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猴”科研团队先进事迹

“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5年不懈努力,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的世界难题,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这标志着中国将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该项成果于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在生物学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 当天,《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中央媒体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中科院神经所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猴团队潜心研究、攻坚克难,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的消息。 体细胞克隆猴是中科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指示,深入推进“率先行动”计划取得的重大原创成果,也是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脑功能联结图谱与类脑智能研究”的支持下,完全由中科院团队独立完成的国际重大突破。 这一成果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在国际上抢占了脑科学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引领了国际脑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将有......阅读全文

科学家在大鼠大脑切片中发现短期记忆

  据discover magazine近日报道,几位神经科学家在《自然・神经科学》的在线版报告,他们在大鼠大脑切片中植入了人工记忆。这几位研究者通过用电流刺激啮齿动物的大脑细胞,使它们产生了一些类似记忆的神经细胞活动,这些记忆会存在大约10秒左右。这是研究者第一次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创造了记忆。

更快新陈代谢让人脑更大

  近日,发表在《自然》上的一则研究显示,多亏新陈代谢率的增加,人类演化出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更大的大脑。这项研究还表明,人类可能演化出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更高的体脂率,是为了给人们更广泛的新陈代谢提供能量储备。  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活得更久、生育更多、体脂率更高、消化系统更小,而大脑更大。这些特征

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树鼩基因组

  2013年2月6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对树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分类地位和相关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度解析。树基因组的完成,将为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用作动物模型奠定重要的遗传学基础,进而使其更好的应用于生物医药研究。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

Immunity:重大进展!开发出最优的HIV疫苗递送模式

  在对导致疾病的基因进行研究中,一种核心假设是这些基因簇集在与这种疾病直接相关的分子通路中。但是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指出事实并非如此。  这项研究中使用的候选疫苗模拟HIV表面上的包膜蛋白三聚体刺突。在结构图上,可在这种病毒表面上清晰地观察到它的包膜蛋白三聚体。图片

2019中国生命科学20大进展榜单出炉 除了颜宁还有谁?

  经过1500位左右的读者投票,最后iNature编辑部得到了2019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20大进展,其中结构有2项,植物3项,生物机理研究4项,新方法/技术/动物模型6项,生物医学5项。  结构:颜宁团队Cav通道结构,这些结构为未来针对Cav通道病的药物发现奠定了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饶子和

人类大脑体积源于更快的新陈代谢 代谢越快脑容量越大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类演化出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更大的大脑源于更快的新陈代谢率,人与猿在新陈代谢上的差异或是二者最终走向不同演化路径的重要因素。   人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最重要的一项区别就在于大脑的体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脑容量不断增加,经过200万年的演变,人类大脑体积增加了三倍,而其他

人类大脑体积源于更快的新陈代谢 代谢越快脑容量越大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类演化出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更大的大脑源于更快的新陈代谢率,人与猿在新陈代谢上的差异或是二者最终走向不同演化路径的重要因素。  人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最重要的一项区别就在于大脑的体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脑容量不断增加,经过200万年的演变,人类大脑体积增加了三倍,而其他灵

更彻底杀死特定肿瘤细胞

  去年10月13日《南方日报》报道了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颜光美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关于天然病毒m1具有选择性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成果,这种新型溶瘤病毒有望成为新一代抗癌利器。  不到一年时间,该团队关于m1作为新型溶瘤细胞研究又传来新突破。一种小分子化合物环磷酸腺苷的加入,使得m1

深圳或将成为“脑科学城市”

  中国科学界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盛会——香山科学会议3月11至12日首次在深圳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非人灵长类脑与认知”,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申请并组织。众多国内外脑科学领域顶级院士专家将围绕“国际脑与认知研究的前沿技术及发展态势”和“我国非人灵长类脑与认知研究的状况与攻关方向”两大

全面回顾:2014年全球生物医学突破进展

  美 国  遗传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细胞学攻克检测与治疗多项难题;脑科学研究记忆刺激技术帮助恢复记忆,发现大脑存在“意识开关”和“信息交换台”。  遗传学方面,杜克大学绘制出综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点图,而脆弱位点所在区域正是DNA复制机变慢或停顿的地方,揭示了许多固体肿瘤中基因异常的源头;冷泉港实验

2014年世界生物医学科技发展回顾

  生物 医学  美 国  遗传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细胞学攻克检测与治疗多项难题;脑科学研究记忆刺激技术帮助恢复记忆,发现大脑存在“意识开关”和“信息交换台”。  田学科(本报驻美国记者)遗传学方面,杜克大学绘制出综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点图,而脆弱位点所在区域正是DNA复制机变慢或停顿的地方

科学时报年终专稿之生命科学篇 裴钢:风景这边更好

编者的话 对于科学和技术的重大进展来说,一年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然而科学与技术的任何进步,都是科学家在日常工作中留下的一个个脚印。刚刚过去的2007年,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可谓异彩纷呈。为了让读者对此有全景式的了解,本报特别约请各领域专家梳理并点评了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亮点,并展望令人期待的

研究揭示多巴胺系统参与痒觉信息处理的调控机制

  9月28日,《神经科学杂志》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在痒觉处理中的活动及功能》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组完成。通过利用在体光纤记录、多通道电生理记录和光遗传操控等技术手段,该研究发现中脑腹

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之人体胚胎克隆

  每年年底,Science杂志都会按惯例评选出十大科学进展。今年的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之首是癌症免疫疗法,其余几项研究(与生物相关)包括:CRISPR技术,结构生物学指导疫苗设计,CLARITY技术,迷你器官,胚胎克隆,睡眠以及微生物健康。与往年相同,今年十大科学突破中依旧是生命科学方面的占

alnylam公司

  在RNAi新药开发领域,Alnylam Pharmaceuticals是备受关注的“明星公司”。2018年,该公司研发的Onpattro(patisiran)成为首款获得FDA批准的RNAi疗法。本周,FDA又提前批准了该公司的Givlaari(givosiran)上市,这是世界上第二款获得FD

科学家发现乌鸦有着惊人的“思考能力”

  图片来源:美国每日科学网站   据国外媒体报道,乌鸦是一种非常普通的鸟类,通体呈现黑色,科学家发现乌鸦有着惊人的“思考能力”,在做出决策的时候类似于人类,调查显示乌鸦、喜鹊等鸟类非常聪明,神经学家通过对乌鸦的研究认为它们可以产生一定的“智力行为”,虽然乌鸦和人类不存在共同的祖先,但是在某些决策

中国克隆猴领先全球背后,美国已偃旗息鼓

  1997年2月,英国Roslin研究所伊恩•维尔穆特(Ian Wilmut)教授率领的团队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Science)公布了“多莉”羊的诞生。这只实际上出生于1996年5月的首例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自此成为动物界的“明星”,也彻底颠覆了人类对生殖发育经典理论的认识。   “多莉”诞生

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口服避孕药物的筛选研究  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口服避孕药(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复合片以及单纯孕激素药片)其避孕效果都非常好,但还存在一定副作用。为了提高口服避孕药的可接受率,有必要寻找更加理想的、有效、安全、经济、方便的药物。  筛选口服避孕药的实验动物多使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因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制备

为模拟人类PD,理想的动物模型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1)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出生时数量及形态正常,青年时期开始逐渐选择性地减少,减少量超过50%,且容易通过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方法检测到; (2)模型应能容易检测其运动功能的损伤,包括运动迟缓、肌僵直和静止性震颤等PD的主要症状; (3)

2019年中国学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汇总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结束了,iNature盘点了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的成果,我们发现总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体介绍如下:  4-6月发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GI 张国捷及丹麦哥本哈根

大跃进 | 中国学者CNS发表超过100篇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经全部更新完毕,而对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将分别会12月19日及20日进行更新),小编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0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有109篇,材料学有30篇,物理学有20篇,化学有12篇,地球科学有15篇。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

2019中国生命科学领域CNS盘点:曹雪涛 颜宁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经全部更新),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表了44篇,Scie

免疫激活型抗体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获进展

  生命在于运动,免疫在于平衡。一个健康的个体体内的免疫细胞足以消灭体内不断出现的病变细胞,其中就包括一些可能会发生癌变的细胞。T细胞是机体所有抗肿瘤免疫体系的主力军,T细胞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受到“阴”“阳”两类分子的调节,也就是抑制型和激活型“免疫检查点”平衡分子。通过抗体来阻断这些抑制型免疫检查点

研究发现:触觉和运动神经元能对视觉信号起反应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杜克医学院的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大脑的触觉和运动神经元除了能感知接触、控制运动以外,还能对视觉信号起反应。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橡胶手错觉”,帮人们理解不同脑区共同形成身体图式的机制,还有助于开发与瘫痪病人体觉和运动神经线路完全融和的神经假肢。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

骗子与先驱 干细胞领域诞生最奇怪科学组合

  一家韩国新闻报纸报道称,曾谎称构建出与人类患者相匹配的胚胎干细胞的著名“造假”科学家黄禹锡(Woo Suk Hwang)与真正实现这一壮举的科学家Shoukhrat Mitalipov打算开展联合研究。根据报道,一家中国的再生医学公司将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  两位科学家看起来像一对奇怪的科学组合

SLAS 2013分会:药物研发科学

  2013年6月6日,实验室自动化与筛选协会2013亚洲会展在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盛大开幕,国内外知名药企、生物医学研究专家、学者等应邀参会。“药物研发科学”分论坛于6月7日上午举行,由上海睿智化学有限公司生物制药副总裁吴辰冰博士、默沙东研发(中国)有限公司Gaochao Zhou博士

实验室自动化与筛选协会2013亚洲会展分论坛简介

分论坛1a:通过筛选获得崭新生物学作用机制和疾病靶点   联合主席:   赵强博士,高级总监,中美冠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太仓   张立新博士,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分论坛简介:   本分会涉及的内容为新型生物机制和疾病靶标的发现

杨振纲小组发现灵长类大脑发育规律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教授杨振纲课题组,在最新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同为灵长类的人类和猕猴的大脑皮质抑制性神经元,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基底神经节隆起部位,而不是科学界长期以来所认为的来源于大脑皮质本身。该成果可能为治疗癫痫和自闭症等脑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日前,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神经

复旦学者发现灵长类大脑发育规律

  记者近日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杨振纲率领课题组,在大脑皮质发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同为灵长类的人类和猕猴的大脑皮质的抑制性神经元,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基底神经节隆起部位,而不是科学界长期以来所认为的来自大脑皮质本身。该成果可能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