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时代杂志2008十大科学发现揭晓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9日消息,美国《时代》杂志今日公布了2008年度十大科学发现,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位居榜首,中国神七载人航天也跻身榜单。 以下为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 1. 大型强子对撞机启动 好消息,这个位于瑞士和法国边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不会毁灭地球!坏消息:该装置启动后不久就趴窝了。今年9月,这台17英里长的对撞机首次启动,一些人怀疑这台机器能形成人造黑洞,可吞噬整个地球,至少是欧洲面积那么大的区域,总之,这一天会很悲惨。结果搞得人心惶惶。虽然,人们想像不出这台机器真的能发生什么,但是,他们期望大型强子对撞机能像广告得那样运作起来,再现宇宙大爆炸后瞬间的场景,让物理学家观察探究这些消失已久的时刻。刚开始一切还算顺利,但是,后来氦泄露造成了大型强子对撞机在开启后不足两周的时间就关闭。修复仍在进行,据估计明年6月粒子应该可再度飞速旋转起来。 2. 凤凰号在火星北极着陆 以前所有围绕火星轨道运动或者着......阅读全文

《科学》杂志跟上步伐 将拥抱开放存取

  与《自然》和Plos One不同,同是世界出版领域的大腕,《科学》杂志在当前开放获取的历史潮流面前似乎一直不为所动。不过,最近《科学》杂志终于按捺不住,已经准备 2015年启动自己的开放获取杂志。这个计划中的开放获取杂志名字Science Advances也非常响亮。这是《科学》后台

科学时报年终专稿之生命科学篇 裴钢:风景这边更好

编者的话 对于科学和技术的重大进展来说,一年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然而科学与技术的任何进步,都是科学家在日常工作中留下的一个个脚印。刚刚过去的2007年,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可谓异彩纷呈。为了让读者对此有全景式的了解,本报特别约请各领域专家梳理并点评了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亮点,并展望令人期待的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中国科研产出位列全球第二 体制是关键

  从优秀论文的角度来看,中国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  “自然指数”是一个比较权威的指数  这次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衡量的是各个国家和科研机构在高质量论文方面的产出情况。 按照加权分数式计量,中国得分为5819.79分,虽然远远低于美国的19165.25分,但却高于德国的4125.92,因此

从皮肤里提取万能细胞:无伦理学争论的重大发现

干细胞的另一个名字叫“万能细胞”,它们通常能够成为受损组织与器官的“个性化”替代品。身体里有个类似于女娲的“干细胞”。女娲是抟土造人,干细胞的任务就是分化出各种功能细胞。然后这些细胞再进行特定的组合,行成我们身体内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故称为让生命延续的干细胞。我们的皮肤划破了,过两天自己就会愈合,又或

《科学》杂志评出2007年十大科技突破

北京时间12月21日消息,美国《科学》杂志12月21日公布了2007年度科学突破,“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组差异”荣登榜首,成为2007年度最大的科学突破。以下是《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名单: 1.揭开人类基因组个体差异之谜 揭开人类基因组个体差异之谜 在更为先进的DNA排序技术和基因组

Science杂志最受关注的文章(1月)

  现如今,科学家已经证明,遗传物质就像音乐乐谱一样,指挥着铜乐,弦乐,打击乐器等创作出交响乐来,当单个细胞中的基因开启时,我们可以通过技术组合揭示细胞是如何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从而以惊人的力量,逐个细胞,实时追踪生物和器官的发育。  美国的《Science》杂志由爱迪生投资创办,是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

《科学》:基因编辑婴儿入选年度“科学崩坏”事件

  《科学》杂志每年会评出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最为重要的十大科学突破(Science Breakthrough)。今年,夺得年度突破桂冠的是“单细胞水平细胞谱系追踪技术”,帮助破获多起悬案的法医系谱技术、#MeToo 运动等也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贺建奎前两天被《自然》杂志评为年度人物后,其主导的基

“鸟类的起源”研究入选《科学》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12月1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鸟类的起源”研究名列其中。这一年度突破性科学成就名单是由《科学》杂志及其出版方,国际性的非营利机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选出的,它还包括了在太空探测、医学、机器人技术、合成生物学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2007:寻找人类基因组差异

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26日报道  每逢年底,《科学》和《自然》等杂志都会评选出本年度一些重要的科学成果。在2007年出现的许多科学进展中,关于人类基因组差异的研究以及一种新的培育干细胞的方法,连同其他一些成果受到广泛关注。 照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帮助科学家定位与Ⅱ型糖尿病有关的

“人造生命”成生物武器温床?专家:可能性极小

  合成生命是指从其它生命体中提取基因,建立新染色体。然后将其嵌入已经被剔除了遗传密码的细胞之中,最终由这些人工染色体控制这个细胞,发育变成新的生命体。该项技术是2010年美国《科学》杂志、《时代》杂志评选的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合成生命的诞生,为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   2010年5月22日

基因梦工厂里那些年轻人:没上大学就做研究

  世界总会让年轻人占领。   曾经和乔布斯一起演讲的小天才Thomas Suarez今年还在读初中,现在他在名叫MakerBot的机器人创业公司研究3D打印机。而出生于1997年的邹奇奇,8岁出版了12万字故事集《飞扬的手指》轰动美国,2013年登上TED时她已有“女权主义者”标签和赢得诺贝

生物学家鲁白:仿制西药的时代即将结束

《科学》:欧洲三大制药巨头抢滩中国,制药业的形势更为严峻 美国《科学》杂志日前撰文指出,当外国制药公司的研发中心大举落户中国时,中国制药业的底线是必须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否则,就会将自己最好的科学家和庞大的市场拱手让给西方对手。 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文章,讨论中国制药业的复兴之

《科学》:中国启动本草物质组计划

大连化物所梁鑫淼等人已获科技部500万美元资助 2月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以《揭开中药的神秘面纱》为标题报道了中国即将启动的“本草物质组计划”和围绕该计划引发的一些争议。 《科学》杂志指出,传统中药(TCM)利用1万种动植物成分,可组成多达40万种不同的配方。尽管在中国大城市,西医

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月19日在京揭晓。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2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

一流科技期刊需要的小编 你达标了吗?

  在一流期刊建设视阈下,从一名青年小编的视角,和大家分享一下新时代青年编辑向复合型人才的角色转换。  首先分享一则数学大师华罗庚的故事,他在我国家喻户晓,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在成名之前是一位只有初中文凭的杂货铺伙计,但他忙里偷闲,抓紧一切可用的时间来钻研数学,并开始在杂志上投稿。在他受前人文献误导

《科普创作》:一本杂志和科普创作的沉与浮

  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次讲话也被看作是又一个科普创作春天的到来。  ■本报记者 胡珉琦  《我们爱科学》《科学天地》《科学与文化》《知识就是力量》……还有多少人记得,在40年前那个知识

人造生命将带来哪些商业变革 媲美微芯片?

  热衷于不断突破的克雷格 文特尔(Craig Venter)一直备受瞩目,也备受争议。眼红的同行把这位科学怪才、发明家和实业家比作希特勒(Hitler),《时代》(Time)杂志说他是“科学坏小子”。而鄙人曾在一本书中,把他比作浮士德医生(Dr. Faustus),浮士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名医生,

对话“基因剪刀手”杨璐菡

  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刊载的一篇论文,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哈佛大学和生物技术公司eGenesis的研究人员,运用一种新兴热门的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猪基因组中可能有害的病毒基因,攻克了猪器官用于人体移植的重大难关,给全世界众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希望。论文的第一作者、今年29岁的杨璐菡,继

《时代》杂志评出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

北京时间12月11日消息,美国《时代》杂志最近评出了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美国及日本科学家在干细胞研究方面获得的突破位居榜首,而今年6月内蒙古确认发现当今世界上最大似鸟恐龙化石,也入选这一榜单,位列第7位。 以下为《时代》杂志评出的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 1. 干细胞研究获得突破 干细

2020 科技未来值得期待

  盘点2019年科技创新成就,是世界上很多人打开2020年的一种方式。展望科技创新预示的进步,更让人思考历史运动的规律,感知时代进步的密码,领悟“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技进步的足音铿锵动听,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扑面而来。“基因剪刀”技术有望发布临床试验结果,外形酷似“钢

开放获取与付费墙的拉锯之战:谁来为传播知识买单?

  一场因“开放获取”引发的“学术战争”已经爆发。  过去两年,由700家德国学术机构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先后向国际学术出版商存续了上百年的付费订阅模式发起冲击。  “开放获取”(Open Access,以下简称OA,又译作开放存取),意味着研究文献免

巡山报告 | 造假、剽窃和荣誉:何谓科学研究

  1  先说几句题外话吧。  你可能还记得,2019年12月份,中国学术界出过一个大新闻——中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指控学术论文造假。短时间内,他实验室发表的数十篇论文被人指出,可能存在图片拼接、一图多用等问题。这个话题,我在巡山报告里也有所涉及。  引用一段:  “我仔细阅读

气温或提前升高1.5℃ 人类需尽快采取行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0月8日在韩国仁川发布新报告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是一项艰巨任务,地球升温超过1.5℃乃至2℃,可能会产生可怕后果。  为避免突破这一警戒线,政府、工业界和社会需要做出更迅速、更宏大的改变,包括改变全球的能源系统以及人类

科研领域“××之父”称呼是否有滥用之嫌

  长期以来,一些科学家被冠以“××之父”的称号,以凸显其在某个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开拓性贡献。然而,作为对科学家个人贡献的一种评判方式,这一称呼是否严谨?它为何会常常伴随着诸多争议?科学共同体内部又是如何评判和看待“××之父”的?如今满眼的“××之父”称呼是否有滥用之嫌?这些都是“××之父”一称背后

《自然》首位女性总编:当今科研群体更多元

   “大自然的演出总是推陈出新,因为她无时无刻不吸纳着新的观点。” 正如1869年的这段创刊词所写,今年迈入150岁“高龄”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见证了百年来科学革故鼎新的变化——科研体系变革、更多民众参与科学以及信息时代科研成果迅速跨国传播……  这一知名科学传播平台本身也随时代不断“进化”,其

9月17日《科学》杂志内容精选

 9月17日《科学》杂志封面  脑质与内省思维有关  研究人员说,在那些善于内省并会对其所作决定进行反思的人的脑中的某个特别区域会显得较大。这种内省行为(或曰“对自我思想进行思索”)是人类意识的一个关键方面,尽管科学家们注意到,人的内省能力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现在,Stephen F

赵忠贤院士:相信自己可以把冷板凳坐热

  77岁的物理学家赵忠贤,是辽宁新民人。曾有人让他给年轻人传授些成长秘籍,他讲的是个“大实话”:如果能把生计与个人兴趣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理想选择。  他自己的经历恰是如此。  研究高温超导是赵忠贤的兴趣,也是他的职业,并为他在科技界赢得诸多荣誉和称号: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向癌宣战四十年 抗癌路仍漫漫

要研制出更强有力的癌症治疗方法,最重要的是投资和长期的努力  2011年3月2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聚焦美国癌症研究40年。图为一张前列腺癌细胞的扫描电子显微图片,自1971年美国颁布《国家癌症法》以来,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没有明显改变。(图片提供:《科学》)  1971年12月,时任美

窦文涛:人造生命打开潘多拉魔盒 人类多半会自取灭亡

  外星生命不见得高级 可能是菜虫  窦文涛:人家说探寻卫星,最近不是有传闻说霍金,你知道我还听一个流传甚广的谣传,说霍金实际上早就死了,是另外一个东西,通过他在对人类说话。  查建英:因为他本来就是这种特殊的病,就要通过一个特殊的机器,才能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窦文涛:另一个太空的东西跟他说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