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陆军军医大学朱波等证明了EZH2活性抑制可以治疗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健康问题,所有人群中的患病率急剧上升。IBD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结直肠癌风险增加2至8倍(称为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然而,目前对IBD的药物治疗远非最佳:氨基水杨酸盐的疗效适中;类固醇有效但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抗体等生物治疗与某些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增加有关。因此,需要开发新的安全有效的疗法。 2019年6月3日,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朱波、Long Haixia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Targeting EZH2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activity alleviatesexperimental intestinal inflammation”的文章,确定了EZH2活性抑制可以作为IB的治疗方法,实验结果还警告不要使用EZH2抑制剂临床治疗癌症,因为它们可通过增加MDSC群体来抑制有益的......阅读全文

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原因尚不明确。已确信肠缺血损害可破坏肠道产生粘液,导致肠道易受细菌侵袭。一旦开始喂养,为肠道细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底物,而细菌可渗透过肠壁,产生氢气并积聚,产生X线上特征性的肠壁积气,气体并可进入门静脉,通过腹部X线平片或肝脏B超可见到肝脏上面的门静脉

怎样检查结肠炎?

  1、腹部触诊  轻型者可无阳性体征,或左下腹部和下腹部有压痛,严重者出现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可触及如硬管状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  2、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肉眼可见有血、脓、黏液,急性期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大便培养无致病菌。  (2)血液检查 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患者

怎样治疗结肠炎?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原则上应尽早控制疾病的症状,促进缓解,维持治疗,防止复发,防治并发症和掌握手术治疗的时机。  1、一般疗法  注意休息,防止过劳。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低脂、低渣食物。重症患者或伴有巨结肠、肠瘘等并发症的患者给予全肠外营养。  2、药物治疗  (1)氨基水

小肠结肠炎疾病简介

    疾病简介    小肠结肠炎是人类严重的小肠结肠炎的病原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多形态的小杆菌,毒株多呈球杆状,无毒株以杆状多见。25℃培养时有周鞭毛,呈翻滚旋转运动,但37℃培养 时则很少或无鞭毛。耐低温,在4℃能生长,但最适温度为20——28℃,最适pH值为7.6,在SS琼脂平板上生

结肠炎内科治疗介绍

  1、禁食:严格禁食7—14天,重症可延长至第3周。恢复喂养应从水开始,再用稀释奶逐渐过渡到正常。  2、胃肠减压:可用胃管定期抽吸减压。  3、抗生素:采用青霉素类联合氨基糖甙类药物,也可用万古霉素,及第三代头孢菌素,怀疑厌氧菌感染的可用灭滴灵,严重感染100mg/kg,分3—4次静脉滴注。

分析结肠炎的形成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  据国外文献统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直系亲属中,15%~30%的人发病。此外双胞胎的研究表明,单合子比双合子更容易发病,提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自身免疫反

概述结肠炎的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典型症状、体格检查和各项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组织细胞学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除定性诊断外,还应同时对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情分期、是否合并并发症等情况,作出判断  (一)诊断依据  1.腹痛伴里急后重,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排黏液脓血便,患者按特异性肠炎治疗

结肠炎的病因分析介绍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  据国外文献统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直系亲属中,15%~30%的人发病。此外双胞胎的研究表明,单合子比双合子更容易发病,提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自身免疫反

结肠炎的治疗方法介绍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原则上应尽早控制疾病的症状,促进缓解,维持治疗,防止复发,防治并发症和掌握手术治疗的时机。  1.一般疗法  注意休息,防止过劳。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低脂、低渣食物。重症患者或伴有巨结肠、肠瘘等并发症的患者给予全肠外营养。  2.药物治疗  (1)氨基水

便秘型结肠炎的病因

  习惯性便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因素:情绪紧张,忧愁焦虑,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工作,或精神上受到惊恐等强烈刺激,导致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紊乱,引起便意消失。肛裂、肛门直肠脓肿、痔疮等患者因恐大便疼痛、出血、脱出,常控制排便,延长排便间隔时间。  抑郁性精神病和癔病,结肠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