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SA将用高空气球探测器展开搜寻并证明宇宙暴胀理论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消息,该局科学家27日表示,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射探测气球——原初膨胀偏振探测器(PIPER),搜寻原初引力波,并证明宇宙的暴胀理论。 国家天文台张承民研究员对科技日报记者解释称:“根据暴胀理论,宇宙诞生后经历过一个剧烈膨胀的阶段——暴胀阶段,此过程可能产生引力波。时空中的随机量子涨落在宇宙暴胀过程中也被一同拉伸,如此产生的引力波会导致微波背景辐射中的光子包含一种特殊的偏振模式——B模偏振。”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均未曾发现原初引力波或显示其行踪的B模偏振。2014年,参与南极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BICEP2)实验的科学家宣布发现了B模偏振,但随后的数据分析表明,信号的出现是银河系中星际尘埃“惹的祸”。 BICEP2并非直接探测引力波,而是通过探测B模偏振来间接探测。现在,戈达德航天中心的艾尔·科格特团队打算利用PIPER来探测B模偏振。他们计划今年6月利用从NASA哥伦比亚科学气球......阅读全文

NASA计划用高空气球探测器搜寻原初引力波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消息,该局科学家27日表示,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射探测气球——原初膨胀偏振探测器(PIPER),搜寻原初引力波,并证明宇宙的暴胀理论。  国家天文台张承民研究员对科技日报记者解释称:“根据暴胀理论,宇宙诞生后经历过一个剧烈膨胀的阶段——暴胀阶段,此过程可能产生引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NASA科学气球助力破解宇宙谜题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9日报道,数十年来,NASA已朝地球大气层发射了多个科研气球,现在,这个“气球项目”再接再厉,其计划携带更多灵敏设备,调查宇宙起源以及研究宇宙射线。  调查宇宙起源的设备名为“原初暴胀极化探测器(PIPER)”,它将在未来数年进行一系列测试飞行,主要目标是证明

2014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日本“万能细胞”论文造假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在奔流不息的时代浪潮中,科技成就始终扮演着“万花筒”的角色——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不变的多彩纸片,稍加晃动,就能转出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2014年,细胞遗传学、大脑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仍然是热门领域,航空航天作为大国实力较量的焦点从未停歇,科学伦理和危机应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盘点值得关注的南极七大实验

  1959年12月,12个国家签订《南极条约》并于1961年生效,迄今各国在世界上最偏远的大陆——南极洲已建有60多个观测站和100多个考察基地。今年,29个国家在南极洲开展科学研究,这意味着从今年10月到明年3月,将有大约800名科学家和支持人员前往南极洲开展夏季考察,其中,仅仅美国就有100多

《自然》放眼2015年十大科学领域 期待终结埃博拉

   《自然》杂志日前对2015年诸多科学领域的动向进行了展望。  粒子加速器  长久的等待已经结束:在关闭两年后,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将于今年3月重启。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的CERN下属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这部机器将用13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几乎是当前纪录的2倍——开始自己的新生。科

走近引力波探测器之父——从小混混到科学家

  他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这就是他自身魅力的一部分。Rainer Weiss 图片来源:Ken Richardson  50年前,Rainer Weiss便设想出一种探测引力波的方法。引力波是由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时空中无限小的涟漪。去年9月,这一梦想终于成真。当时,1000名利用

空间引力波探测: 在太空中捕捉引力波“音符”

  日前,一条有关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消息在天文圈被刷屏。  据欧洲太空局(以下简称欧空局)官网报道,其下属科学项目委员会在6月20日举行的会议中一致决定,将探测引力波的激光干涉空间天线(LISA)正式确定为欧空局第三大型空间任务(L3)。根据时间表,LISA将在2034年开始从空中探测引力波。  事实

丁肇中:20年后我们能“触”到宇宙的边

讲座现场“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我是树高一丈,也落叶归根。”昨天(9月17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美国科学家丁肇中教授走进东大讲坛,简单、温馨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丁肇中教授与东大学子的距离。一贯严谨的他走到学生当中,像变了个人似的,丁肇中教授向到场的500多名师生揭秘了阿尔法磁

《自然》盘点既不能证实也无法搁置的六项研究

  《自然》杂志梳理了物理学、天文学和宇宙学中的一些发现——研究人员屡次任其自生自灭,却发现它们总是“阴魂不散”。  当一项科学成果看上去展示出一些真正新颖的东西时,随后的实验应该或者证实它——使教科书重写,或者证明它是测量异常或试验错误。不过,一些发现似乎永远夹在两者中间。即便是努力重现这些成果,

英科学家提出新的暴胀理论 宇宙可能是弯曲的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在宇宙的一侧,理论中的宇宙大爆炸遗留下的宇宙微波背景(CMB)辐射的温度波动更大,科学家们对此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现在,两名宇宙学家表示,这种温度波动偏差或许预示着宇宙可能是弯曲的(类似于马鞍)而非平的。如果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那么,它将颠覆人们根深蒂固的“宇宙是平的

《科学新闻》:“中国哈勃”迟发内幕

  中国需要有一个如同NASA或欧洲空间局那样的独立机构,直接负责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   “作为科学家,我感觉到一种耻辱,新华社早已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国2010年的发射计划,如今各国学者都在关注,我们却发射不了!”说话人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李惕碚,他

“开普勒”望远镜告别在即

  美国宇航局(NASA)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几乎独自改变了对系外行星的研究,如今它可能正在将自己最后的数据发回家。上个月,当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指向变得不稳定时——这是燃料供应不足的迹象,地面控制人员停止了望远镜最新的观测活动。 【《科学》相关报道】  为了节省燃料,控制人员将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设置为“

2018年十大国际科技新闻解读

基因剪刀  使用CRISPR基因调控技术直接操纵细胞基因组,研究人员将老鼠的皮肤细胞变成了诱导多能干细胞。曲面加速光束  美国和以色列科研团队实现了光束轨迹偏移。此实验可用于模拟广义相对论现象。幽灵粒子  来自太空的一个高能中微子横穿南极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科学家认为其来源可能是耀变体。探访“

2020科维理奖公布,像差校正透镜四巨头获纳米科学奖

  北京时间5月27日晚间,总部位于奥斯陆的挪威科学和文学院宣布了本年度科维理天体物理奖、纳米科学奖和神经科学奖获奖名单。科维理天体物理奖安德鲁·费边(Andrew Fabian)科维理纳米科学奖左起马克西米利安·海德尔( Maximilian Haider)克努特·乌尔班(Knut Urban)哈

多次陪跑,天文学界“村上春树”终于拿诺奖了

   北京时间10月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今年的物理学奖再次开出“双黄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的理论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演化,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则在

2015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科技是一种迷人的信仰。理论的改写、技术的更迭,都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变世界。2015年的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有对基础物理的求索,对宇宙深空的探测,对人脑功能的发掘,也有对争议性技术的讨论,对气候变化的思考……而最让我们欣喜的是,今年的国际“十大”,有了更多来自中国的消息。  1.中科大首

科学家捕获宇宙微波背景漩涡 有助揭示大爆炸后瞬间景象

  本报讯 科学家已经观测到宇宙大爆炸的辐射——所谓的宇宙微波背景(CMB)——中的漩涡模式。由于研究人员已经了解这些特殊的漩涡或者说“B-模式”起源于传统天体物理学,因此该观测结果本身并不惊人。不过,研究表明,科学家正在接近一个更大的发现:在婴儿期贯穿整个宇宙的引力波产生了B-模式。

2016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数千年来,人类依靠直觉去探索世界运行的原理。虽然这种方式也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譬如曾相信地球是平的,但结果仍然是真理大过谬误。现在,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正发生剧变:人工智能刷新着超越人类的成绩、引力波将带来天文学革命、基因编辑让设计生命近在咫尺、量子计算机虎视眈眈地要推翻50年来的经典运作方式……这

“种子”黑洞真的存在吗?

  在浩瀚的宇宙花园中,其中最重的黑洞也是从小小的“种子”长大而成。通过吞噬气体星尘或和其他致密物体的融合,这些种子黑洞在体积和质量上不断增长,直到形成星系的中心,就比如我们生存的银河系。但与真实的植物不同,这些巨大黑洞的种子也是黑洞,但至今没有人发现这些“种子”黑洞。  有一种观点是认为,相当于数

《科学》评出2012年十大突破

                      2012年,科学界充满着泪水。83岁的希格斯热泪盈眶,在他预言存在“上帝粒子”40多年之后,科学家们发现了它,这历史性的一天“能发生在我的有生之年,简直难以置信”。  与此同时,科学界也充满欢乐。“轮子!这是轮子!”“好奇”号火星车在红色星

霍金启动长距离太空旅行项目:敲外星人门

   图为霍金微博上微型飞行器概念图  困于患病身体的第五十四年,世界闻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计划发起“极速飞行”。  4月13日,大都会歌剧院,这位歪在轮椅里、靠机器发声的天才在台下静候。他刚刚完成了一件“正经事儿”:与尤里·米尔纳以及马克·扎克伯格一起,“启动了一个全新设计的长距离太空旅行项目”。

“科学狂人”丁肇中:AMS命运多舛他始终坚持

经过16年的努力,以及15亿美元其他人提供的资金,美国宇航局和丁肇中展示成果的时候就要到来了。   上周四,随着“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的“阿尔法磁谱仪2号”(AMS-02)被送入国际空间站,开始其为期10年以上的宇宙反物质的探寻之旅,该国际科学项目的负责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再度为世人瞩目。丁

恒星考古:“探”为“观”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新视野”号深空探测器拍下的柯伊伯带小行星MU69(绰号“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离将这位太阳系边缘的远古邻居呈现在世人面前。  探寻宇宙的早期历史,就像寻找人类起源一样令人着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测

恒星考古:“探”为“观”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新视野”号深空探测器拍下的柯伊伯带小行星MU69(绰号“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离将这位太阳系边缘的远古邻居呈现在世人面前。  探寻宇宙的早期历史,就像寻找人类起源一样令人着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

天文学家找到宇宙大爆炸决定性证据

这是利用美国宇航局威尔金森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长达9年时间内积累的数据构建的详尽的宇宙初期全天地图。这张图像中可以看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空间上分布的微小不均一性        北京时间3月18日凌晨消息,据 报道,天文学家们

国际学术界对阿尔法磁谱仪首批研究成果反响不一

AMS是在国际空间站上开展的唯一大型试验。   我今年47岁,想在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答案,但谁又知道呢?   请暂时不要将“发现什么是暗物质”从你的宇宙学任务清单中划去。   4月初,物理学家利用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的价值20亿美元的宇宙射线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AMS)——证实了一种之前发现

与中科院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一、设立宗旨 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出资设立,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吸引和调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平台开展前沿领域和综合交叉领域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发挥空间科学卫星的效能

《科学美国人》:2015年十大“科技成就”出炉!

  又是一年将尽,到了盘点的时候,且看《科学美国人》评选出的2015年十大科技成就。  眼控机器:运动受损人士的福音  今年早些时候,当艾瑞克・索拓用思维直接指挥机器手臂将一杯啤酒送入口中,媒体疯狂了。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壮举,但背后的技术,是在他大脑中植入的一种电极芯片,这种芯片既昂贵又具有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