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对古近纪海洋表面温度变化机制提出新见解

近日,《自然-地学》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古近纪海洋表面温度的文章。文章重建了从4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北大西洋的海洋表面温度变化,结果显示在3400万年前在长达200万年的时间段里南北半球气候的差异性演化,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海洋环流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巨大影响作用。 古近纪(6500万-2300万年前)是地球气候系统演化的重要时期。零星的温度记录显示此时期是地球气候历史上的炎热期。很长时间里,大陆上都没有永久冰川覆盖。而在大约3400万年前即著名的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经过之前的缓慢全球降温,永久陆地冰川开始在南极洲形成(北半球格陵兰冰川直到300万年前才形成),大约同一时间,环南极洋流通道由于板块构造运动也开始打通,大致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海陆分布、海洋环流系统及海洋水体结构。 海洋环流系统中,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表现为海洋表层环流由南半球穿过赤道流向北半球而海洋底层环流流回南半球,在现代气候突变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阅读全文

地球40光年外发现钻石行星-表面温度超两千度

  这是行星巨蟹座55e的示意图,展示这颗行星的地表被厚厚的一层石墨覆盖,下面是一层全球性分布的钻石圈层  北京时间10月1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我们的宇宙财富似乎又增加了一些,因为近期科学家们在一颗近距离恒星附近发现了一颗似乎是由钻石组成的行星。  这颗行星就是巨蟹座5

科学家对古近纪海洋表面温度变化机制提出新见解

  近日,《自然-地学》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古近纪海洋表面温度的文章。文章重建了从4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北大西洋的海洋表面温度变化,结果显示在3400万年前在长达200万年的时间段里南北半球气候的差异性演化,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海洋环流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巨大影响作用。  古近纪(6500万-2300

南海海洋所举办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209.shtm为促进我国海洋电磁探测领域的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主办的“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在南海海洋所召开。受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珍

南海海洋所举办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

  为促进我国海洋电磁探测领域的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主办的“海洋地球电磁探测”研讨会在南海海洋所召开。受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珍邀请,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陈小斌等多位国内地球电磁探测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场交流探讨。研讨会现场。

美研究表明地球海洋“土生土长”

一项新的研究或许解释了地球如何拥有了它的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到底来自何方?天文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宣称,冰彗星和小行星在大约39亿年前结束的一个狂轰滥炸的时期内,将其所携带的水送到了地球上。然而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地球供给了自己所需的水,这些水是从形成这颗行星的岩石中渗漏而来的。这一发现或

海洋污染:地球难以承受之重

  不久前发生在美国加州圣芭芭拉以西20英里的输油管道破裂,向加利福尼亚海岸风景区泄漏了数万加仑原油,在阀门被关闭之前的几个小时内,已有两大片浮油在9英里长的海岸线范围内不断扩大。   “平原全美管道”公司与当地政府联合发表的声明披露,根据管线直径和原油流速估计,将有10.5万加仑原油泄漏,但漏油对

地球生命出现前海洋中存在代谢反应

  对于有机生命来说,新陈代谢是其生命延续的基本保证,而酶的存在则被认为是生物体代谢反应的前提条件。最近,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对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他们研究发现,在无酶的情况下,一些对生物代谢十分关键的化学反应可在地球生命出现前的早期海洋中自发地产生,这一发现或使科学家重新思考地球生命起

-揭秘地球早期的有毒海洋:抑制复杂生命演化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在一项新的早期地球生命研究中发现,硫化物含量丰富的水域可能延缓复杂生命形式的诞生,这一研究成果可适用于早期地球上存在的远古海洋中。在距今5.5亿至7亿年的地球海洋中,不仅溶解氧的含量较小,而且水体中存在“毒性”,这样的生存环境难以适应早期生命的演化,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地球生

海洋盐度变化揭示近50年间全球水循环加强

  近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和劳伦斯利佛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Paul J. Durack等通过建立全球表层海水盐度与全球水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发现地球表面温度每升高1℃,全球水循环强度增加8%±5%,并利用1950~2000年海洋表层海水盐度变化,得出近5

海洋监测:地球的万物晴雨表-|-海洋探秘系列报道之三

  从鲨鱼到冰架,从季风到火山,海洋监测的范围正在扩大。能够看到海洋中从前看不到的区域及其内部构成的能力不仅仅对矿商和潜艇有用,它对于科学家、环保主义者和渔业管理者都很重要,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不断变化的地球。 《经济学人·商论》四月刊推出海洋技术特别报道   测量海洋   风暴中的滑翔器

日发现陨石撞地球致海洋生物灭绝证据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约2.15亿年前巨大陨石撞击地球导致海洋生物灭绝的证据。   日本熊本大学发布的新闻公报显示,该校和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等研究人员2013年在岐阜县等地的地层中,发现了三叠纪晚期(2.37亿年至2亿年前)巨大陨石撞击地球的有力证据,研究人

科学家发现地球内部有“隐藏的海洋”

  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水量相当于地表海洋总水量3倍的“隐藏的海洋”。这一发现也许有助于解释地球上海洋的水从何而来。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说,这一“隐藏的海洋”位于地球内部410公里至660公里深处的上下地幔过渡带,其水分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液态、气态或固态,而是以水分子的形式存

表面温度计的操作使用

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1.观察它的量程——能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估计待测的温度超出它能测的高温度,或低于它能测的低温度,就要换用一只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否则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测不出温度值。2.认清它的小刻度值,以便用它测量时可以迅速读出温度值。在用表面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

如何正确使用表面温度计

 1.观察它的量程——能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估计待测的温度超出它能测的zui高温度,或低于它能测的zui低温度,就要换用一只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否则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测不出温度值。   2.认清它的zui小刻度值,以便用它测量时可以迅速读出温度值。   在用表面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正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报告:解析全球变暖缘何放缓

  过去15年地球变暖的速度明显放缓,这令科学界困惑不已。中美科学家21日在美国期刊《科学》上报告说,这可能是因为许多热量被存储到了大西洋和南大洋深处,这一变暖减缓现象还将持续15年左右。  该报告的作者之一、中国海洋大学的陈显尧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解释说,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过去150多年中全球

中国科研人员揭示早期地球海洋维持漫长缺氧原因

记者6月1日从成都理工大学获悉,该校沉积与生物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李超教授研究团队利用能够直接追踪古海洋磷含量的碳酸盐结合态磷酸盐(简称CAP)技术,重建了地质关键期埃迪卡拉纪(距今约6.35亿年至5.39亿年之间)古海洋溶解磷含量波动,发现了埃迪卡拉纪海洋生命营养元素磷含量和海洋氧化程度之间具有不

海洋来自太空?日科学家认为诞生于地球自身

地球上的海洋来自何方?日本科学家最近提出,海洋是在地球上通过化学方式酝酿形成的。而此前多数科学家认为,海洋来自太空。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近日报道说,地球刚刚形成时,地球上是非常炎热干旱的。理论也显示,大约在38亿年前,数以百万计含有丰富水分的彗星和小行星接连撞击我们的星球。大部分科学家认为这是

科学家称70年代的海洋降温超乎想象

  虽然气候变化导致海洋不断变暖,但温度骤降的现象也同事存在。据趣味科学网报道,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发生在1970年左右的一次海洋降温事件,其程度比此前想象的更为剧烈。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提供的数据,地球表面温度在整个20世纪升高了超过0.5

新模式再现海表面温度日循环

  海表面温度(SST)是海气相互作用最重要的因子,由太阳辐射和地球旋转引起的SST日变化是SST 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日变化又是SST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全球海域SST日变化幅度超过2℃经常可见。日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凌铁军团队基于湍能闭合模型改进发展了一个海洋混合层模式,该模式可以更加真实地再

地球化学证据揭示海洋氧化为何迟滞20亿年

氧气是生命之源。早期地球氧气含量极低,直到24亿年前,地球发生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含氧量达现在的1%以上,导致真核生物在地球上首次出现。而第二次大氧化事件则是在5.8亿—5.2亿年前,大气中的氧含量才增加到现代大气氧含量的60%以上,从而触发了动物的快速起源以及寒武纪大爆发等。为什么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一起守护“地球之肺”

浩瀚海洋是生命最初的摇篮,孕育着地球上超过半数的生命。海洋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和气候调节器,产生了人类呼吸所需一半的氧气,通常被称为“地球之肺”。 然而,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等多个机构

3亿年前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与现代大体相当

5月15日,记者从山东科技大学获悉,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地质工程2000级校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吉涛博士团队研究发现,3亿年前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与现代大体相当。“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地球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发了海表温度升高、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

海洋浮游生物-产生地球一半氧气-微小却重要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科学家搭乘“塔拉”号科考帆船漂洋过海,历时三年半时间在全球210处海洋科考点采集了大约35000种浮游生物标本。   通过对所采集标本深入分析,科学家们首次明确了各种浮游生物的全球分布情况,并完成了对其基因分析工作,这是迄今科学家们对全球浮游生物最全面的认识。   提起海洋浮

太平洋深处是气候的时间胶囊

  研究人员在日前举办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上报告称,被称为“小冰河期”的全球变冷趋势在几个世纪前结束,但它一直存在于太平洋最深处。更重要的是,这一海洋学的时间胶囊或许能帮助减弱当前由人类驱动的变暖。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热量储存库,吸收了约90%的人类所致气候变化产生的变暖。不过,这种热量并未均匀

海洋的气候效应为识别系外宜居行星提供新的线索

图中的带状区域为恒星的宜居带,只有位于宜居带内的固态行星才拥有合适的表面温度,使得液态水可以长期存在,并支持类地球生命的存在。  对于类太阳恒星,宜居带位于1个天文单位附近(地球的位置),对于红矮星(其辐射强度比太阳低得多),宜居带位于大约0.1个天文单位附近。海洋热量输送的气候效应将使得该宜居带变

研究人员发现海洋环流对调节地球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集中在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而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海洋环流对调节地球气候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认为,在270万年前,地球北半球的冷却和大陆冰川的积聚与海洋环流的变化一致,大西洋深处的二氧化碳和热量被从北到南输送到

我国创全球海洋地球科学钻探全取心孔深最高纪录

  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发布消息称,该院承担施工的“中国东部海区大陆架科学钻探工程”CSDP—2井日前顺利竣工,终孔孔深2843.18米,创下全球海洋地球科学钻探全取心孔深最高纪录。  据悉,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导,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负责实施。项目区位于南黄海废黄河口外海域,连云

气候模型显示金星上从未有过海洋

  金星是太阳系的四颗类地行星之一,被视为地球的孪生兄弟,同样主要由岩石物质组成,含有一些水,并有大气层。金星上是否曾经有过海洋,一直是个未解之谜。瑞士日内瓦大学和瑞士国家行星能力研究中心(NCCR)领导的天体物理学家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气候模型显示金星上从未有过海洋。  此前研

200万年前东非环境短时间剧变或迫使人类进化

  来自宾州大学和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人类演化的新奥秘,认为早在200万年前东非环境的一系列的剧变推动了人类的进化。根据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球科学研究人员克莱顿・马吉尔介绍:“早期人类居住的环境曾经发生过迅速的变换,由大面积的林地在短时期内突变成空旷的草原环境,这种快速切变大约在

换气式老化试验箱表面温度的测定

在换气式老化试验箱工作温度*次达到zui高工作温度并稳定2h后,用点温计测试箱体表面(距门缝、马达孔、排气孔等周围80mm以外的区域)温度,其结果应符合如下要求:zui高工作温度不超过200℃的老化箱,表面温度应不大室温加35℃。工作温度超过200℃的老化箱,表面温度按下列方式计算决定:T≤T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