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多发性硬化症青壮年高发症状多样极易被误诊

一名今年23岁的大学生欧阳,某一天早上妈妈叫她起床时她赖在床上不动,妈妈说:“天亮了你快起来吧!”欧阳回答:“天还没亮你干嘛说亮了?”一转身又睡了。妈妈听了一下子慌了,看着不情不愿坐起来摸摸索索穿衣的女儿,急忙牵着她去眼科医院看,医生检查后说眼睛没问题,可能是其它方面的原因导致看不见,等了几天后转了几个科室突然失明的病因还没查出来,有一天,欧阳在去医院的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双腿无力跪倒在地起不来,这才被介绍到医院神经科求治,经过询问病史、查体结合磁共振检查,被专家确诊是多发性硬化症,由于求治不够及时,治疗后她恢复了行走,但双眼失明的损害无法逆转,花季女生以后只能永远生活在黑暗中。 20岁-40岁青壮年高发,是致残凶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刘卫彬教授向新快报记者介绍,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多发,二是硬化。症状包括视力模糊、四肢无力、疼痛、疲劳、大小便无法排出、行走......阅读全文

干扰素β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与伤残进展减少无关

  据7月18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披露,在罹患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MS)的病人中,用广泛使用于治疗MS的处方药干扰素β进行治疗与患者的较少的伤残进展无关。   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Afsaneh Shirani, M.D.及其同事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调查接触

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

   一、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多发性硬化复发期(ICD-10:G35  01)(首次发作的临床孤立综合征不包括在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多发性硬化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草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什么是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多在20-40岁之间发病,很少在10岁以下(3%)及50岁以上(5%)发病者,女性多于男性。多有缓解与复发病史,多有复视,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肢体的感觉异常,锥体束受损可出现痉挛性肢体瘫,可表现为截瘫、四肢瘫三肢瘫、偏瘫或单瘫,腱反射亢进,Ba

多发性硬化的疾病病理

  特征性病理改变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多发性脱髓鞘斑块,多位于侧脑室周围,伴反应性胶质增生,也可有轴突损伤。病变可累及大脑白质、脊髓、脑干、小脑和视神经。脑和脊髓冠状切面肉眼可见较多粉灰色分散的形态各异的脱髓鞘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20mm,以半卵圆中心和脑室周围,尤其是侧脑室前角最多见。镜下可见

多发性硬化的疾病检查

  脑脊液检查、诱发电位和磁共振成像三项检查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脑脊液(CSF)检查可为MS临床诊断提供重要证据。  (1)CSF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数:轻度增高或正常,一般在15×10∧6/L以内,约1/3急性起病或恶化的病例可轻至中度增高,通

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原则

  多发性硬化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炎性脱髓鞘病变进展,防止急性期病变恶化及缓解期复发,晚期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减轻神经功能障碍带来的痛苦。其主要治疗原则如下:  1.疾病复发,损伤严重者应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2.所有RR型MS患者都应长期给予免疫调节治疗;  3.SP型MS患者需早期给

多发性硬化病的基本介绍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主要临床特点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散在分布的多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

  1.年龄和性别起病年龄多在20~40岁,10岁以下和50岁以上患者少见,男女患病之比约为1∶2。  2.起病形式以亚急性起病多见,急性和隐匿起病仅见于少数病例。  3.临床特征绝大多数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空间和时间多发性。空间多发性是指病变部位的多发,时间多发性是指缓解-复发的病程。少数病例在整个

关于多发性硬化的病理分析

  特征性病理改变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多发性脱髓鞘斑块,多位于侧脑室周围,伴反应性胶质增生,也可有轴突损伤。病变可累及大脑白质、脊髓、脑干、小脑和视神经。脑和脊髓冠状切面肉眼可见较多粉灰色分散的形态各异的脱髓鞘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20mm,以半卵圆中心和脑室周围,尤其是侧脑室前角最多见。镜下可见

多发性硬化症的基本介绍

  多发性硬化症(MS)是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本病急性活动期中枢神经白质有多发性炎性脱髓鞘斑,陈旧病变则由于胶质纤维增生而形成钙化斑,以多发病灶、缓解、复发病程为特点,好发于视神经、脊髓和脑干,多发病于青、中年,女性较男性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