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Science重要成果:从人工生化电路到DNA机器人

人工智能是无数小说和电影最初的灵感,也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最终的梦想。想象一个画面:一个小小的机器人穿过一片精细折叠的DNA,然后拾起一个分子,再在一个指定的位置上放下来,进行更多分拣。这并不是什么科幻片的场景,而是最新一项生物工程项目非常真实的研究结果:华人学者钱璐璐博士研究组发表了题为“A cargo-sorting DNA robot”的文章,研发出了DNA“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由一个单链DNA做成,包含“腿”和“手臂”,能自动地在一个纳米尺度的二维表面“走来走去”,将某些分子“捡起来”,然后放到指定位置。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早年师从上海交通大学贺林院士的钱璐璐(Lulu Qian)博士目前任职于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她一直都对生物纳米技术与DNA分子计算感兴趣,几年前就曾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利用人工合成的DNA分子,在试管中制成了当时最复杂的生化电路。华裔博士最新Science文章走在世界最......阅读全文

利用细胞信令 DNA分子计算为可编程药丸铺路

  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使用强大的DNA分子计算方法来测量分子信号的变化。该方法为研究和,通过模拟分子计算进行时间模式识别奠定了基础,有望为可编程药丸等应用铺路。  活细胞使用复杂的信令系统来感知环境,并在内部和邻居间传递这一信息。特定信令分子的浓度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方式,是

Cell:超越DNA的遗传与编程

  来自犹他大学Huntsman癌症研究所(HCI)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父源基因在受精之时已预编程至胚胎所需状态,而母源基因则处于另一种状态,还必须进行重编程才能与之相匹配。这一研究发现对于发育生物学和癌症生物学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论文发表在5月9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   

Science:可编程的DNA剪刀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Berkeley Lab)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更有效的基因组编辑新方法,为基因工程和基因组研究者带来了福音。基因工程改造的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在生物能源和药物研发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一研究成果能为科学家提供极大的帮助。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发现

Cell:体细胞重编程分子线路图

  由麻省总医院、哈佛干细胞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研究中绘制出了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iPS)细胞的分子线路图,相关论文发表在12月21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   人类胚胎干(ES)细胞具有在体外大量增殖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潜能,可为再生医学的替代疗法提供充足的细

Cell:体细胞重编程分子线路图

  由麻省总医院、哈佛干细胞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研究中绘制出了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iPS)细胞的分子线路图,相关论文发表在12月21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   人类胚胎干(ES)细胞具有在体外大量增殖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潜能,可为再生医学的替代疗法提供充足的细

编程DNA机器人可刺激细胞膜

  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方法让DNA与人体内的细胞膜进行交流,为在脂质体中制造“微型生物计算机”铺平了道路,这种计算机在生物传感和mRNA疫苗中有潜在的用途。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tthew Baker和悉尼大学的Shelley Wickham共同领导了这项近日发表于《核酸研究》的进展。  研究者

DNA分子杂交原理

DNA分子杂交的原理是,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DNA分子,可以通过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等,形成稳定的双链区.如果两DNA有一段相同碱基的话,就能形成氢键,且形成稳定的双链区

研究揭示体细胞重编程的起始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马克思普朗克(Max Planck-GIBH)再生生物医学中心Ralf Jauch及其博士生Vikas Malik主导团队揭示了转录因子诱导的体细胞多能性重编程的起始分子机制,阐明了多能性重编程对Oct4和Sox2的时态依赖性,为再生医学和诱导多能干细胞

Cell Rep:细胞重编程重要信号分子—WNT蛋白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罕见遗传病研究时发现了一种对细胞重编程非常关键的信号分子,该研究为开发基于干细胞的再生医学疗法用来进行组织损伤修复及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文章中,研究者Karl Willert及其同事利用

Nature:绘制细胞重编程分子路线图

  自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们在一项新研究中,详细绘制出了皮肤细胞重编程为干细胞的分子路线图。这一研究结果为更有效率地生成这些干细胞,从而深入地了解诸如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症和肌变性等疾病,以及开发治疗铺平了道路。研究论文发表在6月2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