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湖南省生态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召开

12月14日至15日,湖南省生态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在益阳湖南城市学院召开。来自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吉首大学、湖南省农业厅环境保护站、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23个单位的160名会员代表与来宾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湖南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赵运林教授致欢迎词,湖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亚热带生态所所长王克林研究员讲话。大会邀请了15位专家和5名研究生代表围绕“生态文明与生态服务”就当前生态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开展广泛交流与研讨。其中,赵运林作了题为“洞庭湖环境及生态事件实时监测与预警体系研究”的报告,亚热带生态所谭支良研究员就“生猪适度规模清洁养殖模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估”作报告,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站尹丽辉站长作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报告。此次会议报告内容丰富,反映了湖南省生态学领域研究活跃......阅读全文

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在长沙举行

中国生态学研究迎来转折点   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湖南省生态学学会承办的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近日在长沙举行。本届年会以“创新生态科学,促进和谐发展”为主题,来自155所高校、96家科研院所的近千名专家学者参会。   这是自今年2月份生态学被提升为一级学科后我

亚热带生态所获批设立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9月17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收到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新设增设和确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48号),获批新设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亚热带所成立30多年来, 在生态学研

初心薪火相传|守护绿色明珠 瞄准世界一流

   与国家风雨同路,与时代命运与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植物园)迎来90岁华诞。  “90年来,我们历经战火纷飞、新中国成立、十年‘文革’、改革开放,华南植物园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进入了新时代。”

武汉植物园亚热带山地珍稀植物种群动态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植被》在论述我国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时明确指出它不同于其它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的一个突出特点,即其中保存了很多古老、孑遗性质的珍稀植物。作为川东-鄂西种子植物特有属分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农架地区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孑遗植物丰富、我国特有单种属多。因此,对该区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出版《计量海洋生态学》

  近日,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员王友绍编著的《计量海洋生态学》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了解,计量海洋生态学是海洋科学中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该书以计量海洋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始终,对我国热带(如西沙)、亚热带(如大亚湾、珠江口)以及大西洋(西北臂)典型海域环境与生态学变化特征

氮添加影响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林下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等

  大气氮沉降显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以往关于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多基于林下氮添加控制实验进行,与自然大气氮沉降相比,林下氮添加实验有可能高估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林下植物功能性状和土壤有机碳相关过程的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环境生态学研究组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

版纳植物园等研究揭示温暖化将减弱亚热带常绿林碳汇作用

  亚热带森林分布区的自然环境,既不同于热带地区的常年高温,又有别于温(寒)带地区具有岁寒严冬。因此,热带森林和温(寒)带森林被验证的关于全球温暖化与森林相互作用的知识和理论,在亚热带森林中可能并不适用。并且,在东亚地区亚热带常绿林作为一种广布的原生森林植被类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

版纳植物园揭示树洞在活空心树内发展缓慢

  空心树广泛生长于全球森林尤其是老林中,由于它们能够为动物提供筑巢和繁殖后代的场所而被认为是森林的重要结构。空心树是由微生物进入树干或大枝的破损处,分解内部心材后形成的。分解作用能导致树干内形成树洞甚至空管,从而造成碳储量损失并影响森林碳收支。树洞内木质分解速率控制了树洞的扩张速率与供给,还可影响

有色花蜜植物传粉与化学生态学研究取得新成果

(a)米团花具有暗紫色的花蜜;(b)紫色花青素的结构;(c) 蓝翅希鹛取食花蜜。  植物的花蜜是其提供给传粉动物的主要回报之一,植物与动物之间视觉信号的协同进化关系是进化生物学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自然界中绝大多数花蜜是无色液体,但有少数植物的花蜜呈现令人注目的不同色彩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氮饱和假说研究获进展

  日前,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莫江明指导下,该园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陈浩博士发现“氮饱和假说”理论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适用性。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机能生态学》。  “氮饱和假说”理论认为,当一个生态系统达到氮饱和的时候,持续的氮添加将会导致土壤NO3-淋失、N2O 排放及氮矿化和硝化速率的增

南海海洋所红树林污染生态学研究取得进展

  红树林为海洋三大高生产力生态系之一,也是世界热带和亚热带近海海域重要的生态与保护屏障。国际上红树林生态学研究具有较长的历史,主要涉及红树林生态系物种、物流和能流、污染环境与生态学、生态驱动因子以及保护、恢复、开发和管理等。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友绍教授带领的团队先后在

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缘更新研究取得新进展

  由于长期受人类干扰活动的影响,亚热带山地原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逐渐退化和片段化,形成的森林边缘生境数量不断增加。尽管有些学者对一些森林的林缘效应进行了研究,但是,关于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缘生境中树种更新特征,尤其是林缘向外延伸梯度上植物更新模式的研究却很少。   为了解亚热

城市环境所在亚热带分层水库浮游细菌研究中获进展

  我国是水库大国,多数水库位于亚热带地区,具有向城镇居民供水的重要功能。在有一定水深的水库中,水体的季节性热垂直分层每年都经历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周期性演化过程,必然对水库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具有驱动和控制作用。不同水层的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水质密切相关,相关的微型生物群落对分层的响应规律与机制逐步

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获进展

  土壤有机碳具有高度异质、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复杂及依赖于时空尺度等特点,受生态系统类型、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土壤管理措施、土壤生物活性及群落组成等多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机制对于估计有机碳的固定潜力,制定相宜的土壤管理措施以提高有机碳固定,充分发挥土壤有机碳的生态功能均非常重要。至今,在南方旱地红壤

主动式增温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控制实验

哀牢山生态站在国内首次将主动式增温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控制实验  中国的CO2收支问题已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目前已成为国家制定战略决策的重大需求。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全球的土壤微生物呼吸不但占全球土壤总呼吸的71%,同时还是每年化石燃料排放碳的9倍,为每年陆地碳汇

环境污染条件下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响应机制研究

  环境污染下土壤、水体和空气质量的恶化,已经引起了植物的衰亡和地球生物多样性下降。植物对污染胁迫的响应策略和受伤害程度会因植物种类而异,但迄今对其机制仍未充分了解。为此,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刘楠博士在林植芳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展了亚热带森林植物对大气污染(以SO2为例

我国学者破解冬青属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特性

  为何有些植物分支的物种广泛分布并演化出许多物种而有些则不然?冬青属植物的进化研究,可能为回答这一进化生物学关键问题提供有力证据。  冬青属(Ilex)是木本雌雄异株植物中最大的属(至少664种)。该属植物大多喜好温暖湿润的生境,无法存活于土壤长期干旱或寒冬较长的生境,暗示该属植物可能存在较强的生

记中科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生态系统退化,已经不再是一个远离我们的“学术名词”——日益严重的森林退化、荒漠化、海洋生态恶化等,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  “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和修复已退化生态系统,构建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已成为全球性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只

城市环境所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浮游生物研究获进展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面临的重大水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地下水不足以及河流污染日趋严重,远离大城市的水库逐渐成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我国是世界上水库最多的国家,根据水利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库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0%,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事实上,在淡水生态

在亚热带河流水库变形虫群落分布研究中取得进展

  自由生活变形虫(又称阿米巴)是一类单细胞原生动物,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它们主要以细菌和腐生生物为食,是水生和陆生微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自由生活变形虫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对环境变化敏感,可形成孢囊或者不同的形态型来适应环境变化,是研究进化和生态的模式

周国逸研究员获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为了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4月27日上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周国逸研究员荣获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殊荣。这是继2015年其光荣当选“广东省劳动模范”之后

武汉植物园在河岸带植被-气候关系研究中取得进展

  河岸带是地球上最多样、最动态和最复杂的自然生境类型之一,拥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亚热带山地河岸中相对集中的珍稀树种。河岸带物种的生长、分布与适应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植被生态学领域引人关注的科学问题。另外,由于河岸带环境变量的高度动态性,物种表现与其控制因素的关系

云南省生态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在红河举办

  云南省生态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于10月18日至21日在红河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云南省生态学会主办,红河学院承办。会议主题是“农业困境—生态学突围”,来自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大学、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曲靖师范学院、景东亚热带植物园、红河学院等的

王友绍团队揭示红树林抗寒生态学机制

  记者日前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获悉,该所研究员王友绍领衔的团队成功揭示了红树林抗寒分子生态学机制。相关成果在《水生毒理学》上发表。   红树林为海洋三大高生产力生态系之一,是热带和亚热带近海海域重要的生态与保护屏障。红树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有明显响应,因此是国际上海洋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

海洋中真核浮游植物的固碳能力不可小觑

  海洋中浮游植物的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却未被科学家充分了解。最近英国科学家研究表明,真核浮游植物的固碳能力可和众所周知的蓝绿藻类原核生物相媲美,其固碳总量接近海洋浮游植物固碳总量的一半。  过去一直认为,在大部分海洋表面透光区都可见的蓝绿藻主宰着海洋的固碳领域,其固碳能力在海洋浮

武汉植物园在亚热带山地森林群落构建研究中获进展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基本和核心问题之一。环境过滤、种间作用和随机过程被认为是群落构建三类主要驱动力,区分它们在不同生态系统的相对贡献也成为当下生态学家们关心的问题。湖南八大公山25 ha样地代表了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该样地物种丰富,地形起伏多变,沟谷纵横,厘清该样地内不同生态学过程

植物所亚热带森林维持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负密度制约假说是解释自然群落物种共存的重要理论之一,该假说主要描述由于资源竞争、有害生物侵害(如病原微生物、食草动物捕食)等引起同种个体之间发生的相互损害行为。密度制约机制导致局部群落同种个体生长率降低和死亡率提高,从而为其它物种的生存提供空间和资源,促进物种共存。在热带森林中,负密度制约机制的

华南植物园关于我国南方不同森林类型的碳汇格局的研究

  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森林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碳现状和碳汇潜力倍受关注。生物量可以直接反映森林植被的固碳现状,而碳积累速率将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硕士研究生陈青青等在闫俊华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两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通过对比分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植物叶片同位素15N自然丰度值(δ15N)受氮循环的多个过程及相互作用的影响,能够综合反映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特征,如开放程度和可利用N状态。大量研究发现,热带和亚热带相对于温带和北方森林氮更为富足,其生态系统氮周转和循环较快。热带亚热带森林植物叶片和土壤δ15N比温带森林的较高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

稻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研究通过验收

“稻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与生态功能协调机制研究”通过验收  3月15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主持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稻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与生态功能协调机制研究”通过了课题验收。专家组由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等单位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