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准周期波波列物理激发机制揭示

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传播的大尺度日冕准周期快磁声波波列现象,并揭示了其物理激发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学》上。 太阳大气中存在着不同模式的磁流体力学波。日冕准周期快磁声波是与耀斑紧密相关的一类特殊波动现象。开展日冕准周期快磁声波相关研究,对诊断耀斑磁重联过程、日冕物理参量以及日冕加热和太阳风加速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前的研究表明,日冕准周期快磁声波的产生通常与耀斑中的准周期脉动密切相关,具有相似的周期。日冕准周期波列和耀斑准周期脉动可能代表了同一物理过程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另外,关于日冕准周期波动的激发过程目前仍然存在争论,焦点在于日冕准周期波列是由于磁场重联中的一些非线性物理过程导致的周期性能量释放激发,还是由于宽频脉冲在波导传播过程中由于色散效应产生。 云南天文台研究员申远灯等人采用太阳与日球层天文台的日冕仪白光观测数据,首次在距离日心2—4个太阳半径高度探......阅读全文

科学家在磁重联加热日冕方面取得进展

  日冕加热一直是太阳物理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两种主要观点:磁重联加热和波传导加热。最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太阳活动多波段观测研究团组博士李东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李乐平发现了小尺度磁重联加热日冕的观测证据。  磁重联被认为是太阳爆发现象的主要能量释放方式,而光谱是对于其最

“磁场重联”理论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磁场重联是空间物理中的经典问题,它是太空等离子体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物理过程。太阳耀斑的爆发、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太阳风-行星磁层在边界层的相互作用、行星磁尾蓄积能量的爆发等等,都是磁场重联的不同表现形式。磁重联触发通常在很小的重联区,但对宏观系统有全球尺度的影响。重联区的物理机制紧密关系着磁场重

磁层顶磁场重联的低混杂波研究取得进展

  由于地球磁层、磁鞘等离子体和磁场环境的差异,在地球磁层顶发生的磁场重联通常表现为非对称重联。非对称重联的较多特征与对称重联不同,其中之一即表现为低密度磁层一侧的低混杂波。这些低混杂波是由重联非对称性相关的密度梯度所带来的低混杂漂移不稳定性,或磁鞘离子由于有限回旋效应进入磁层带来的修正双流不稳定性

日冕准周期波波列物理激发机制揭示

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传播的大尺度日冕准周期快磁声波波列现象,并揭示了其物理激发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学》上。 太阳大气中存在着不同模式的磁流体力学波。日冕准周期快磁声波是与耀斑紧密相关的一类特殊波动现象。开展日冕准周期快磁声波相关研究

湍流模拟揭秘等离子体中能量流动

美国能源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太阳日冕加热过程,它有助解释为什么围绕太阳的大气层——日冕会比太阳表面热得多。这一发现或会提高解决一系列天体物理难题的能力,例如恒星形成、宇宙中大规模磁场的起源,以及预测可能扰乱手机服务和地球电网停电的空间天气事件的能力。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地质地球所发现水星空间的强驱动磁场重联过程

  磁场重联是天体物理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能量快速释放的基本物理过程,也是太阳风向行星磁层传输物质和能量的重要机制。由于行星空间内部环境及太阳风条件的差异,太阳风通过磁场重联控制行星磁层的程度迥异,研究不同行星的磁场重联对于检验和深入理解地球磁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梳理行星磁层的一般变化规律,探索系

无碰撞磁重联中电子尺度的霍尔磁场分布被发现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在磁重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实验室陆全明、王荣生课题组利用卫星观测数据首次发现了地球磁层顶磁重联区域的电子尺度的霍尔四极型磁场分布,并指出磁重联过程中某些区域同时存在着磁能的续存过程。该成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

中国科大等首次发现金星磁层中存在磁场重联现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张铁龙教授等与奥地利及美国科学家合作,利用欧洲金星快车的磁场探测数据,首次在金星的诱发磁层中发现了磁场重联现象,研究成果发表在4月5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这一发现对金星大气演化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

研究揭示太阳爆发的重构过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14.sht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地空间物理研究团队在太阳爆发活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太阳爆发结构在早期爆发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重构演化。5月4日,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   ?

云南天文台首次观测到日冕滑动磁场湮灭新证据

  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使用抚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的高分辨观测数据,首次报道了日冕中扇面—脊磁场位形下圆形耀斑带的来回滑动运动现象,并阐明了这种运动所反映的精细物理过程。最新一期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磁场重联又称磁场湮灭,是天

国家天文台利用SDO数据在冕洞边界上发现磁重联证据

SDO观测到的冕洞边界上磁重联的证据——日冕喷流  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O)是美国宇航局(NASA)“与恒星共存”计划的第一个探测任务,是未来十年太阳物理研究的基础观测仪器。SDO对太阳大气进行全天候的成像观测,具有全日面、多波

科学家发现行星际太阳风中的湍动磁场重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深空探测实验室教授陆全明和王荣生研究团队,发现行星际太阳风中湍动磁场重联的直接证据,揭示了行星际太阳风中湍动磁场重联发生率和背景太阳风风速的关系,证实了湍动磁场重联可以有效地加速和加热行星际等离子体。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研究发现行星际太阳风中湍动磁场重联是非常普遍

探寻太阳风起何处-帕克踏上旅途

  除了给予地球光和热外,太阳也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地球。一种被称作“太阳风”的高速等离子体流时刻从太阳表面涌出,并向太阳系的深处奔去。当它到达地球附近时,会与地球的磁场发生作用。强烈的太阳风暴会引起地磁场的剧烈变化,对航天、供电、通讯、航空、导航等一系列领域和技术系统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8月

云南天文台NVST望远镜观测到滑动磁场重联新证据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申远灯等人使用抚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 NVST)的高分辨观测数据首次报道了扇面-脊(fan-spine)磁场位形下圆形耀斑带的来回滑动运动现象,并指出该运动反映了扇面准分界层内的三维磁场重联精细物理过程。国际天

科学家在太阳大气波动研究方面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并结合其他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的数据,针对太阳大气中准周期快摸波列的产生过程以及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准周期快摸波列的形成物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The Astrophys

空间科学攀登团队在太阳爆发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090.shtm近日,记者从山东大学获悉,该校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空间天文物理融合中心在太阳爆发加速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该研究工作与南京大学、德国马普太阳系

科学家首次观测到磁场重联释放磁扭缠的物理过程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在活动区暗条爆发与小尺度磁重联关系方面取得研究进展,首次观测到磁重联可以释放磁纽缠这一新的物理现象。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NCOMMS11837)。该项工作主

自然子刊:地球磁尾磁场重联由电子动力学触发证据找到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的中科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陆全明、王荣生研究团队,联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卢三博士和其他多家欧美科研机构,在地球磁尾磁场重联触发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结合MMS(磁层多尺度卫星)高分辨率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发现了地球磁尾磁场重联由电子动力学触发的证据。相

日冕物质抛射及其对地有效性研究获系列成果

磁场重联对日冕物质抛射动力学影响的数值解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太阳大气中最猛烈的爆发现象之一,同时也是空间灾害性天气事件的最重要驱动源之一。  在人类大力发展航天活动的趋势下,研究CME的触发、形成以及传播演化过程,对于深入理解日冕、行星际空间天气过程,预报CME的空间天气效应

科学家基于新真空太阳望远镜观测到色球活动新现象

  基于我国一米口径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观测数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杨书红、张军、李晓红与云南天文台刘忠、向永源合作发现太阳大气中的一种新现象:色球炮弹。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Yang et al. 2019,

磁内爆可以作为太阳感应暗条爆发之间的一种物理联系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选址和日冕观测组硕士研究生周承瑞等人通过多波段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分析了一个扇面-脊(fan-spine)磁场位形下由于磁拓扑改变导致感应暗条爆发的观测现象,发现了磁内爆可以作为感应暗条爆发之间的一种物理联系。相关研究成果于12月9日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

新理论解释了快速磁重联背后的奥秘

  当相反方向的磁场线合并时,它们会产生可以释放大量能量的爆炸。在太阳上,相反的场线合并会导致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这些巨大的能量爆发可以在一天内传播到地球。  虽然磁重联的一般机制是已知的,但研究人员已经努力了半个多世纪来解释发生的快速能量释放背后的精确物理学。  发表在通讯物理学上的一项新的达

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在太阳暗条重构研究方面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00.shtm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清晰地观测到一个太阳暗条被新浮现磁系统分裂并由磁重联导致暗条重新合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报

白光日冕仪首次观测并获得白光日冕像

  2月27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和山东大学(威海)联合团队,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50mm白光日冕仪,观测到内日冕,并获得其白光像。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内观测址点获得内日冕白光像(如图)。此次观测是云南天文台林隽团队承担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鸿鹄专项”子课题“日冕仪临近空间搭载实验”的任务

我国学者在太阳暗条研究上取得突破

从安徽大学获悉,该校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张军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侯义军等合作,第一次找到了太阳色球纤维向暗条提供物质和磁通量的观测证据,在太阳暗条的磁通量来源和物质供给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    太阳暗条是太阳大气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等离子体结构,悬浮于色球层和日冕层,具有温度低、密

穿过日冕-“帕克”探测器首次与太阳亲密接触

“帕克”太阳探测器艺术构想图。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5日电 (实习记者 张佳欣)综合外媒最新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副局长托马斯·祖布钦在14日举行的2021年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秋季会议上宣布,“帕克”太阳探测器发射三年后,于今年4月28日,美国东部

云南天文台发现形成太阳暗条的观测证据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研究人员近期发现了色球蒸发及日冕凝聚导致太阳暗条形成完整而清晰的观测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  太阳暗条在太阳大气中很普遍,它们由悬浮于太阳日冕中冷而密的等离子体组成。对暗条的形成和演化进行研究,可对理解太阳大气活动

云南天文台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首次观测到震荡磁重联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在小尺度震荡磁重联方面取得研究进展,首次在太阳色球层观测到小尺度震荡磁重联及由其导致的磁流绳形成和消失的物理过程。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该项

中科院在利用射电手段探测磁重联过程方面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射电天文与VLBI研究团组高冠男副研究员等人,对云南天文台太阳分米波射电频谱仪所观测到的罕见的U型爆发群以及其中丰富的射电精细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U型射电暴的产生率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磁重联率。这是首次利用射电手段对磁重联率的变化过程进行探测。此外,她们还对耀斑环顶的密度

新疆天文台在M级边缘耀斑日冕磁环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沈金花博士通过运用SDO/AIA紫外和RHESSI X射线观测数据,对2011年2月24日M 6.6级边缘耀斑的耀斑环和外围日冕磁环的动力学进行分析,首次区别了二者的动力学过程,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ApJ上。  研究发现,耀斑环是直接与耀斑爆发过程中磁重联过程相关。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