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业内曝胶囊生产企业另设原料产品仓库逃避监管

“救命胶囊”为何成“夺命胶囊” “中国胶囊之乡”浙江新昌县儒岙镇陷入困局 谁也想不到,前阵子疑点重重的工业明胶被食用风波,最后会落实在药品身上。众人惊呼:监管部门干什么去了?行业协会的自律又体现在哪里? 据悉,截至17日上午8时,新昌县公安机关已对23名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药用空心胶囊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其中22名犯罪嫌疑人被刑拘,1名取保候审。共查封涉及生产问题胶囊的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新昌县华星胶囊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生产线57条、原料仓库12个、成品仓库14个,抽检明胶23批、胶囊成品78批。随着媒体的曝光,一场不小的信誉危机直击素有“中国胶囊之乡”之称的新昌县儒岙镇。而受伤的,不仅有广大消费者,也有当地很多遵纪守法的企业和员工,人们或许在思考:违法经营终是害人害己。 “胶囊之乡”的前世今生 儒岙镇,是浙东地区新昌县南部天姥山麓的一个边缘小镇,距县城约20公里,总人口不足3万。直接和......阅读全文

铬毒胶囊检测

方案优势       线性关系好,回收率高,可满足药用空心胶囊中微量铬元素的测定。               采用标准       2010年《中国药典》           方法/原理/步骤         样品的前处理   将阿莫西林胶囊和

毒胶囊让人很害怕

  4月15日,央视曝光有厂家用皮革废料制成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这种胶囊有致癌风险。因为毒胶囊被曝光,网络上出现了种种应对之法,剥皮吃、夹馒头吃等,针对这些“妙招”,医生表示,胶囊不宜去皮吃。   有网友说:“以后吃药都不吃胶囊了,粉末倒出来,胶囊皮扔掉”,更有奇思妙想:“将

毒胶囊是“食品”还是“药品”

   对于“毒胶囊案件”,有人认为应以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性。有人认为,毒胶囊是一种药品,应以生产、销售假药罪追究责任。笔者认为,“毒胶囊”在刑法语境中应当定性为“食品”。   毒胶囊不属于“假药”。正常的药用胶囊是食用明胶加工而成,其本身不是药品,只不过是盛有药品的空心外壳,又称为空心

皮革废料变身药用胶囊 “毒胶囊”是怎样炼成的

  昨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铬,是一种

复旦复华检出购买“毒胶囊”

 “毒胶囊事件”爆发近一周后,复旦复华(600624)今日公告,经上海药监局抽查,检测到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药业公司)从浙江康诺胶囊有限公司购入的明胶空心胶囊中有一件样品铬含量超标。  据悉,在公司对所用胶囊进行全面自查的同时,上海药监局对明胶空心胶囊进行抽查抽检。经抽查,药业公

工业明胶“毒胶囊”吃坏了患者

  牟取暴力的不法企业以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为原料,生产药用胶囊,并出售给制药厂商,最终进入患者肠胃,危害身体健康,这起2012年初被曝光的“毒胶囊”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毒胶囊的毒缘自铬超标,而铬来自工业明胶,沿着这种加工链条,人们的目光开始聚焦在原料的源头---含铬皮革边角废料。含铬皮革碎料由于其资

九千万粒毒胶囊流向不明 浙江胶囊产业再受考验

   据央视9月3日报道,浙江宁海检察院日前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案件,来自新昌县儒岙镇的老板潘某雇用10名新昌老乡,短短5个月时间内,生产出售了多达9000万粒“毒胶囊”。至今,这些“毒胶囊”仍去向不明。  就在两年前,素有 “胶囊之乡”之称的浙江新昌县胶囊产业被曝使用“毒胶囊”。彼时,媒体

三问"毒胶囊"事件 整个胶囊行业是否无可救药?

    核心阅读   “毒胶囊”等药害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其中既有企业的责任,也有市场机制不健全、相关制度不完备的问题,还有监管乏力的弊端    一石激起千层浪,余波至今未尽消。   4月15日中午,央视每周质量播报的节目一经播出就在公众中引发强烈关注和焦虑。据报道,百姓平时常吃的各种胶

别让毒胶囊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日前,浙江省宁海县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案件,潘某等11人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宁海检察院批准逮捕。在今年2月至7月短短5个月内,潘某等11人非法生产有毒空心胶囊约9000万粒。这些胶囊中重金属铬均超标,最高的超过正常标准的65倍。  “毒胶囊”对民众而言并不陌生,201

“毒胶囊”2004年已曝光无人处理

  “毒胶囊”一事正处于风口浪尖中。昨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督查组已到达毒源发散地浙江新昌,表示将尽快查明药用空心胶囊所用原料明胶的来龙去脉情况。有爆料人士称,“食用明胶一吨最低要4.8万元,稍好的要6万元,而央视曝光的‘毒胶囊’只要3万多元。”在差价背后,整个行业弥漫着监管缺失的灰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