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历时9年!我国发掘谷子籽粒产量重要基因

5月31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刁现民团队完成的最新研究论文遴选为植物科学领域的近期标志性论文,该研究发掘了谷子籽粒产量重要基因SGD1,并揭示了其调控禾本科作物籽粒大小的分子机制。“谷子由青狗尾草驯化而来,其籽粒产量的提高是谷子驯化选择及遗传改良中的重大研究问题。近半个世纪来,在全球育种家的共同努力下,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籽粒产量提升了约4-8倍,但是谷子等杂粮作物产量的育种进步和遗传基础研究相对落后,对谷子遗传改良过程中所选择的位点或基因也知之甚少。”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告诉记者。刁现民团队历时9年,从谷子中克隆到调控谷子籽粒大小的关键基因SGD1。“该基因编码一个RING型E3泛素连接酶。研究者系统地对此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核实了该基因在水稻、玉米、小麦中功能保守,鉴定到上游调控基因UBC32和下游靶基因SiBRI1,它们共同参与禾谷类作物籽粒大小的调控。文章阐明了此通路对谷子......阅读全文

“重测序”寻找高粱遗传变异 助力粮食作物育种改良

  2013年8月28日,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对一重要粮食饲料作物--高粱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该研究比较了44个高粱品种的基因组序列,发现高粱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为今后高粱及其它粮食作物的育种改良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同时也为解决全球日益

两种南瓜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为育种改良提供遗传学参考

  南瓜不仅是西方万圣节用来点缀节日的装饰,对世界上多数人来说,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主食。最新出版的10月刊《分子植物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介绍了中美科学家的合作成果:他们对两种重要南瓜品种进行了完整基因组测序,不仅揭示了南瓜与众不同的进化史,更可为南瓜育种改良提供遗传学方面的参考。  据物理学家

首家国家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基地建立

近日,国家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开封市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河南省建立的首家超级小麦育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也是科技部在国内建立的唯一一家国家级超级小麦育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繁育、开发于一体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与美国等2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

从传统育种到全基因组选择 动物遗传育种进入新时代

  全基因组选择,是近年来畜禽分子育种的全新策略,已成为动、植物分子辅助育种的热点和趋势。它突破了对候选个体从表型选择到基因组选择,解决了畜禽肉质和抗性等难以选育性状的障碍,提高了遗传评定的准确性,实现了低成本早期选择。  在国家863计划课题“基于高密度SNP芯片的牛、猪基因组选择技术研究”支持下

南京农大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发权威期刊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纺织工业的主导原料,在世界及我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随着植物基因组计划的不断发展,对作物进行分子设计和基因工程改良是21世纪植物科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棉花遗传育种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五月二十四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

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熊远著院士逝世

熊远著(图片来自中国工程院网站)本报讯(通讯员刘涛)1月30日23时30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因病逝世,享年87岁。熊远著1930年7月生于湖北竹山,是我国著名的动物遗传育种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我国畜牧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

青岛能源所合作开发牧草遗传改良体系

  羊草(Leymus chinensis)又名碱草,原产于我国的东北、俄罗斯的外贝加尔和蒙古。在我国羊草集中分布于东北平原、内蒙古草原、华北平原和山区以及黄土高原等地,属于多年生禾本科根茎型草本植物。羊草具有产量高、品质好、耐盐碱、抗干旱和抗寒冷等优点,是我国唯一出口创汇的禾本科牧草,曾被国家牧草

“纯色”桃品种改良有了遗传机制基础

桃花和桃果一般都略带粉色或红色,呈现一种渐变色。物以稀为贵,如今,纯色桃花和桃果越来越受欢迎。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强团队在《植物杂志》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解析了桃果皮/花颜色的调控机制,并为“纯色”桃品种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论文通讯作者王志强介绍,色泽作为最重要的果

我国启动鱼类分子遗传育种重大专项研究

  为服务于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战略需求,我国启动“鱼类分子遗传育种”重大专项研究,相关科研项目已在武汉启动。这是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得的消息。   据该所“鱼类分子遗传育种”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将针对鱼类分子遗传育种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充分发挥群体成员在鱼类基因

生物显微镜--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通过生物显微镜观察技术人类发现厂肉眼看不见、模个着的微生物茵落以及单个细胞形忠。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观察不同细胞形态起到了如虎添哭的作用;狐微镜观察技术应用到高等动植物及人类细胞研究,推动丁细胞生物学的迅犹发展。利用普通生物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生物及高等动植物细胞结构以及组织形态;倒置显微镜灼于观察

生物显微镜--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生物显微镜--微生物遗传育种学通过生物显微镜观察技术人类发现厂肉眼看不见、模个着的微生物茵落以及单个细胞形忠。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观察不同细胞形态起到了如虎添哭的作用;狐微镜观察技术应用到高等动植物及人类细胞研究,推动丁细胞生物学的迅犹发展。利用普通生物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生物及高等动植物细胞结构以

中国小麦抗病遗传育种大会在杨凌举行

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推动我国小麦抗病育种联合攻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5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协办的“全国小麦抗病遗传育种会议”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赵振东研

花生黄曲霉抗性遗传改良与新品培育获突破

  黄曲霉毒素污染一直是世界范围内花生生产、贮藏及加工中面临的严重威胁。我国是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长江流域和南方的广大青枯病地区尤为严重。利用品种的抗性是防治污染的有效途径,但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可用于生产的抗黄曲霉品种却很少。   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

赵书红:寻找改良种猪遗传密码的人

  从事猪遗传育种研究近30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赵书红默默耕耘着。  “一个人一辈子专注地做一件事,在一个方向上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这样才可能有比较有价值的发现。”赵书红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是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长期支持下得到的一个深刻体会。  正是在这样的延续性支持下,“我的研究方向没有变

肉羊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揭示绵羊多羔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羊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采用转录组和蛋白组学方法对无FecB突变且产羔数存在显著差异的小尾寒羊子宫进行联合分析,发现并鉴定了多个与绵羊多羔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   据团队首席储明星研究员介绍,产羔数是绵羊最重要的繁殖性状之一,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寻找影

综述文章:基因组编辑助力作物改良和未来农业

  通过基因组的定向与特异改造而实现作物的精准设计和培育是作物遗传改良研究的重要问题,基因组编辑有望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策略与途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研究组致力于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创新及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应用的研究。2月12日,Cell在线发表了高彩霞题为Genome En

解析了直立穗基因和粒形基因间的分子和遗传互作效应

  水稻品种产量潜力的提高,归功于株型的改良。而粳稻育种中,由弯曲穗型到直立穗型是十分重要的株型转变,但直立穗品种一般表现出外观品质较差等不良效应。水稻粒形、垩白等外观品质性状均属于复杂的数量性状。育种家很难通过传统方法来高效地改良水稻外观品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得到含有优异等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

IMGE:作物育种的“马良神笔”

  高产优质新品种是农业的基石,但传统作物育种方法周期长、效率低。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新的作物育种技术不断涌现,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作物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较多不足。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华南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基于单倍

Nat Commun:高粱重新测序显示了进行遗传改良的潜力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报告了对44种高粱(包括各种不同的高粱子类和地理来源)所做的全基因组重新测序结果。这些数据突显了栽培高粱的遗传多样性,为这种粮食作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一个关键资源。   高粱是一种耐旱作物,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亚洲地区大约5亿人的主食。因此它在

遗传发育所在水稻氮利用效率改良研究中取得突破

  氮素是促进作物增产的最关键因素之一。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施用氮肥超过1.2亿吨。氮肥大量施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包括气候变化、土壤酸化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灾难。正因为如此,氮污染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据估计仅欧盟每年用于治理氮污染的费用在700-3200亿欧

中澳科学家对高粱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华大基因等单位的科学家对高粱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发现高粱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为高粱及其它粮食作物的育种改良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8月28日,最新研究结果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   中澳两国的科学家通过对44株不同来源的高粱样本,包括地方品种、改良品种和

“小麦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研究”科技团队科研产出显著

  “小麦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研究”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宁夏综合试验站、自治区优势特色农业优质粮食产业小麦良种繁育等的技术依托单位,紧紧围绕宁夏小麦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服务宁夏“特色、高质、高端、高效”农业的发展,科研产出显著。   “小麦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研究”科技创新团队成立

遗传发育所大豆多基因聚合育种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黄淮海流域是我国大豆的第二产区和夏大豆的最大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在3000多万亩,而平均单产不足130公斤/亩。除了单产低以外,该地区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是大豆病毒病危害严重,导致大豆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劣。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培育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中国科学院遗

利用PLSM定向进化可为水稻育种提供遗传新种质

  遗传变异是作物育种基础。尽管近年来功能基因组研究为作物分子育种提供了大量主效改良位点/基因;但由于传统诱变靶向性不足、突变随机性较大等技术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挖掘和鉴定主效基因最适等位型仍较为困难。如何在体内实现重要基因关键位点的饱和氨基酸突变是该类研究的难点问题。  2021年6月10日,安徽

现代玉米杂种优势群遗传演化基因组学基础获揭示

 玉米种质资源的杂种优势群划分。中国农科院供图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联合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研究揭示了玉米父、母本杂种优势群趋同与趋异选择的遗传规律,解析了玉米基因组分化特征及其对杂种优势的贡献。该团队通过总结过去,将玉

人工转基因技术和人工杂交技术的区别

  人工转基因技术和人工杂交技术是两个概念,植物杂交技术是自体基因重组过程,不改变繁殖特性,但有组合优质基因的几率,基本不会产生变异基因,即没有剥夺其基本特性的作物。它可通过原生质体之间的融合、细胞自体细胞重组、自体遗传物质自由组合转移、自体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不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可以提高优质率水

两岸学者携手开展种质资源研究

  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福建省粮食作物育种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下,农业部闽台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积极开展两岸农业合作,促进两岸学者携手进行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  该实验室围绕闽台农作物遗传改良研究目标,结合常规方法与分子育种技术,着重于闽

揭示玉米杂种优势群遗传改良与分化基因组学基础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海洋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玉米父、母本杂种优势群趋同与趋异选择的遗传规律,解析了玉米基因组分化特征及其对杂种优势的贡献,为新时期玉米自交系创制和杂种优势利用提

首个玉蜀黍属超级泛基因组助力玉米遗传改良

 玉蜀黍属超级泛基因组特征    受访者供图8月24日,《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洪山实验室玉米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利用721份玉蜀黍属材料的基因组数据,构建了首个玉蜀黍属“超级泛基因组(super pan-genome)”图

广东桑驯化、扩张和性状改良遗传基础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62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