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

为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活动事中事后监管,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出通知,部署全国市场监管部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检查方式,对辖区内认证机构、获证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监督检查。重点针对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认证活动,超出批准范围从事认证活动,增减、遗漏认证规则规定程序的认证机构;对篡改数据和出具虚假检测数据和结果,存在违法违规情况的检验检测机构,依法予以严厉查处。同时,针对社会上反映的“非法认证、买证卖证、关键认证环节走过场;认证人员收红包、索取不合理差旅食宿费用;检验检测机构无资质认定证书检测、超资质认定范围检测”等“认证检测乱象”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及时公开违法案件信息,集中公布一批认证检测违法违规典型案例,提高监管的影响力和震慑力。 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全国认证机构共计470家,有效认证证书175万张,涉及获......阅读全文

检测认证再迎利好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方案》提出,建立完善新能源绿色消费认证、标识体系和公示制度。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加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衔接。加大认证采信力度,引导企业利用新能源等绿色电力制造产品

无损检测培训和认证

  无损检测技术的成功运行需要足够的培训和经验。在某些情况下,当标准,法规或规章要求对无损检测人员进行认证时,许多人会根据国际标准ISO 9712对其人员进行认证。但是,由于无损检测属于不同监管制度的范围,因此认证和培训也是如此。尽管没有一个中央的,无损检测的终极培训机构,但培训方案仍然可用。培训课

无损检测培训和认证

  无损检测技术的成功运行需要足够的培训和经验。在某些情况下,当标准,法规或规章要求对无损检测人员进行认证时,许多人会根据国际标准ISO 9712对其人员进行认证。但是,由于无损检测属于不同监管制度的范围,因此认证和培训也是如此。尽管没有一个中央的,无损检测的终极培训机构,但培训方案仍然可用。培训课

检测认证:检验检测的分类与选择

  检验方法的选择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检验的结果和检验的效率,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检验的各种分类标准至关重要。  一、按照检验数量分类  1、免检:免检的含义—免检是指如果可以得到由有资格的单位进行过检验的可靠性资料、 如合格证、检验报告等,就可以不需要检验。  免检的适用范围—生产过程稳定对

国际检测认证机构战略转变

  不久前,SGS集团的2014年度投资者活动在中国举行,这是这家拥有136年历史的知名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首次将投资者开放日放在中国举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制造品质在全球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级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我们认为,中国业务举足轻重。”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

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挂牌

  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成立大会昨日在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广州)番禺园区举行。广检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广州市质监系统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进入实质性攻坚阶段,广州意图通过检验检测技术机构整合,打造世界一流、享誉全国的检验检测品牌。  据悉,广检集团拥有国家纺织品服装服饰产品(广州)、国家皮革

CMA的认证检测流程

对检测机构的认证是严格按照省或国家计量认证工作程序规定进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向省或国家计量认证办公室提交计量认证申请资料(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2、省或国家计量认证办公室对申请资料进行书面审查;3、通过书面审查,依据计量认证的评审准则,由省或国家计量认证办安排委托技术评审组

整合检测行业 筑起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高地

  依托扎实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上海的检测认证行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近700家市场化检测机构,从业人员近4万人、产值超120亿元的检测认证行业,如何打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高地?一个运用政策激励、加强制度建设、经过资源整合重组的全产业链建设,正

江苏省检测认证能力提升

  据江苏检验检疫局消息,该局自行车检测中心日前完成了中国首批国产头盔SG检测认证。这是中国出口日本头盔首次实现本土化检测认证,不仅降低了3/4的检测认证费用,且检测时间从2个月缩短到12天。过去这样的检测认证需要将样品寄往日本,检测合格后再到中国实施现场批次认证,至少需要2个月时间,而且增加了许多

检测认证机构助力“中国制造2025”

  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智能化成为了制造业的转型目标。为此,德国推出了“工业4.0”概念,美国则推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我国则将这一轮产业革命定义为“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企业必须修炼内功,走出粗放型发展的怪圈,真正实现“中国制造2025”,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