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论文:天文学家发现恒星碰撞时的信号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天文学论文,天文学家通过对在两个短伽玛射线暴中探测到的振荡信号进行研究,认为可能是在两个中子星(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的致密核)合并形成大质量中子星的过程中产生,而探测到此类信号或为研究此类事件性质提供了机会。 该论文介绍,中子星的碰撞,有时会在坍缩成黑洞之前产生短寿的大质量中子星,但并非所有都会坍缩。数值模拟表明,这些超大质量中子星可能为碰撞所致的伽玛射线暴引入振荡。 论文通讯作者、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塞西莉亚·基伦蒂(Cecilia Chirenti)和合作者深入寻找了伽玛射线观测文献(总计超过700次观察结果),寻找此类恒星碰撞时的信号。他们在编号为GRB910711和 GRB931101B的短伽玛射线暴中,发现了两个拥有振荡期的候选信号。这些振荡不完全是周期性的,其频率符合对双中子星合并的预期。......阅读全文

国家天文台等发现锂丰度最高恒星

  宇宙大爆炸核合成产生了氢、氦、锂三种元素,这三种元素的丰度是探知大爆炸之后几秒内宇宙物理状况的最可靠途径。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丰度研究团队与日本天文学家合作,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数据及其后续观测,发现了一批锂元素含量异常高的贫金属星。该研究对经典小质量恒星演化模型提出了

黑洞瓦解恒星引发天文奇观-或助理解黑洞特性

中新网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和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最新分别发表论文称,研究人员报道了一次罕见潮汐瓦解事件(TDE,指当一颗恒星被一颗特大质量黑洞撕裂时释放能量的过程)的观测结果,该事件发生于距离地球约有124亿光年的星系,这项研究发现或能提升人们对宇宙学距

天文学家首次找到恒星吞噬行星证据

  50亿年后太阳系中的行星或面临相同命运      据美国《每日科学》、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20日报道,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通过霍比-埃伯利望远镜第一次发现迟暮恒星将它的行星毁灭殆尽的证据,包括恒星侵染上行星的特有化学成分锂,以及苟延残喘的行星挣扎碾过的极不寻常的椭圆形轨道。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约5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恒星吞噬行星

  恒星进入老年阶段后会膨胀为红巨星,吞噬掉其“扩张”之路上遇到的任何物质,包括行星。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期刊3日刊载的论文中宣布,他们首次观测到恒星吞噬行星。此前,科学家们仅观测到恒星吞噬整个行星之前和之后不久的迹象。  研究团队成员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机构,2020年5月发

云南天文台通过潮汐作用修正恒星年龄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恒星物理组近期通过恒星与行星潮汐相互作用,实现对热木星系统恒星自转周期的修正,从而由自转与年龄的关系,得到更准确的恒星年龄。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上。热木星是公转轨道极为接近其宿主恒星的类木行星,其质量比太阳小很多,表面温度非常高,可以

天文学家锁定1437年恒星爆发源头

  经过长达几个世纪的科学探测工作后,研究人员终于发现了由朝鲜王室天文学家于1437年3月11日目击的经典新星的来源。正当人们准备对此进行研究时,这颗新星却在被发现两周后消失了。一颗刚发现的新星完全消失几乎不会发生。   这颗新星—— 一个巨大的热核爆炸,在消失之前的14天里,曾在天蝎座的两颗恒

中加天文观测团队发现亮度重复变化的形成期恒星

  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和北京大学的一个国际天文观测团队,利用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望远镜(JCMT)发现,一颗处于形成期的恒星发生了罕见的亮度变化。在18个月的观测时间里,年轻的恒星EC53重复出现闪烁现象,令观测团队的科学家们倍感意外,这一现象可能意味着EC53周边存在着“隐匿”的行

天文学家发现不是每个云团都能化身恒星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并未变成恒星的云团。   并非每一个年轻演员都能够变为银幕上的明星,同样,并不是寒冷太空中的每一个云团都能够成长为一颗灿烂的恒星。    天文学家指出,一个曾经命里注定要在蛇夫星座闪耀的气体与尘埃团似乎被分解了,并将永远无法成为一颗恒星。   这一线索来自于云团的化学特

天文学家首次详细观测“吸血鬼恒星”

吸血鬼恒星   据《每日科学》网站报道,天文学家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首次对宇宙空间一颗“吸血鬼恒星”的炮弹状喷射物进行了仔细观测。这颗“吸血鬼恒星”不断吞噬伴星的物质,2000年11月发生过猛烈的爆发。天文学家据此测算出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以及它爆炸时自身的亮度。   科学家认为,

巨型卫星与恒星争辉让天文学家发愁

  自今年9月发射以来,通信卫星“蓝行者3号”就像茧一样蜷缩在地球轨道上。而现在,其制造商美国公司AST SpaceMobile宣布,它已经“孵化”出来,展开了像高速公路广告牌一样大的天线阵列。天文学家说,这颗卫星的亮度增加了40倍,与天空中最亮的恒星不相上下。  “这是天文学家最不想看到的。”华盛

《自然》论文:天文学家发现恒星碰撞时的信号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天文学论文,天文学家通过对在两个短伽玛射线暴中探测到的振荡信号进行研究,认为可能是在两个中子星(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的致密核)合并形成大质量中子星的过程中产生,而探测到此类信号或为研究此类事件性质提供了机会。 该论文介绍,中子星的碰撞,有时会在坍缩成黑洞

天文学家发现1000光年外吞噬周围星体恒星

左侧部分是双鱼座BP的X射线和可见光波段图像,它是一颗红巨星;右侧是一幅艺术家想象图,显示近距离观测双鱼座BP的情景。  北京时间9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近期观测到一颗“食人族”恒星,它刚刚吞下了一颗较小的恒星,或是一个巨行星。这颗恒星名为双鱼座BP,

天文学家发现强磁场恒星-挑战黑洞诞生理论

magnetar概念图  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据《每日电讯报》报道,天文学家表示,最近发现的一颗具有强磁场的中子星,对恒星的演变和黑洞的诞生理论形成巨大挑战。这颗“磁星 (Magnetar)”位于距离地球1.6万光年的天坛星座的著名恒星簇Westerlund 1里。  瑞士天文学

天文学家发现大小恒星的“童年经历”大同小异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合作,利用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的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在银河系中心方向发现了一个被周围天体近距离掠过、从而产生旋臂结构的大质量新生恒星吸积盘。这一新发现证明了大质量恒星与小质量恒

天文学家发现来自未知恒星的射电信号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位于荷兰的低频阵列射电望远镜,发现了来自未知恒星的射电信号,这表明可能它们周围有未被发现的行星存在。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人员表示,射电信号一般是太阳系行星与太阳风的磁场相互作用时才会产生,因此当他们第一次发现来自太阳系外1

最新天文观测到海蛾鱼星云隐藏着巨大恒星簇

最新天文观测到海蛾鱼星云隐藏着巨大恒星簇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海蛾鱼是深海一种可怕凶猛的掠食鱼类,它长着巨大的嘴和突出的眼睛,通常倾向猎食荧光海洋生物。目前,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发现“海蛾鱼星云”,在其腹部位置可能是银河系中最大质量的年轻恒星簇。  201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

新疆天文台在恒星形成区的激波研究中获进展

  激波又称冲击波,是一种传播扰动。当波的移动速度超过流体中本地的声速时,它就是一种激波。在恒星形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激波活动。系统研究恒星形成区的激波活动对于理解恒星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性质非常重要。HNCO和SiO是示踪和研究恒星形成区激波的两种重要分子。澳大利亚Mopra 22米毫米波望远镜针

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发现恒星形成反馈的特殊结构

恒星在形成的过程中会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可以被观测到的动力学现象,如外向流(outflow),分子气泡(molecular bubble)等。恒星形成反馈是分子云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这对星际介质的演化至关重要。 近日,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使用IRAM 30米和JCMT望远镜对金

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发现恒星形成反馈的特殊结构

恒星在形成的过程中会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可以被观测到的动力学现象,如外向流(outflow),分子气泡(molecular bubble)等。恒星形成反馈是分子云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这对星际介质的演化至关重要。 近日,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使用IRAM 30米和JCMT望远镜对金

国家天文台等首次展示银河系恒星盘翘曲结构

  北京时间2月5日凌晨,国际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布了天文学家的一项新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陈孝钿、研究员邓李才、刘超等人联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理查德·迪何锐思及北京大学博士王舒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向人们展示出银河系恒星外盘惊人的翘曲结构。  

国家天文台揭示恒星级黑洞到超大质量黑洞的普遍尺度关系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组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从恒星级黑洞到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普遍尺度关系。该工作即将发表在《天体物理期刊通讯》上(周新霖、袁为民等,ApJ Letter, 2015, 798, L5;arXiv:1411.7731)。  黑洞无毛定理认为,黑洞的性质

天文学家发现两颗恒星“合二为一”瞬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曾猜测两颗恒星合并成一颗恒星的天文现象或许是可能的。经过多年的天文搜索,他们最终发现两颗紧密环绕的恒星融合成一颗的重要瞬间!  尼古拉斯-哥白尼天文中心罗穆尔德-泰伦达观测到的这对合并恒星是v1309 Scorpii,它首次发现时间是2008年,当时它

国家天文台-银河系中心棒激发的恒星轨道共振新证据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刘超博士等与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及德国马普天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在远离太阳的银河系英仙臂(Perseus arm)附近发现恒星轨道共振的观测证据,并对银盘的旋臂结构有了新的限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7月1日的国际著名期刊《天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揭示富钡恒星的起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23.shtm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张萌博士与北京大学张华伟研究员、云南大学刘晓为教授等人利用LAMOST对主序星和亚巨星的钡元素丰度开展了系统研究,发现了一批钡元素丰度显著增丰的富钡恒

日天文学家观测到与恒星产生有关的星爆现象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说,他们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太空中的星爆现象,这一现象是氢分子形成的气体云互相撞击导致的。   名古屋大学教授福井康雄率领的研究小组在20日于埼玉大学开幕的日本天文学会年会上公布了这一成果。研究报告称,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宇宙进化过程中恒星形成的机制。   星爆是指

新疆天文台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演化阶段化学示踪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使用CN、HCN、HNC、N2H+、HCO+等分子,示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演化阶段,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欧洲《天文学与天体物理》(A&A,2015,576,131)和荷兰《天体物理与空间科学》(Ap&SS,2016,361,191)。  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的化

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边缘正形成恒星的有力证据

  记者近期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由该台科研人员领衔的一个国际合作小组基于“银河画卷”巡天结果,在银河系气体盘边缘的5个分子云中发现了脉泽辐射。这些脉泽辐射的发现说明,在银河系边缘有大质量恒星正在形成。  此次,研究团队利用100米口径的德国埃费尔斯贝格射电望远镜及65米口径的上海天马射电望远镜

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边缘正形成恒星的有力证据

  记者近期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由该台科研人员领衔的一个国际合作小组基于“银河画卷”巡天结果,在银河系气体盘边缘的5个分子云中发现了脉泽辐射。这些脉泽辐射的发现说明,在银河系边缘有大质量恒星正在形成。  此次,研究团队利用100米口径的德国埃费尔斯贝格射电望远镜及65米口径的上海天马射电望远镜

天文学家或发现迄今最大恒星-比此前发现大2倍

   据美国媒体7月21日报道,英国天文学家表示,他们可能观测到了迄今为止发现的宇宙中质量最大的恒星。  英国天文学家近日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上发表了他们的成果。他们指出,这颗被命名为“R136a1”的恒星所在的星系距离人类所处的银河系约16.5万光年,比此前发现的最

美天文学家观测到幼年恒星系统的“倾盆大雨”

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最近发现,宇宙一颗正在形成中的恒星系统中拥有大量的水蒸气,它的数量足以填满地球的海洋5次之多。天文学家表示,水蒸气正在从该恒星系统的出生气团中倾泻而下,落入很可能有行星形成的灰尘盘中。相关论文发表在8月30日的《自然》杂志上。 论文第一作者、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Dan W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