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连续六年保持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从科技人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逐步成为科技人力资源大国,2012年我国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6960万人,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为进一步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从事研发活动(R&D)人员的全时当量达到324.68万人年(全时当量是全时人数加非全时人数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我国R&D人员数据正式发表于1992年,当年R&D人员全时当量仅为67.43万人年,20年增长达257.25万人年。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技人员的春天随之踏来。邓小平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标志着我国科技人才政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对促进人才流动、试行聘任制、允许适当兼职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以鼓励和促进科技人才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其后,以王选、......阅读全文

把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位置

  近日,《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4)——科技人力资源与政策变迁》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科协服务决策咨询工作的有机延续和深化,也是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的重要成果之一。报告对截至2014年底我国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流动等进行了定量化描述,对建国以来我国科技人力资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持续释放

近日,《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研究结果显示,和2018年一样,我国保持了世界最大规模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势。同时,10余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年龄结构持续保持年轻化特征,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增长迅速,性别比例正趋于均衡。何为科技人力资源?“世界最大规模”

如何从科技人力资源大国转向建设科技强国

近日,中国科协发布中国第一部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建议第一条即为中国应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科技人力资源水平,这引发了社会对科技人才的再次关注。 那么,中国科技人才现状究竟是怎样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面临哪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本报就此采访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王玉鹏、北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突破8000万

  近日,《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4)——科技人力资源与政策变迁》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报告指出,我国仍然保持世界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的地位。截至2014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8114万人。其中符合“资格”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7621万人。   从2014年我

科技人力资源密度增速下降意味着什么

   近日,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和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驱动》(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驱动”为主题,对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结构等进行了测算和定量化描述,分析了国外科技人力资源的竞争态势,总结了科技

科技部: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居世界第一

科技部9月24日在京发布了“中国科技实力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这项研究显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2000美元,但科技创新指标已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超过了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使我国有可能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说,党的十六大以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继续位列世界第一

  近日,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和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8)——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与科研人员流动》。《报告》显示,不考虑专升本、死亡及出国因素,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普通高等教育依然是科技人力

新华网评:科技人力资源质比量更重要

9月25日有媒体以“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大字标题报道了前一天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实力研究”项目结果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讲科技实力,突出数量是片面的,容易给人沾沾自喜的感觉,容易给人以误导。中国人口多,在任何领域讲数量,都可能是世界第一或世界前列。讲科技实力应突出质量。500万人口的丹

《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力指数2022》发布

12月1日,正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五届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天府论坛”(下称:“天府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首次发布了《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力指数2022》报告。 报告以全球19个国家的32个科技创新中心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影响4个一

用科技创新激活“社会创新”

  创新惠民是两会的老话题了,其魅力在于常议常新,每年都能看到新进展,每年都可以有新期待。  总体讲,科技创新惠及民生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直接途径,比如研发新药品,帮助人们消除病痛;一条是间接途径,科技创新提供技术平台和手段,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社会创新”,寻求解决就业、教育、医疗、扶贫和慈善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