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希格斯工厂”是我国高能物理发展的最好途径

10月18日至19日,香山科学会议第572次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中国发起的大型国际科学实验”为主题。专家认为,CEPC是我国基于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发展的最好途径,并建议国家启动针对CEPC全面预研究的经费支持。 记者在会议上获悉,作为“希格斯工厂”的CEPC,其正负电子对撞质心系能量为90-240 GeV,可以产生大量的干净希格斯粒子事例,物理目标是研究希格斯粒子的基本性质,精确程度以及新的测量将超过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预计2035年前可获得的结果。同时,CEPC可以作为Z玻色子工厂,进一步研究标准模型并探索新的物理。CEPC设施还是多学科的综合实验室(同步辐射装置和多学科平台、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科学家希望该设施未来形成国际科学城,发展为世界科学的中心之一。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娄辛丑在主题评述中介绍了CEPC的物理目标和科学意义、项目实施、创新性与发展潜力。多......阅读全文

超级对撞机概念设计报告出炉 国家立项信号尚不明确

   11月14日下午,大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研究工作组正式发布了CEPC的《概念设计报告》。  2012年,中国高能物理学家提出 CEPC 计划。由于身材庞大,CEPC被很多人称为“超级对撞机”。同时,因为耗资巨大,它也曾多次掀起物理学界争议。  项目的支持者认为,超级对撞机将使中国成

中科院专家反驳杨振宁: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正当其时

  9月4日,《知识分子》刊发了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作为正在高能物理一线从事实验工作的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我不能同意他的观点。  (一)杨先生反对的第一点理由是造大型加速器是无底洞。这里涉及三个问题,一个是SSC为什么失败?第二是中国的大型加速器需要

建设超大对撞机是我国高能物理界的共识

  虽自称远离舆论漩涡,正在美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原宁一直关注着这几日围绕超大对撞机的争论。  国内科学家想建的超大对撞机为“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CEPC怎么做、造价多少,关于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论证,完成了初步概念设计报告,但据我观察,很少有人去看,甚

中国未来高能加速器方案进入预研阶段

  在2日下午举行的中科院各学部学术报告会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及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的预研工作正在进行。根据估算,50公里CEPC造价约为255亿人民币,100公里CEPC造价约为360亿人民币。  2012年,欧核中心宣布其在大

中国未来高能加速器方案进入预研阶段 历时10年造价百亿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及超级质子对撞机预研工作正在进行。根据估算,50公里CEPC造价约为255亿人民币,100公里CEPC造价约为360亿人民币。大型对撞机是进行高能物理研究不可或缺的设备北京6月2日电,在2日下午举行的中科院各学部学术

王贻芳:人才引进应是个“连续谱”

   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讲话发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总是能做到言简意赅。让人觉得眼前的这位学者,始终散发着一股高冷之气。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王贻芳这次却聊了很多。  2001年,38岁的王贻芳放弃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工作回国,多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粒子物理的成长与发展。  粒子物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 探寻粒子的奇妙世界

  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BEPC是陶—粲物理能区最先进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实时观测基本粒子对撞产生的“碎片”,研究、探索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发现新粒子。与此同时,这个大科学装置还在生物、材料、物理、化学、环境、能源等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正负电子输运线。  北京市玉泉路上

政协委员呼唤独步世界的中国大科学装置

   “发现引力波的消息出来后,很多人问:为什么又是美国?为什么中国没有做出来?”引力波科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委员说。  随着美国的发现,中国三个引力波探测计划浮出水面。张新民负责其中之一的项目设在西藏阿里。他认为,大科学工程是中国的必需,否则中国科学创新“只能是小打小闹”。  唤起自

我国提出超级对撞机建设路线图

  8月4日,记者从昆山杜克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强子物理在中国和全球发展机遇学术会议”上获悉,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提出,未来将在中国本土建“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和“电子—离子对撞机(EIC)”两大超级对撞机,促使中国高能物理和强子

诺奖得主:极大与极小交叉 理论与手段同重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试图用哲学解释科学,至小即至大,至大即至小。 自1978年访问中国后,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文·温伯格教授再次面向中国公众讲述“极大”与“极小”的宇宙学与粒子物理学的故事,他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开设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