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与染色

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的革兰阳性杆菌。细菌排列呈散在L、V、Y字形及不规则栅栏状。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无菌毛。异染颗粒:Neisser(奈瑟)染色;Albert(阿培特)染色。这是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学特征,对鉴别细菌有重要意义。异染颗粒(浓染颗粒)Neisser(奈瑟)染色:菌体染成黄褐色,颗粒被染成紫黑色;Albert(阿培特)染色:菌体呈蓝绿色,异染颗粒蓝黑色。......阅读全文

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与染色

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的革兰阳性杆菌。细菌排列呈散在L、V、Y字形及不规则栅栏状。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无菌毛。异染颗粒:Neisser(奈瑟)染色;Albert(阿培特)染色。这是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学特征,对鉴别细菌有重要意义。异染颗粒(浓染颗粒)Neisser(奈瑟)染色:菌体染成黄褐色

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与染色

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的革兰阳性杆菌。细菌排列呈散在L、V、Y字形及不规则栅栏状。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无菌毛。异染颗粒:Neisser(奈瑟)染色;Albert(阿培特)染色。这是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学特征,对鉴别细菌有重要意义。异染颗粒(浓染颗粒)Neisser(奈瑟)染色:菌体染成黄褐色

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介绍

  菌体大小为(0.3~0.8μm)×(1~5μm),细长稍弯,粗细不一,菌体一端或两端排列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常呈L、V、X、T等字形或排成栅栏状。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荚膜、鞭毛,不产生芽胞;用美兰液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常呈着色深的颗粒;用奈瑟氏染色菌体染成黄褐色,一端或二端染成蓝色或深蓝色颗粒,称

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特征

菌体为细长弯曲的杆菌,粗细不一,常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故名为棒状杆菌。直径为0.3~0.8μm,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V字形或L字形;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孢;革兰染色呈阳性,用美蓝或奈瑟染色后,菌体两端或一端可见着色较深的异染颗粒,有鉴定意义。

白喉棒状杆菌形态观察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白喉棒状杆菌属革兰阳性杆菌,有异染颗粒且呈特殊排列。实验步骤观察白喉棒状杆菌革兰染色和异染颗粒染色标本片。白喉棒状杆菌培养特征观察:观察白喉棒状杆菌在吕氏血清斜面和亚碲酸钾血平板上的菌落特点。异染颗粒染色法:奈瑟染色法奈瑟染色法:取培养于吕氏血清斜菌的白喉棒状杆菌培养物用生理盐水混合制片

白喉棒状杆菌形态观察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白喉棒状杆菌属革兰阳性杆菌,有异染颗粒且呈特殊排列。实验步骤 观察白喉棒状杆菌革兰染色和异染颗粒染色标本片。白喉棒状杆菌培养特征观察:观察白喉棒状杆菌在吕氏血清斜面和亚碲酸钾血平板上的菌落特点。异染颗粒染色法:奈瑟染色法奈瑟染色法:取培养于吕氏血清斜菌的白喉棒状杆菌培养物用生理盐水混合

白喉棒状杆菌特点

(一)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1.形态和染色:白喉棒状杆菌的菌体细长略弯,末端膨大呈棒状,常分散排列成"V"或 "L"形,无菌毛、鞭毛和荚膜,不形成芽孢(胞)。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应用亚甲蓝染色或奈瑟氏染色,可见深染色异染颗粒。  2.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致病物质主要为白喉外毒素。白喉外毒素

白喉棒状杆菌简介

  白喉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是引起小儿白喉的病原菌,属于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棒状杆菌种类较多,包括白喉杆菌和类白喉杆菌。类白喉杆菌为非致病菌,常见的有假白喉杆菌,结膜干燥杆菌、溃疡杆菌和痤疮杆菌等。本章介绍白喉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简介

1 生物学性状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细菌常排列成 V 、 L 等文字形。革兰染色阳性。用美蓝或奈瑟( Neisser )染色可见异染颗粒,有鉴定意义。 营养要求较高。在含凝固血清的吕氏斜面上生长迅速,异染颗粒明显。在含 0.03~ 0.04% 亚碲酸钾的血碲盐平板上, 菌落

白喉棒状杆菌检验

1 生物学性状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细菌常排列成 V 、 L 等文字形。革兰染色阳性。用美蓝或奈瑟( Neisser )染色可见异染颗粒,有鉴定意义。 营养要求较高。在含凝固血清的吕氏斜面上生长迅速,异染颗粒明显。在含 0.03~ 0.04% 亚碲酸钾的血碲盐平板上, 菌落呈黑色,可用

白喉棒状杆菌的特点

(一)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1.形态和染色:白喉棒状杆菌的菌体细长略弯,末端膨大呈棒状,常分散排列成"V"或 "L"形,无菌毛、鞭毛和荚膜,不形成芽孢(胞)。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应用亚甲蓝染色或奈瑟氏染色,可见深染色异染颗粒。2.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致病物质主要为白喉外毒素。白喉外毒素为棒状杆

白喉棒状杆菌的特点

(一)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1.形态和染色:白喉棒状杆菌的菌体细长略弯,末端膨大呈棒状,常分散排列成“V”或 “L”形,无菌毛、鞭毛和荚膜,不形成芽孢(胞)。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应用亚甲蓝染色或奈瑟氏染色,可见深染色异染颗粒。2.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致病物质主要为白喉外毒素。白喉外毒素为棒状杆

白喉棒状杆菌防治原则

白喉棒状杆菌的防治原则: 1、主动免疫预防:应用白喉类毒素或白百破(DPT)三联疫苗按程序进行主动免疫预防,效果良好,中国将白喉列入计划免疫预防疾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被动免疫预防:对密切接触者给予肌肉注射白喉抗毒素进行被动免疫预防,大剂量白喉抗毒索还可用于白喉患者的早期治疗。

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毒素与抗毒素在琼脂内扩散相遇,当其比例适合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特异性沉淀线。本试验法代替动物皮内试验,其优点为简便,不需动物,且与动物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实验步骤 取磷酸盐蛋白琼脂11ml加热溶解,待冷却至50 ℃倾入已灭菌的7.5 cm直径的平皿中。待凝固后,放入37℃温箱约一小时使培养

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有何临床意义

  形态特征:  菌体为细长弯曲的杆菌,粗细不一,常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故名为棒状杆菌。直径为0.3~0.8μm,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V字形或L字形;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孢;革兰染色呈阳性,用美蓝或奈瑟染色后,菌体两端或一端可见着色较深的异染颗粒,有鉴定意义。  致病物质:  白喉外毒素、索

白喉棒状杆菌的抗菌防治

  通过革兰氏染色法,我们发现白喉杆菌可以被染成紫色,所以白喉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这在抗生素的选择上给我们提供了依据。  在抗生素的选择上,青霉素是首选药物,青霉素可以通过抑制白喉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较强杀菌、抑菌作用。一般使用时间为7~10天  用至症状消失和白喉杆菌培养阴转为止。如果感染者对青

白喉棒状杆菌的生化反应

触酶试验阳性,氧化酶试验阴性。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半乳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极少分解蔗糖。能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不产生吲哚,不分解尿素。据亚碲酸钾血琼脂培养基、肉汤培养基的生长特点及生化反应,可将本菌分为轻、中、重三型。在我国以轻型多见。分型与所致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可用于流行病学调

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形态不典型。1)血液琼脂平板:灰白色S型菌落,有狭窄的β溶血环。2)吕氏(Loeffler)血清斜面培养基:生长迅速,形成灰白色、湿润、S型菌落。涂片染色形态典型,异染颗粒明显。3)亚碲酸钾血琼脂:本菌能吸收亚碲酸盐,并使其还原为元素碲,使菌落呈黑色。4)液体培养基。

白喉棒状杆菌特点及防治

(一)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1.形态和染色:白喉棒状杆菌的菌体细长略弯,末端膨大呈棒状,常分散排列成“V”或 “L”形,无菌毛、鞭毛和荚膜,不形成芽孢(胞)。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应用亚甲蓝染色或奈瑟氏染色,可见深染色异染颗粒。2.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致病物质主要为白喉外毒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培养特性: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形态不典型。1)血液琼脂平板:灰白色S型菌落,有狭窄的β溶血环。2)吕氏(Loeffler)血清斜面培养基:生长迅速,形成灰白色、湿润、S型菌落。涂片染色形态典型,异染颗粒明显。3)亚碲酸钾血琼脂:本菌能吸收亚碲酸盐,并使其还原为元素碲,使菌落呈黑色。4)液体培养基

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

  菌体大小为(0.3~0.8μm)×(1~5μm),细长稍弯,粗细不一,菌体一端或两端排列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常呈L、V、X、T等字形或排成栅栏状。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荚膜、鞭毛,不产生芽胞;用美兰液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常呈着色深的颗粒;用奈瑟氏染色菌体染成黄褐色,一端或二端染成蓝色或深蓝色颗粒,称

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介绍

  白喉杆菌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8,在含血液、血清或鸡蛋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灰白色、光滑、圆形凸起,在含有0.033%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本属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且亚碲酸钾能抑制标本中其他细菌的生长

白喉棒状杆菌微生物检验

白喉棒状杆菌特点: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一)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1.形态和染色:白喉棒状杆菌的菌体细长略弯,末端膨大呈棒状,常分散排列成“V”或“L”形,无菌毛、鞭毛和荚膜,不形成芽孢(胞)。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应用亚甲蓝染色或奈瑟氏染色,可见深染色异染

白喉棒状杆菌的免疫性介绍

  白喉病后有较强的免疫力,主要是机体能产生中和白喉外毒素的抗体(lgG)。1~5岁易感性最高,5岁以上易感性逐渐下降,成人绝大多数由于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已获得免疫力。  锡克氏试验(Schick''''s test)用于测定人体对白喉有无免疫力,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接

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生化反应  可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某些菌株可分解淀粉和糖原,但不产气。  变异  白喉杆菌形态、菌落和毒力均可发生变异。菌落可由S型变为R型。无毒株被带毒素基因的β-棒状杆菌噬菌体所感染而成为溶原性细菌时,便可产生白喉毒素,并可随细胞分裂而遗传给子代细菌。  抵抗力  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对

关于白喉棒状杆菌的特异防治介绍

  预防接种效果良好,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6个月以上至3岁儿童应预防接种白喉类毒素、百白破三联疫苗制剂或明矾淀白喉类毒素。8岁以上锡克氏试验阳性者也需接种。对密切接触过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可肌内注射1000~2000单位白喉抗毒素作紧急预防,同时注射白喉类毒素以便延长免疫力。  白喉抗毒素做为

关于白喉棒状杆菌所致疾病有哪些?

  白喉杆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腔内,经飞沫或污染物品传播。  细菌感染机体后,在鼻、咽粘膜上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局部由于细菌和毒素的作用,渗出的纤维素和白细胞及坏死组织凝固在一起,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由于咽、喉、气管粘膜水肿及假膜脱落,可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细菌一般不入

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性有哪些?

致病物质: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白喉,多在秋冬季节流行。以咽白喉最常见,喉白喉及鼻白喉次之,偶亦引起眼结膜、外耳道、阴道及皮肤的局部病变。本菌一般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大量外毒素可吸收入血,引起毒血症。毒素能与敏感的心肌、肝、肾、肾上腺等组织细胞及外周神经,尤其与支配咽肌和腭肌的神经结合,引起细胞变性、坏

白喉棒状杆菌的微生物诊断介绍

  临床上疑似白喉的病人不必等待检验结果,应立即给予抗毒素和抗生素治疗。但对于白喉流行期的首例病人应做微生物学检验予以证实。  直接染色镜检  用棉拭采取假膜边缘部渗出物,涂片,用奈瑟氏染色或美兰染色,镜检有无含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结合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通过细菌培养并进行毒力试验。 

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实验_琼脂平板毒力试验

实验方法原理毒素与抗毒素在琼脂内扩散相遇,当其比例适合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特异性沉淀线。本试验法代替动物皮内试验,其优点为简便,不需动物,且与动物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实验步骤取磷酸盐蛋白琼脂11ml加热溶解,待冷却至50 ℃倾入已灭菌的7.5 cm直径的平皿中。 待凝固后,放入37℃温箱约一小时使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