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土壤/场地电动修复研究取得阶段性突破

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技术(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一门绿色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其基本原理是在土壤/场地中施加直流电,使两电极之间形成直流电场,驱动重金属离子沿电场方向迁移,从而将污染物富集至阴极区,然后再通过电沉积、离子交换等方法予以分离,进而达到修复目标。对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其机理则比较复杂,主要是利用电场产生的各种电动效应和电化学反应,或增强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或加快有机污染物的氧化进程;或改善功能微生物的代谢条件;或提供生物-化学反应所需的外部参数,如适宜的温度、氧气、pH和传质环境等。 由于其高效性和可控性,电动修复及组合技术目前在国际上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工业界重视,实用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郭书海研究员所带领的环境工程学科团队紧密跟踪环境修复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在前期自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阅读全文

南京土壤所土壤锌镉污染植物修复研究取得进展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威胁到农业安全生产和人体健康,植物吸取修复技术具有修复成本低、环境友好及对土壤破坏小、适于大面积推广等优点,已成为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优选技术之一。超积累植物对污染金属元素具有极强的富集和积累能力,是植物吸取修复的首选资源,但国内外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多年植物连续修复的研究鲜

生态环境部:重在土壤污染和生态影响的前端预防

  生态环境部日前印发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 964-2018)(以下简称《土壤导则》),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负责人就《土壤导则》制订的背景、思路、关键要点及社会关注点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图片来源于网络  问:《土壤导则》制订的背景是什么?何时开始实施?  

沈阳生态所利用土壤动物区系评价土壤质量方法获新进展

  土壤动物区系与土壤质量具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土壤动物分类和鉴定工作趋于复杂,使得利用土壤动物区系作为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十分复杂。最近有人提出了用生态形态学评价的功能方法,但是它主要依据现有的或缺失的节肢动物群落来评定土壤质量。   为了克服这种限制,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人工林生态研究团队

国内首个土壤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专委会成立

  中新网10月25日电 近日,中国首个土壤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在成都成立,由四川长虹格润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担任主任委员单位。  土壤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响应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创建生态文明”号召的重要举措。四川省环保产业协会会长谢天指出,国家《土十条》的出台,标志着我

土壤所揭示过硫酸盐化学氧化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机制

  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染修复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修复,在这一过程中过硫酸盐体系产生的硫酸根和羟基自由基能够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但是,环境中存在一些高卤代的有机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多溴联苯醚、有机氯农药等,很难被氧化性自由基降解。这些污染物能通过还原途径

固体所探索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新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迅速增长期,伴随着经济活动的过程,环境污染也在同步增长,如大量化工企业的排污和农药化肥的施用等,使得各地相继出现了严重的污染事件,土壤污染问题在日益显现,土壤污染面积在逐年增加。而一般的环境污染,不管是空气中的铅、汞,还是污水里的镉、砷,在逐渐沉淀之后,最后都

地化所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取得新进展

  汞是一种人体非必需的有毒重金属元素,具有很强的挥发性、移动性、生物累积性和神经毒性。上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爆发的一系列汞中毒事件,如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爆发的水俣病事件就是由于当地居民食用了甲基汞超标的海产品所引起的。据不完全统计,此次事件造成了上千人死亡,上万人健康受到严重

亚热带生态所揭示西南喀斯特土壤碳固定的影响因素

  土壤的固碳能力直接影响到全球碳平衡。最新研究表明,通过植被演替提升土壤固碳能力,能够有效地遏制全球气候变化。因此,了解植被演替各阶段的土壤碳固定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政策等原因,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而自上世纪90年代国家重大生态工

成都生物所揭示植物根系生命活动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

  植物通过根系和凋落物向土壤中输入有机质,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两种主要途径。目前,有关凋落物输入对土壤过程和功能的影响已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而有关植物通过根系生命活动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研究甚少,使得受根系活动调控的根际过程已成为目前植物与

沈阳生态所土壤碳氮矿化的根际激发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森林生态系统占有全球陆地生物圈45%的碳,其中大约有383Pg以有机碳的形式储存于森林土壤有机质。因此,森林土壤有机质矿化在减缓全球CO2浓度升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根际激发效应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尤其是氮)循环。根际激发效应最高可使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加快近4倍,足以

生态中心等在土壤植物系统砷污染控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砷是环境中无处不在的污染物,威胁着世界各地的数以千万计人的身体健康。人体主要通过饮用含砷的水和食用砷污染的食物来摄入砷。对于东南亚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大米食用是人体摄入砷的最主要途径。如何阻控砷进入水稻籽粒是一个控制砷环境健康风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到目前为止,植物根系是如何吸收砷,以及砷在茎

南京土壤所等菜地镉污染与菌根修复研究获进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土壤中某一或某些金属元素因过量沉积而引起含量过高的现象,这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潜在风险。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林先贵研究员课题组与香港浸会大学裘槎环科所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菜地镉污染风险评估及其控制技术展开合作研究,为中轻度镉污染农

沈阳生态所等揭示土壤细菌和真菌纬度多样性变化机制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维持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生态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大量证据显示地球上大型动植物的多样性会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能够支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甚至有些研究基于特定的纬度范围发现微生物多样性可能与纬度之间根本不存在线性关系。此外由于

生态环境部:推荐先进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关于推荐先进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生态环境部有关单位,各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全国性行业组织及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

南海海洋所红树林污染生态学研究取得进展

  红树林为海洋三大高生产力生态系之一,也是世界热带和亚热带近海海域重要的生态与保护屏障。国际上红树林生态学研究具有较长的历史,主要涉及红树林生态系物种、物流和能流、污染环境与生态学、生态驱动因子以及保护、恢复、开发和管理等。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友绍教授带领的团队先后在

亚热带生态所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研究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的认知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以及预测生态系统对全球

生态所揭示野外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分解激发效应的影响

  土壤激发效应是指由有机物质加入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分解在短期内剧烈改变的现象。激发效应能够调控土壤碳氮周转的速度,并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等对养分的获取和竞争,维持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养分平衡。作为全球变化的主要方面之一,日益严重的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激发效应。然

亚热带生态所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固持影响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减少土壤碳固持,加速温室气体排放。植被恢复是提高土壤碳固持的重要途径,但当前不同植被恢

沈阳生态所揭示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氮沉降是目前全球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有研究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陆地表面的活性氮沉降量会不断的增加。通过野外和室内模拟氮沉降等手段,当前研究对氮沉降增加后陆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植物生产力、植物多样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有了一定认识。近年来,随着微生物测序技术和仪器的不断发展,测定土壤微生物

土壤污染隐藏的现实-是什么导致了土壤污染?

   粮农组织于本周在全球土壤污染研讨会开幕时发布了一份新的报告,该报告警告称,土壤污染对农业生产率、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的威胁令人不安,然而人们对这一威胁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知之甚少。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份名为《土壤污染:隐藏的现实》(Soil Pollution:A Hidden Reali

土壤污染物的污染防治

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沈阳生态所举办2021“应用生态学论坛”

   为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扩展科研人员知识面,提高研究所人员整体科学研究水平,2021年10月21日科技处组织的第四期“应用生态学论坛”开讲了。本次论坛邀请的专家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张兴义研究员。共有30多名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科技处副处长刘丽主持活动。   围绕

环保“动刀”土壤污染

  今年8月底,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上,就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时,作出了相应的表态。  陈吉宁在会议上说,涉及重金属的项目必须进入工业园,园外的也要逐步搬迁到工业园区,新改扩建项目要明确污染

什么是土壤污染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广、种类多,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

沈阳生态所高肥力农田土壤氮转化同位素示踪研究获进展

  随着氮肥的大量施用,农田氮盈余逐年增加,其中在旱地土壤主要以硝态氮形态累积。硝态氮是氮淋失的主要形态,也是反硝化作用产生活性含氮气体的重要底物,因此农田高硝累积将对周围水体和大气环境造成危害。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被认为可以增加肥料氮的微生物固持,减少硝态氮在土壤的累积,缓解硝态氮累积带来的环境

构筑生态屏障-治理船舶污染

  目前,地方两会陆续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开好局建言献策。  在甘肃近日召开的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围绕“十三五”规划,人大代表们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基本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一是全面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重在污染防治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李克强总理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对今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做

我国亟须加强土壤生态健康管理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成效显著。但农业生产中高投入、高产出的特征没有改变,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引起了土壤中氮磷的大量积累,使得土壤的环境功能退化,引发农作物对其他微量元素吸收利用上的障碍,不利于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同时,因土壤生态环境的失调导致植物处于亚健康状态,抗病虫害能力下降,作物发病率

生态环境部:《土壤污染防治法》将于明年1月1日实施

  12月28日电28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召开了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发布会上表示,《土壤污染防治法》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土壤污染防治法法》明确了企业防止土壤受到污染的主体责任,强化污染者的治理责任,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

生态环境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答记者问

   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农用地标准》)《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建设用地标准》),将从2018年8月1日起实施。生态环境部土壤环境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就《农用地标准》《建设用地标准》制修订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