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地球科学要“上天”了?!

“几十年前的青藏高原科考,靠的是科学家手脚并用地爬;现在科学家带无人机过去;未来,人可能都不用去,就能开展科考工作。”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施建成所描述的这番情景听起来很“科幻”,但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切或将成为现实。 11月14日,第一届空间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全国65个研究院所、高校、企业近400位来自空间科技和地球科学领域的学者专家参会,会议也标志着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下属二级学会空间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正式启动了相关工作。空间科技该“入地”了 随着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开展,“悟空”“墨子”等一系列科学卫星捷报频传,取得了良好的科学研究效益和社会效益,让“空间科学卫星”这一概念为公众所知。 然而,目前我国的对地观测卫星还以应用卫星为主,很少参与真正的地球科学研究。比如,以我国气象、海洋、陆地三大系列卫星为代表的业务卫星,主要是为各自的用户提供服务。 ......阅读全文

毛竹:探秘地球的前世今生

  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唯一场所,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必需的粮食、水、能源和矿产资源,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如火山、地震、海啸等灾难。人类如同向往太空一样,对地球的深部充满着好奇。 地球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繁衍和发展以来,就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进行了不倦的

世界气象日,跟院士一起过

  “同学们,我是广东人,我讲的报告如果大家听不清,可以随时提问。”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22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中科院院士、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获得者曾庆存给200余名“科学求真营”的师生做科普报告《大气科学的前身、现代与未来》,给学生们讲述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与未来。

世界气象日,来“科学求真营”

  第59个世界气象日前一天,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中科院院士、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获得者曾庆存给200余名“科学求真营”的师生作题为《大气科学的前身、现代与未来》的科普报告,给学生们讲述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与未来。  报告中,曾庆存回顾了上世纪60年代从气象学发展到大气科学的科技飞

记陈鸣研究员:执念,有时也会成为一种信仰

   “科学的乐趣是成功,但成功来源于坚持。谁都无法预料自己的成绩,科学是做出来的,基础研究是没有预见性的。”坚韧、执着、实事求是是贯穿于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研究员陈鸣整个科学生涯的几个关键词。  在陈鸣看来,只要找准一个科学方向不断前行,就可能取得成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人不可能把几把椅子

7018米!中国科学家又迎来历史性突破

继“神舟”上天、“蛟龙”下海之后,中国科学家在地球深部的探索又迎来历史性突破!在松科二井拍摄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整机系统(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许畅摄2日,吉林大学主要承担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完钻井深7018米,创造了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

7018米!中国科学家“向地球深部进军”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整机系统(6月2日无人机拍摄)。 6月2日,中国超级钻机“地壳一号”正式宣布完成“首秀”:以完钻井深7018米创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和相关技术的国家。 当日,吉林大学组织召开的“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探寻地球科学文化的摇篮

  【首届“招办主任光明大直播”】  6月30日上午8时,首届“招办主任光明大直播”团队走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网友跟随光明主播的脚步探访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色学院、图书馆、博物馆、化石林、隧道、创业中心等学习生活区,感受武汉南望山脚下这所大学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吴季:先导专项推动空间科学跨越发展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并明确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就即将启动实施的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方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研究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科

追记黄大年:一位战略科学家的追梦人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62.shtm 黄大年(前排中)与学生外出徒步。(资料图片)新华社发走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黄大年离开后的第246天,博士生乔中坤发了一条朋友圈,缅怀他的这位严师慈父和忘年之交。 这一天,

我国将实施4项计划 给地球深部“做CT”

   为何会发生地震?如何提高地震预测和风险防范能力?地震发生后又怎样将损失降到最低?针对这些长期困扰地震学界的难题,不久前,我国启动了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拟通过“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4个计划的实施,未来10年,我国的地震科学研究水平以及防震减灾能力将大幅度提升,达到国际先

走访中科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现代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需要精确的空间位置信息。地球也是一颗高度动态演化着的行星,地震、火山、滑坡、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等现象是地球运动的明证,同时也对社会发展造成显著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有这样一个实验室,致力于研究现今地球运动状态及动力学过程,为

欧阳自远:人类有望将火星改造成“绿色家园”

  “人类一直在寻找地球以外的‘第二栖息地’,在地球周围,火星是最适合改造的星球。”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在今天举行的院士报告会上说。   他表示,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地球上的一天是23小时56分,火星是24小时37分,有几乎相同的昼夜;

揭秘中国深部探测计划:资源短缺成最大动因

  编者按   在7月刚刚公布的中国“科技十 二五”中,强调了对“三深”、“三极”的科学考察。深海、深地、深空,以及南极、北极、青藏高原,这些过去只能在科幻书籍中研读的领域,正吸引着中国科学 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指出的,“空间、海洋和地球深

中科院启动“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获悉,中科院已启动实施“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致力于提高我国空间科技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探索黑洞、暗物质等宇宙的奥秘。   据介绍,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将开展空间科学卫星关键技术研究、空间科学卫星的研制、发射和运行,以及科学卫星上天后的科学数据应用,构成

日全食:现代科技和天文奇观在太阳上的邂逅

  370年一轮回;科学价值非同一般;2035年再见   在日全食出现前的两三分钟里,天光似乎不是逐渐地变暗,而是像坐滑梯一样突然黑了下来。月亮的影子也像一朵飞云一样,从西边迅速地飘了过来,又黑又快。   作为一位天文学家,7月22日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日全食对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林隽来

我们离钻穿地球“莫霍面”的梦想还有多远

   人类科学探索的手段,早已经抵达浩渺太空;但对于脚底下的地球深部,却还是难以触摸。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就梦想打一口超深的钻井,一直钻穿地球壳幔边界的“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长什么样?  六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梦想至今没有实现。但由此发展起来的大洋钻探计划,已经成为地球科学史上规模最大

和美相比 中国科技到底是巨弱无比还是强悍到窒息

拓展阅读  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     科技水平是国家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质的标志。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显然是美国。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岚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载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删节,不代表新华社瞭望智库观点。  如何理解当

霍金启动长距离太空旅行项目:敲外星人门

   图为霍金微博上微型飞行器概念图  困于患病身体的第五十四年,世界闻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计划发起“极速飞行”。  4月13日,大都会歌剧院,这位歪在轮椅里、靠机器发声的天才在台下静候。他刚刚完成了一件“正经事儿”:与尤里·米尔纳以及马克·扎克伯格一起,“启动了一个全新设计的长距离太空旅行项目”。

王作跃:当代美国科教政策的变迁 从卫星危机到“9·11”

卫星危机 二战后,美国的科技体制更加多元化,政府、大学、工业之间的互动得到加强,资助机制也随之发展,如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这些机构的发展,对促进美国科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就在美国科技快速发展时,处于冷战

科研重器激发创新动力

  5月14日,以“创新引领 共享发展”为主题的2016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拉开序幕。在这场为期一周的科技盛宴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展厅主场的国家科研重器。走近这些平日里很难全景俯视的科研重器,似乎置身于国家科学前沿阵地。其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科研实力,更透射出中国人上天下海的智慧,让人

天气预报为何越来越准了?

  大家都习惯了天气预报带来的便捷服务,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样?未来的天气预报会如何发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给大家做出了解答。  预报准确率可达80%  曾庆存介绍,目前的3天预报,在全球范围可达70%至80%的准确度,如果是一定区域,比如我国华南地

科学卫星闪耀太空

  自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我国已初步形成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其中,科学实验卫星从探索无尽的宇宙,到追寻微观粒子和生命起源,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我国诞生最早、家族成员最为庞大,并广泛用于科学探测

“织女星”成功首飞

“织女星”的处女航。   随着欧洲空间局(ESA)的VV01发射任务在清晨照亮了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场的上空,欧洲“织女星”火箭在2月13日的首次飞行进行得很顺利。“织女星”是一种新的小型运载火箭,被设计用来发射那些质量介于300千克到2500千克的科学和地球观测卫星。   近

“嫦娥”告诉世界:中国完成最远的太空“长征”

以嫦娥一号卫星11月7日准确进入127分钟月球轨道为标志,中国航天史上最远的“长征”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宣告“成功”。  图表:“嫦娥一号”——第三次近月制动(新华社发) 中国国家航天局7日正式宣布:自成为月球卫星以来,通过第二、第三次制动,嫦娥一号卫星从近月点高度212公里、远月点高

引力波探测征途上,中国在争夺这些“第一”

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荣耀桂冠,已经被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摘取。16日凌晨LIGO公布的新发现,也打消了那些关于引力波事件会否成为“孤证”的担忧。 大洋彼岸的新消息,也给中国科学研究者带来信心。“这更确证引力波的存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岳良告诉科技

中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 开启太空探索空间站时代

  中国29日晚在西北戈壁成功将无人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送入低地球轨道,在相继实现航天员上天、太空行走之后,为建设探索太空的前哨——永久载人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   国家主席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来到位于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目睹了这次非同寻常的太空发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改进后的“长征二号FT1”

中科院空间引力波探测:亦步亦趋?独树一帜!

  “如果把引力波探测看作交响曲的话,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成果,是一段美妙的序曲。它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天文学随之诞生。但是,弹奏引力波主乐章的地点,还应该在空间。”16日,在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媒体见面会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胡文瑞勾勒出了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的

戚发轫院士:中美太空技术差距缩至20年

   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在小谷围科学讲坛上接受听众提问。   今年6月,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与天宫一号完成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昨日(7月22日),广东科学中心和南方都市报联合主办的小谷围科学讲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

天宫实验室:孕育重大突破

   9月15日夜,伴随着轰隆巨响,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升空。  这一刻,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于技术中心副主任、天宫二号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心中也感概万千——此次天宫二号搭载的3大领域、8大主题的十余项空间科学和应用任务,每一项都是他的心头肉。  “我们应用系统团队在

小透明or真大佬?TA才是做好事不留名的“活雷锋”

   在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中,“金砖国家峰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要大会现场,是谁担起了兴奋剂与安防检测的重担,维护赛事公平,保障大会顺利举行?  究竟是什么专业的检测设备,让“雪龙号”北极科考队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又是什么高大上的研究仪器,多次帮助全球顶尖的科学家荣膺诺贝尔奖?  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