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传播学者李大光:我们距科学文化社会有多远

公众知道的科学知识越多越相信科学?这是一个看似不难回答的是非选择题。然而,在英国社会学家马丁·鲍威尔的科学文化调查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却折射出科学在不同社会的发展进程与途径。 几年前在欧盟的资助下,马丁·鲍威尔进行了科学文化指标建构和有效性的实验性调查。他的调查最有意义的是首次对两个不同的社会进行了对比研究。 马丁·鲍威尔的调查,在欧盟与印度发放了共5万多个有效样本。其结果显示,对“公众知道的科学知识越多越相信科学?”的设问,这两个不同的社会,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回答。 马丁·鲍威尔的科学文化社会调查内容,总结起来有4个要点:公众知道的科学知识有多少;是否持续对科技感兴趣;公众对科学理性怀疑的指数;参与的能力与欲望。 在理性怀疑指数的调查中,鲍威尔发现,在欧盟的调查对象中,科学知识了解得越多的人,对科学越持有怀疑态度;而印度恰恰相反,在印度公众中,掌握科学知识越多的人就越坚信科学。 “马丁·鲍威尔经常......阅读全文

新媒体算命:用科学传播来遏制指尖“毒素”

   现象  “今天工作运如何,幸运色是什么?要佩戴哪些幸运小物件?”在安徽某国企工作的林玉(化名)每天出门前都要到网上算算自己的运势,然后决定今天的具体行动。  穿衣打扮,房间布置、床的朝向,甚至连挑个手机号码也要问问“凶吉”……目前,很多像林玉一样的年轻人,每天都喜欢在网上算一算,并且觉得算得“

中国公民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素质基准

   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联合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下文简称《基准》),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  4月23日,陈学雷等8位学者在科学网上发表署名文章,提出《基准》存在一些不妥之处。随后,对《基准》的讨论愈加热烈。  “阴阳五行”等进入《基准》是否合适?《基准》存在哪些概念上的混乱?学者

科学界如何面对批评:从“我们恨化学”说起

  《纽约时报》著名记者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曾写过一本畅销书《批评官员的尺度》,借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讨论公众和舆论批评政府官员的言论自由问题。言论自由无疑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例如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都旨在保护言论和出版等自由权利。那么当批评言论

专家支招如何缩短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

   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根据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皮尤研究中心1月29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两者之间的距离确实有些远。  以分歧最大的转基因食品为例,调查结果表明,88%的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可安全食用,但持这种看法的美国民众只占37%。而98%的受访科学家认为问题在于公众并不了解他们在说

比南大梁莹更狠!一场会议撤下1258篇论文

  南京大学的梁莹为了给自己的学术历史洗白,“默默地”撤掉了所有曾经发表的中文论文。但是,这并不算是最“狠”的,因为——  我们最近发现,有一场学术会议的主办方曾经同样“默默地”撤下1258篇稿!对,你没有看错。  一场会议,撤了1258篇稿件。  这是一个2011年由IEEE和上海大学联合主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