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ture子刊揭示艾滋病毒的要害

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九月七日的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细胞检测逆转录病毒的重要机制,以及艾滋病毒HIV-1的应对之策。 先天免疫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这种防御体系依赖受体来检测外源结构,比如细菌的细胞壁成分或者病毒的遗传学物质。cGAS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感应器,它检测到病毒DNA就会立刻发出警报,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激活免疫系统,使细胞武装起来对抗病毒感染。 以双链D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很多,过去人们一直认为cGAS只识别这些双链DNA。令人惊讶的是,最近有研究表明cGAS也能被HIV-1激活。HIV-1和其他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虽然RNA与DNA很相近,但逆转录病毒的RNA往往是单链。这些RNA会在人类细胞中转录成DNA,但仍然是单链。那么cGAS是如何检测单链DNA的呢? 发夹与鸟嘌呤 一些研究团队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单链DNA能够形成“发夹”结构,cGAS检测的是这种短双......阅读全文

细胞化学基础--鸟嘌呤

鸟嘌呤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5H5N5O,为白色至淡黄色晶体粉末,对紫外线有强烈的吸收性,为鸟苷和鸟苷酸的组成成分。鸟嘌呤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界。是核酸(DNA和RNA)的基本组分之一。鸟嘌呤是一种嘌呤衍生物,由具有共轭双键的稠合嘧啶-咪唑环系统组成。为组成核酸的重要碱基,是DNA和RNA中4种

细胞化学基础--鸟嘌呤生理生化

鸟嘌呤核苷酸的盐酸盐单水合物100℃失水,200℃失氯化氢成鸟嘌呤。为核酸中嘌呤型碱基之一。存在于DNA和RNA中,可从鸟粪或鱼鳞水解制得,也可以用2,6,8-三氯嘌呤与NaOH水溶液、NH3、HI反应而合成制得。在生物体内,一般是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经氧化生成黄嘌呤苷酸,再经氨基化生成鸟嘌呤核苷

细胞化学基础--鸟嘌呤制备方法

方法一:5-氨基-4-咪唑酰胺与异硫氰酸苯甲酯进行酯化成酯,再与碘甲烷、氨水依次反应制得。 方法二:在四口烧瓶中按比例投入制得的N5-甲酰基-2,4,5-三氨基-6-羟基嘧啶、88%甲酸,加热到110℃,回流反应10小时,然后,常压蒸除甲酸至黏稠,冷却至50℃,加水200mL,抽干、水洗、抽干、烘干

细胞化学基础--鸟嘌呤配位原理

1、由于在咪唑环和苯环上存在N元素,还有苯环上的氨基上的N元素,他们都存在着孤对电子,在溶液中加入金属离子,就有可能发生配位反应。2、在酸性溶液中氢离子与金属离子间存在竞争(金属离子有可能被质子化)即氢离子浓度过大。3、苯环、咪唑环以及氨基上的N元素的配位能力不一样,配位能力越强的越容易与金属离子发

细胞化学基础--鸟嘌呤理化性质

密度:2.19g/cm3熔点:360℃沸点:561.5℃闪点:293.4℃logP:2.03折射率:2.047外观: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溶解性:溶于氨水,氢氧化钾水溶液、稀的酸类,微溶于醇、醚,几乎不溶于水

细胞化学基础--鸟嘌呤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2、氢键供体数量:33、氢键受体数量:2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5、互变异构体数量:26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96.27、重原子数量:118、表面电荷:09、复杂度:22510、同位素原子数量:0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细胞化学基础--鸟嘌呤分子结构

鸟嘌呤是嘌呤类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个嘧啶环和一个咪唑环稠和而成的,是嘌呤的一种,由碳和氮原子组成具有特征性双环结构,并与胞嘧啶以三个氢键相连。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鸟嘌呤不仅自身可以有多种异构体,还具有4种DNA碱基中最小的绝热电离势,以游离或结合态存在于海鸟粪中,是五种不同核碱中的其中之一,并同

细胞化学基础--鸟嘌呤毒理学数据

急性毒性小鼠口经LC:>3333mg/kg小鼠腹腔LC:>1 mg/kg; 致肿瘤大鼠皮下注射TDLo:1300 mg/kg/26W-I 致突变人淋巴细胞性染色体不分离损失和测试系统:10 mg/L小鼠腹腔细胞遗传学分析:15 mg/kg;

细胞化学基础--鸟嘌呤分子结构数据

1、摩尔折射率:35.462、摩尔体积(cm3/mol):68.83、等张比容(90.2K):229.64、表面张力(dyne/cm):124.05、极化率(10-24cm3):14.06

鸟嘌呤的结构特点

鸟嘌呤是嘌呤类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个嘧啶环和一个咪唑环稠和而成的,是嘌呤的一种,由碳和氮原子组成具有特征性双环结构,并与胞嘧啶以三个氢键相连。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鸟嘌呤不仅自身可以有多种异构体,还具有4种DNA碱基中最小的绝热电离势,以游离或结合态存在于海鸟粪中,是五种不同核碱中的其中之一,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