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人工智能排出最具影响力生物学家

《科学》官网近日报道称,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开发的一项科学文献搜索引擎工具“语义学者”的分析显示,博德研究所创始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家、数学家艾瑞克·兰德(Eric Lander)是现代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他在最新生物医学研究者名单上排名第一。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卡尔·福瑞斯通(Karl Friston)和瑞蒙德·多兰(Raymond Dolan)分列第二名和第三名。而且,根据“语义学者”的分析,他们还是神经科学家分类排名的前两名。 据了解,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是一家非营利组织,由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于2014年创立。其开发的“语义学者”学术文献档案搜索工具旨在解决信息超载问题,最初集中于计算机科学,去年扩大到神经科学,可以分析数百万篇生物医学论文,总共搜索的学术论文接近4000万篇,每月的平均使用量已经达到百万次。去年,该程序还增添了新功能,能根据“有影响力的引文”来衡量研究人员和组织的影响力。 ......阅读全文

人工智能算法有助于快速分析蛋白质折叠结构

近日,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学家AlQuraishi开发出新型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快速分析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大大提高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的效率,将预测时间从若干小时或几天缩短至几毫秒。  报道称,蛋白质三维结构与蛋白质功能密切相关,当前生物学界一大挑战在于如何基于氨基酸序列预测蛋

人工智能到底能在攻克癌症上发挥多大作用?

  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们攻克癌症,将是科学史上的重大进步。  11月29日,共同社发布消息称,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将与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共同开发运用人工智能的系统,为向每一位癌症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已经是近一个月第三个将AI运用治疗癌症中的消息了。  此前,计算机图形芯片制造商Nv

日本也来了人工智能到底能在攻克癌症上发挥多大作用?

  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们攻克癌症,将是科学史上的重大进步。   11月29日,共同社发布消息称,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将与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共同开发运用人工智能的系统,为向每一位癌症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已经是近一个月第三个将AI运用治疗癌症中的消息了。   此前,计算机图形芯

AI有望让肿瘤细胞无处遁形

  如果肿瘤细胞刚刚生成,就可以被精准地“揪”出来,那将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巨大变革。而要想实现这一点,成像方式就必须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近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在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新型成像方法研究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将小鼠颅内脑胶质瘤的三维定位精度,

中国科学家突破成果:AI有望让肿瘤细胞无处遁形

  近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在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新型成像方法研究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将小鼠颅内脑胶质瘤的三维定位精度,由传统方法的百微米级误差缩小到了十微米级,为疾病动物模型乃至临床患者的影像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于《光》期刊。  “图

AI有望让肿瘤细胞无处遁形

  如果肿瘤细胞刚刚生成,就可以被精准地“揪”出来,那将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巨大变革。而要想实现这一点,成像方式就必须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近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在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新型成像方法研究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将小鼠颅内脑胶质瘤的三维定位精度,

AI有望让肿瘤细胞无处遁形

  如果肿瘤细胞刚刚生成,就可以被精准地“揪”出来,那将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巨大变革。而要想实现这一点,成像方式就必须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近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在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新型成像方法研究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将小鼠颅内脑胶质瘤的三维定位精度,

看人工智能如何玩转科研

   人工智能(AI)可谓目前科学界的头号“网红”,从沃森(Waston)机器人不到10分钟诊断出白血病,到“阿尔法狗”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选手;从战场到太空,随处都可见其身影。美国《科学》杂志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人工智能也已渗透进科研领域,正以各种方式玩转科研。   寻找新粒子的踪迹   早在上

寻找新粒子、发现自闭症基因、提出分子合成配方……

  人工智能(AI)可谓目前科学界的头号“网红”,从沃森(Waston)机器人不到10分钟诊断出白血病,到“阿尔法狗”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选手;从战场到太空,随处都可见其身影。美国《科学》杂志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人工智能也已渗透进科研领域,正以各种方式玩转科研。  寻找新粒子的踪迹  早在上世纪8

国产仿制药没人敢买没人愿用 如何打破遇冷魔咒?

  最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再次走入大众视野,将过去少为人知的抗癌救命药推到了人们眼前。对于这一并不多见的病症,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陆地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在成年人中不及十万分之一。因此,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地说出“格列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专业名词。有人感叹“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得病”,现

谁是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医学科学家?

  Broad研究所(Broad Institute)总裁、创始理事,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生物学家 Eric Lander  Semantic Scholar是2015年非营利组织“Allen人工智能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自然》杂志呼吁科学家必须对人工智能武器表明立场

  英国《自然》杂志28日公开一篇评论文章表示,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必须要决定他们是支持还是反对致命自主武器系统(LAWS),就像当年物理学家对于核武器表态一样,因为“这块领域的风险很高”。文章作者同时表示:“致命自主武器系统被描述为战争的第三次革命,而前两次是火药和核武器。”  由

人工智能排出最具影响力生物学家

  《科学》官网近日报道称,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开发的一项科学文献搜索引擎工具“语义学者”的分析显示,博德研究所创始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家、数学家艾瑞克·兰德(Eric Lander)是现代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他在最新生物医学研究者名单上排名第一。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卡尔·

通过瑞士SONOVA看3D打印技术如何颠覆了助听器行业!

  《科学》官网近日报道称,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开发的一项科学文献搜索引擎工具“语义学者”的分析显示,博德研究所创始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家、数学家艾瑞克·兰德(Eric Lander)是现代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他在最新生物医学研究者名单上排名第一。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卡尔·

美大机械项目聚焦癌症研究智能化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Frank Wilczek曾有一个著名的预言:在未来100年,最好的物理学家将是机器。现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正在另一个不同的领域朝着这个前景努力:癌症研究。  去年夏天,该机构启动了一项4500万美元的名为“大机械装置”的项目,该项目旨在发展可以读取研究论文

AI从超1亿个分子中预测强力抗生素

  一项开创性的机器学习方法已经从1亿多个分子中识别出了强大的新型抗生素,包括一种可以对付多种细菌的分子--包括肺结核和被认为无法治愈的菌株。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名为halicin的抗生素是第一个被人工智能发现的抗生素。尽管人工智能以前曾被用于协助抗生素发现过程的某些部分,但他们表示,这是人工智能

AI首次发现强效抗生素 或对“无法治疗”的细菌有效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大肠杆菌(绿色) 图片来源:Stephanie Schuller/SPL  据《自然》报道,一项开创性的机器学习方法从1亿多个分子中发现了强大的新型抗生素。这项研究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成生物学家Jim Collins领衔,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细胞》上。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被称为h

生物学家要失业了?人工智能在硅谷造了个全自动实验室

  旧金山湾地区的初创生物技术公司 Zymergen 的实验室,乍看之下普普通通——实验室的桌子上整齐的放着试管,架子上是各种化学药品。然而环顾四周,你会发现,这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似乎不太一样,他们身上发出一些机械运动以及风扇的声音。没错,在这个实验室里工作的全是机器人,这里是 Zymergen 公

盘点:新冠与中国科学的2020

学界十大热议事件  01 P3实验室怎么建,才能最大发挥其作用?  生物安全三级和四级(P3、P4)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可保护实验人员免受感染、防止病原体泄露。在新冠病毒这样的新兴烈性传染病毒肆虐时,病毒机理研究、疫苗研发等工作都离不开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支持。  5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卫

盘点2020值得期待的九大应用于医疗领域的新技术

  2020年值得期待、关注的医疗领域新技术如下。  人工智能技术  目前来说,在医疗保健领域,没有什么比人工智能更令人兴奋的了,围绕着医疗行业的巨大增长,AI无疑正处在“最好的时代”。到2021年,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预计将以每年40%的速度快速增长,其投入也从2014年的约6亿美元增至66亿

AI哲学家:人工智能应该先研究细胞而不是大脑

  从一开始,我们就被告知,智能与大脑是密不可分的。智力是智能的一个非正式的同义词,而且,对天赋和智慧的任何讨论都将大脑作为隐喻。自然地,当技术发展到人类决定在机器中复制人类智能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在人工智能中模拟大脑。   但如果这是错误的呢?如果所有关于创造“神经网络”和机器人大脑的讨论都是一

生物学家借助数据科学破解生命奥秘

  自2000年人类基因组图谱绘制后,生物学研究迈入全新的“组学”时代,科学家们争先恐后地测序各种有机生物的基因组或蛋白质组。  现在,即使一些简单的实验都会产生大量数据,而从“背景噪音”中获得想要的结果则成为了一大挑战。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近日报道指出,计算机技术正帮助科学家们征服这些数据大山,甚至提

生物体选择模块化进化是为降低成本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在计算机内模拟25000代的进化情况后发现,生物网络在进化中产生模块化组织的原因,并不是之前认为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是由于模块化设计会产生更少和较短的网络连接。新的研究发现将导致对进化的复杂性有更深入理解,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发展

化学诺奖得主莱维特:生物进化像上亿年的机器学习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 资料图“生命进化的过程非常像机器学习,只是进行上亿年时间。”9月17日举行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

华人生物学家开公司 施一公等将前沿科研成果推向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多名生物学家在世界范围内创立了公司,他们是:  施一公  2008年,他在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后,毅然辞职回国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成为学术圈明星科学家。  2013年,当

人工智能给生物医药行业带来了什么?

  AI:新药研发工业化的开始  人工智能(AI)——从计算机算法中学习如何解开复杂的基因组数据,例如疾病的基因表达模式——已经准备好为药物开发,临床研究和医学治疗等各个方面带来革命。但它也可能为人类实现又一个里程碑——降低药品价格。  即使不能彻底消除目前这种效率低下、时间密集、不断试错的创新过程

这位MIT华裔生物学家转行炒股票 用基因模型赚百万美金

  故事的主角名叫Desmond Lun,今年37岁,已经身价千万美金。其实,刚开始读大学的时候,他是奔着“码农”的路线去的,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转行研究生物——在墨尔本大学学了4年数学和计算机,他又跑到鼎鼎大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计算机方向的Phd。  然而,在2003年却出现了生物学历史上

微型人造大脑首次产生类似早产儿脑电波信号、神经元

  当扁豆大小的神经细胞在实验室培养皿中生长时,它们开始发出有节奏的电信号。在《细胞干细胞》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从人类干细胞中培育的大脑类器官产生的脑电波,随着发育的进展变得更加复杂,并在微型大脑中形成功能神经回路。而且这些脑电波与人类婴儿发育大脑中的某些特征相同。  科学家们用发育

AI技术助力找到最能刺激猴子神经元的“抽象派”图像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迅速发展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今在AI技术的帮助下,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又做了一个创举——找到了最能够刺激猴子大脑神经元的面部图像。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研究人员已经知道,灵长类动物大脑视觉皮层中的神经元会对面部等复杂图像做出反应,并且大多数神经元在图像

100亿人口会挨饿吗?人工智能迎击全球粮食问题

  人类又面临了一项危机——随着人口不断膨胀,到2050年人类总人口也许要达到100亿,然而,地球却没有等比例放大,这意味着同样面积的土地资源必须喂饱翻了n倍的人口。随着全球变暖以及跟随而来的水资源短缺,人类将面临严重的粮食问题。  也许机器的到来是一个历史偶然。真正智能的机器人和机器学习算法也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