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推断地球毁灭各种可能性:人工智能上榜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本月初提出要警惕人工智能科技的过度发展,防止人工智能科技失控并超越人类智慧,最终破坏整个星球。一时间,有关地球毁灭的推测等相关话题再次被一些媒体炒热。 科学家对毁灭地球的各种可能性都有科学研究与推算。相比一些网络言论的危言耸听,学界用理性思维和数据验证讲述各种可能性和发生率。 小行星 太阳系内分散着数以亿计残片碎块,小至鹅卵石大小,大至直径上千公里。客观事实是,这些星体隔三差五就会撞击地球,当然,“三”和“五”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亿年。恐龙灭绝的原因据信是大约6500万年前,一个星体坠落在墨西哥海岸,在全球范围引发寒冬;而1908年导致俄罗斯西伯利亚数以百计平方公里森林毁灭的通古斯大爆炸,据信也是一个小星体撞击的结果。100名英国科学家呼吁建立全球预警系统,对正在飞往地球的星体进行研究和预警。 可能性: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可能性极低,但总有一天会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并毁灭地球所有生命发......阅读全文

物联网实现“智慧地球”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9月28日电(记者潘晔)“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这是IBM对“智慧地球”涵义的阐述。“互联网”加上“物联网”就构成了“智慧地球”。IBM苏皖地区总经理陈志远认为,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它不只是个技术手段,“应用”才是物联网产业的核心

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

  当它正撬动“感知中国”的支点时,在地球的那一端,由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举行的“无线IT和娱乐”展会上,它又成为众人追捧的对像。它就是传感网(又称“物联网”)。   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传感网似乎就和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传递信息所不可或缺的纽

人为改变地球温度“地球工程”能否拯救人类

  全球变暖应该怎么办?节能、减碳、全球熄灯一小时?不,这还远远不够。科学家们提出听起来更疯狂的设想:向大气层释放硫酸盐颗粒增加对阳光反射,在海洋播撒铁粉、加速海藻繁殖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给冰川铺一层毛毯减缓融化速度,甚至在太空中建造巨大的太阳伞……这些“地球工程学”方面的设想在普通人看来是异想

救地球先要救人类自己

  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经过三十多年艰苦谈判,世界各国都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虽然气候变化是由何种因素引起的,是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等诸多问题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有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但是人类还是需要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和水循环系统,使其避免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害。  

物联网和“智慧地球”有望提上国家议程

  我国国家领导人也十分关注物联网,8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中科院相应技术研发中心时,对于物联网应用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9月1日无锡市与北京邮电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无锡市将建设传感网技术研究院,内容主要围绕传感网,涉及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等技术领

人类能否阻止小行星撞地球?

  有小行星要撞向地球?这样的消息一旦出现,多多少少总会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略感恐慌。事实上,虽然每年有大量小行星撞向地球,但绝大部分都在地球大气层中分解。不过,小行星撞地球的风险理论上确实存在。  据美国行星学会介绍,目前关于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技术存在多种思路,极端方式是核爆,比较温和的方式是让

新技术革命考验人类智慧的双手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势不可挡,考验着人们能不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能不能用看得见的手去驾驭  这是新技术革命神速发展的时代。于是,有人不得不叹息“科幻小说将变得不可能,因为科技进步足以让任何想法在短时间内变为现实”。问题是,人们已经为此准备好了吗?比方说,互联网搜索引擎不仅带来前所未有的信息

几个地球能承载人类的生态足迹

  牛文元,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1998年开始主持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报告,曾于1994年出版中国第一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专著《持续发展导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先锋人物之一。  在刚刚闭幕的北京自然科学界与社会科学

科普:人类能防止小行星撞地球吗?

新华社华盛顿11月24日电 有小行星要撞向地球?这样的消息一旦出现,多多少少总会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略感恐慌。事实上,虽然每年有大量小行星撞向地球,但绝大部分都在地球大气层中分解。不过,小行星撞地球的风险理论上确实存在。据美国行星学会介绍,目前关于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技术存在多种思路,极端方式是核爆

80亿,地球如何承载人类之重?

  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预计,11月15日,地球人口步入“80亿时代”。80亿人口,标志着人类发展越过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考验着承压的地球生态系统。人类选择何种行为模式将决定地球能否承载人类之重,构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愈加紧迫。  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