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植物所揭示裸子植物线粒体丢失基因的进化命运

线粒体经内共生事件起源后,丢失了大量的基因,演变为半自主性细胞器。不同生物支系的线粒体基因组差异巨大,尤其是相较于动物和其他真核生物(其蛋白质编码基因含量较稳定),陆地植物的多个支系中线粒体基因的转移/丢失经常发生。因此,植物线粒体编码基因的组成以及丢失基因的进化命运引发关注。 裸子植物代表了种子植物原五大支系的四大支,是被子植物的姐妹类群,包含13个科共约1000余种。已有研究发现,裸子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成在不同支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探讨线粒体丢失基因的进化命运提供了良好的体系。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汪小全团队对裸子植物所有13个科的代表性物种进行了DNA和cDNA高通量测序,并对其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拼接。通过对基因的测序深度及其在基因组中的相对拷贝数、结构、RNA编辑位点、进化速率、GC含量及蛋白质疏水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裸子植物线粒体基因含量的变化及丢失基因的进化命运;结合已发表的陆地植物线粒体基因......阅读全文

线粒体基因

线粒体基因:mtDNA,线状、环状,能单独复制,同时受核基因控制。哺乳动物:无内含子,有重叠基因突变率高。

线粒体基因的定义

线粒体基因:mtDNA,线状、环状,能单独复制,同时受核基因控制。哺乳动物:无内含子,有重叠基因突变率高。

基因转移的转移方法

基因转移是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使之表达的一种技术。物理方法包括显微镜注射法、电脉冲介导法。显微注射法是应用特别的玻璃显微注射器在显微镜下把重组DNA导入靶细胞;电脉冲介导法又称电穿孔法,是指在高压电脉冲的作用下,使细胞膜上出现瞬间微小的孔洞,从而介导不同细胞之间的原

基因转移的转移方法

基因转移是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使之表达的一种技术。物理方法包括显微镜注射法、电脉冲介导法。显微注射法是应用特别的玻璃显微注射器在显微镜下把重组DNA导入靶细胞;电脉冲介导法又称电穿孔法,是指在高压电脉冲的作用下,使细胞膜上出现瞬间微小的孔洞,从而介导不同细胞之间的原

基因转移的转移步骤

(1)配制下列溶液①2×HEPES-缓冲盐溶液(HBS)②2mol/L CaCl2③0.1×TE(pH8.0)用0.22μm滤器过滤除菌,分装贮存于4℃。④DNA:将DNA(约20μg/106细胞)溶于0.1×TE(pH8.0),使用浓度为40μg/ml。为使转化效率达到最高,质粒DNA应用CsCl

基因转移的转移步骤

(1)配制下列溶液①2×HEPES-缓冲盐溶液(HBS)②2mol/L CaCl2③0.1×TE(pH8.0)用0.22μm滤器过滤除菌,分装贮存于4℃。④DNA:将DNA(约20μg/106细胞)溶于0.1×TE(pH8.0),使用浓度为40μg/ml。为使转化效率达到最高,质粒DNA应用CsCl

基因转移的转移步骤

(1)配制下列溶液①2×HEPES-缓冲盐溶液(HBS)②2mol/L CaCl2③0.1×TE(pH8.0)用0.22μm滤器过滤除菌,分装贮存于4℃。④DNA:将DNA(约20μg/106细胞)溶于0.1×TE(pH8.0),使用浓度为40μg/ml。为使转化效率达到最高,质粒DNA应用CsCl

线粒体基因何时丢失的?

  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巨大秘密,是细胞内线粒体拥有自己的遗传基因。为了解释这个秘密,有一个关于线粒体的起源的假说,就是内共生学说,认为线粒体来源于细菌,即一种原始细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后,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通过演变,形成了线粒体。该学说认为,线粒体祖先原线粒体是一种可进行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的革兰氏阴性

线粒体基因的合成原理

线粒体基因组能够单独进行复制、转录及合成蛋白质,但这并不意味着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完全不受核基因的控制。线粒体自身结构和生命活动都需要核基因的参与并受其控制,说明真核细胞内尽管存在两个遗传系统,一个在细胞核内,一个在细胞质内,各自合成一些蛋白质和基因产物,造成了细胞核和细胞质对遗传的相互作用;但是,核

基因转移技术

  基因转移技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将目的基因转导入体外培养的细胞或导入从体内取出的细胞,观察目的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这项技术称基因转染(gene transfection)技术。通常情况下,该技术转入的目的基因不与细胞染色体发生整合,而是在细胞质呈现暂时性表达,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或消失。第二类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