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李德毅院士: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当数教育

科学技术进步在与教育赛跑。去年底,工信部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教育部今年要求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设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的相关专业。正在全球勃兴的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什么影响?教育应该怎样应对?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上,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 记者:您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德毅:人工智能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当数教育,这就引发我们要对教育本源重新认识。教育本质上是对人脑的塑造,每节课都是一次脑认知的实践。 智能时代的人如何认知?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借助成千上万台的CPU+GPU(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核心芯片)服务器架构的超计算能力,通过大量数据样本做混合的大规模深度学习训练,可确定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几十亿个参数。这样制作的智能芯片用于语音......阅读全文

李德毅院士:跨学科脑研究有助打破“生殖隔离”

  凡是悠久强大的学科,往往壁垒森严,存在“生殖隔离”现象。从1956年意大利青年讨论怎样用机器模拟人的智慧开始,人工智能和脑认知科学研究就一直犹如两条平行线,没有实质性的交集。  “我们搞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应该跟脑神经科学家、生命科学家做学科交叉,使同一个人成为两个不同领域的专家,这才是真正的‘交

智能驾驶是否会“运动式”发展

最近,无人驾驶车发生撞人致死事故再度引发公众恐慌。在近日举行的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表示,不管是无人驾驶还是有人驾驶,事故总是有的。实际上人类才是第一马路杀手,而无人驾驶的事故率很低。 “人类对机器人很不公平。”李德毅说。在他看来,未来的智能驾驶市场极大,而目前的支持

人工智能的“脑洞”究竟有多大

  就像打了一剂强心针,当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横空出世后,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期待似乎有了更多的底气:超越经典的量子计算机已经有了,打败超级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还会远吗?  一旦后者实现,人类将再次以计算能力为傲,窥探人类大脑的奥秘,从而扫除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大障碍。目前来看,面

23项成果获2015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为提升中国智能科学技术的创新水平,激发广大智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力和活力,决定授予23项科研成果2015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11月30日在浙江义乌举行的颁奖礼上说。  李德毅介绍称,该奖以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的开拓者吴文俊院士的名字命名,

科研人员必须站在第一线,和年轻人一起摸爬滚打

  科研人员必须站在第一线,和年轻人一起摸爬滚打,才是接地气,做出的东西才能被大家所接受。——李德毅   人物百科:   李德毅,男,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1944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县(现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1944年出生于江苏

李德毅院士:轮式机器人将成人类重要伴侣

   2013年,我国共销售3.7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销量的20.67%。机器人产业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智能产品与产业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表示,在大数据和云服务的协调下,联网后的机器人将实现人与机器人、机器人与机器人、物与机器人的协调

21项科研成果获2014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

  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2014年第4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日前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21项科研成果获得表彰。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表示,今年获奖项目的一大特色就是贴近百姓,科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阁,而是要推动产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认知计算为节能减排培养“超级专家”

  如今,公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空气质量,起床打开手机看空气质量已经成为习惯。空气质量软件也成为各种智能终端的出厂默认装备。类似墨迹天气、全国空气质量等空气质量预报软件已经不止上百种。  今年初,“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发布系统”上线,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发布内容包括未来24小时、48小时空气质量指数范

81项!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揭晓

   10月21日,《中国科学报》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获悉,共有81项成果获得了2019年度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其中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杨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肖京、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高小山分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据悉,2

智能制造释放中国制造全球红利

 在前不久结束的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一批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魅力。    显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制造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它让传统制造业脱胎换骨的同时,也以前

2019年花城科技论坛暨农业人工智能峰会举行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推进农业生产的全程全面机械化,加速改造和优化传统农业,促进信息化、智能化新兴农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在2019年花城科技论坛暨农业人工智能峰会上如是说。他指出,农业人工智能已成为未来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1月2日,由华南农业大学主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近日,在如雷的掌声中,一位两鬓已白,却仍然健步的学者踏上了第八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的舞台,接过了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的奖杯。他就是资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陆汝钤。  “完全没想到,又有些惶恐。”获奖之际,原本生活简单安静、连手机都不用的83岁

李德毅院士: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正当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近年来,全球智能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而从智能学科的引领性、独立性和普遍性来看,在我国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紧迫性愈加突出。  自2010年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就联合众多学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不断加强论证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京沪杭(国际)高科技产业项目对接活动举行

  11月22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科院上海分院、杭州市科协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京沪杭(国际)高科技产业项目对接活动在杭州举行。国内有关科研院校的上百项最新科研成果与杭州市有关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产业化对接。   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务副院长朱志远,杭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跃敏出席开幕

李德毅:接地气的云计算

  带宽是短板   1994年,美国学者提出了位置服务的基本内容,你在哪里、和谁在一起、附近有什么资源……这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信息要求。当今已经变成很时髦的概念,叫“SoLoMo”,综合了社交、位置和移动的特点,使得位置服务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接地气的云计算。   地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