贡献,国际小行星委员会于2021年批准将编号为347336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

空间科学舞台上的中国“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带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奔向太空。那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中国科学院在空间科技领域初显身手。  2000年前后,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提出并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国航天事业的宏图上,增加了科学的颜色。  此后,中国航天经历了空间科学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青年论坛首场报告聚焦“火星500”

  3月9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办第四届青年论坛首场报告会,特别邀请“火星-500”计划中唯一的中国志愿者、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助理教员王跃作专题报告。报告会由中心党委副书记黄康平主持,第三协作片片长、中科院网络中心党委书记陈浩以及协作三片各单位的青年朋友们参加了报告会

《科学新闻》特刊:量子星照耀中国空间科学之路

   2016年,广袤的夜空中又将出现一颗璀璨的新星,那就是属于中国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这也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在欧美日科研人员还在进行地面量子传输试验时,经过中国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起步并非最早的我们已经将量子科学实验搬到了太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量子科学对许多人来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办IEEE-Xplore数据库平台使用讲座

        9月18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图书馆举办2012年系列讲座第三场:《如何加速您的科研创新进程——走进“IEEE”看全新IEEE Xplore数据库平台》。此次讲座是为了配合中心IGARSS会议申办成功以及IEEE主席来中心到访举办。   讲座主要围绕着IEEE X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办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讲座

  4月13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图书馆举办2012年首场系列讲座——《如何撰写毕业论文——SCI数据库轻松帮到您》,来自中心各部门共计近50人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内容丰富,突出实际应用,主要围绕着毕业生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展开。来自汤森路透公司的资深培训师就如何检索相关课题的核

看海新办法-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俯瞰”海

  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中科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董晓龙、张子瑾等人提出通过卫星遥感手段测量海面气压的新方法,并在国际上首次开展全球海面气压遥感探测反演,对实现海面气压的遥感观测具有突破性意义。近日,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  当前,海洋气压观测手段匮乏,主要通

白春礼调研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海南探空部

  9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调研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海南探空部/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雅星镇富克村的海南探空部,白春礼一行首先来到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站园区,考察了电离层数字测高仪等重要空间环境监测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随后来到探空火箭

上海天文馆迎来开馆一周年-一年73万参观人次

中新网上海7月17日电 (记者 郑莹莹)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17日迎来开馆一周年。一年来,上海天文馆共接待参观者73万人次,成为上海的“网红”科普场馆。 上海天文馆坐落于距离上海市中心1个多小时车程的临港滴水湖畔,于2021年7月17日开馆,当年7月18日正式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脉冲试验的单粒子效应设计和应用

  近期,针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的国产宇航器件研制和航天型号器件应用遭遇的抗单粒子效应难题,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特殊效应实验室利用自主研发的脉冲激光单粒子效应实验装置开展了评估试验,为用户单位的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发挥脉冲激光装置扫描辐照、定点试验和便于现场精细检测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数据空间研究院揭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65.shtm 中新网合肥5月15日电 (记者 张强)首届数据空间大会5月1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会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数据空间研究院揭牌。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数据空间研究院是由安徽

宇宙那么大、分子那么小,我想去看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815.shtm“致广大而尽精微”,来自《中庸》的这句描述概括了人类的永恒追求。广大是多大?精微是多小?这不仅是哲学的命题,也是科学的命题。“科技拓宽了影像的边界,而影像的边界,也拓展着人文的原野。”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办产品可靠性保证及检验员培训

  5月16日至17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办产品可靠性保证培训、产品检验员培训。培训由人力资源处、产品保证处联合组织,分别邀请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的总质量师刘学明、北京卫星制造厂的总质量师路永平授课。该中心各部门有关人员共计100余人参加了培训。  刘学明从航天产品保证、

国家航天局系统一司司长张炜一行调研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11月20日,国家航天局系统一司司长张炜一行调研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夸父计划及国际合作情况。会议由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副局长于英杰主持。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致欢迎辞,并对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整体概况进行了介绍;副主任王赤介绍了夸父计划的背景与进展;夸父计划首席科学家刘维

空间中心取得毫秒脉冲星的高精度天体测量结果

  精确测定天体的距离和运动速度一直是天文学的难点。近期,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新技术研究室杜源杰博士与欧洲联测中心(JIVE)、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等研究人员合作,第一次成功获得了毫秒脉冲星PSR J0218+4232最高精度的距离和自行等研究成果(图1),并准确计算出

董双林:黄海边上“牧洋”人

 实验室工作中的董双林(右二) 在黄海之滨、红瓦绿树的青岛,有一位“牧洋”人。从内陆水库到远洋深海,他在水产养殖模式研究上的脚步从未停息。 他就是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双林。在古老静谧的鱼山校区,记者见到了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董双林。 依然耕耘在一线的他对我国的水产养殖业的

肉眼看不到的美景,科学家都给你拍下来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091.shtm 宇宙中恒星的诞生与消亡、口腔内血流的奔涌、古都西安半个世纪的变迁……近期,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展出的“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上,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仰观致广的星空宇宙,还能看到俯察尽

低能宇宙相变参数空间研究取得进展

  宇宙温度从远大于1012开尔文的高温冷却到如今接近绝对零度,经历了138亿年的历史。早期宇宙是混沌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经历了基于粒子物理模型的数次标志性相变后,当前宇宙相对稳定的结构得以形成。在相变发生过程中,真空泡泡不断产生,膨胀、碰撞、融合,最终物理参数稳定在有效势能的真空附近。原则上,相

低能宇宙相变参数空间研究取得进展

  宇宙温度从远大于1012开尔文的高温冷却到如今接近绝对零度,经历了138亿年的历史。早期宇宙是混沌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经历了基于粒子物理模型的数次标志性相变后,当前宇宙相对稳定的结构得以形成。在相变发生过程中,真空泡泡不断产生,膨胀、碰撞、融合,最终物理参数稳定在有效势能的真空附近。原则上,相

美国国家基金委教授访问空间中心

  9月13日至17日,美国国家基金委地球物理项目负责人Paul Bellaire博士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吴式灿教授一行访问了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空间中心副主任王赤向来访客人介绍了该中心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及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国际空间天气子午

德美两空间物理学家访问国家空间中心

  7月12日,著名的空间物理学家Manfred Scholer教授和Martin Lee教授应邀访问了中科院国家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访问期间,天气室研究员刘勇向两位教授介绍了天气室的情况和自己作为“百人计划”成员回国以来的工作情况。国家空间中心副主任、天气室主任

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在空间中心成立

  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简称ISSI-BJ)7月16日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机构由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和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合成立,将为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开展国际化水平研究提供重要平台,并将为我国空间科学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空间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窗口。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