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RISPR突破ChIPseq的局限

生物体内的所有细胞都携带着相同的遗传物质——DNA。不同细胞在转录因子的控制下表达不同的基因,从而实现特异性的功能。比如说,神经细胞表达的基因有助于向其他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而免疫细胞表达的基因有助于它们合成抗体。 将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与下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IP-seq),被广泛用于鉴定基因组中的转录因子结合事件。这一技术在功能基因组学和基因表达调控领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它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举例来说,ChIP-seq级别的抗体并不好找,大多数商业化抗体不能生成有用的数据集。 为了克服这一障碍,HudsonAlpha生物技术研究院和Alabama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技术。他们通过对内源转录因子进行表位标记(epitope tagging)来实现ChIP-seq,这一成果发表在九月九日的Genome Research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Eric M. Mendenhall和Ri......阅读全文

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程

基因敲除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基础以及胚胎干细胞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新分子生物学技术。所谓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 cell,ES)是从着床前胚胎(孕3—5天)分离出的内细胞团(Inner cellmass,ICM)细胞,它具有向各种组织细胞分化的多分化

基因打靶技术的研究

基因打靶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对同源重组不断了解的基础之上。首先是以酵母这种较为简单的真核模式生物为基础,来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随着外源DNA导入酵母细胞方法的建立、标记基因有效选择的利用、同源重组转化子筛选系统的建立、载体同源序列DNA(靶标)双链断裂提高同源重组效率的利用,

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历史

基因敲除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基础以及胚胎干细胞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新分子生物学技术。所谓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 cell,ES)是从着床前胚胎(孕3—5天)分离出的内细胞团(Inner cellmass,ICM)细胞,它具有向各种组织细胞分化的多分化

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历史

基因敲除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基础以及胚胎干细胞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新分子生物学技术。所谓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 cell,ES)是从着床前胚胎(孕3—5天)分离出的内细胞团(Inner cellmass,ICM)细胞,它具有向各种组织细胞分化的多分化

新研究:精准基因编辑技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开创性地运用AI辅助结构预测,建立起基于三级结构的蛋白聚类方法,并扩展为全新的脱氨酶挖掘体系,开发了一系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碱基编辑工具。该工作为蛋白功能分析、新功能元件挖掘提供了全新策略。新研发的碱基编辑系统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准基因编辑

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历史

基因敲除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基础以及胚胎干细胞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新分子生物学技术。所谓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 cell,ES)是从着床前胚胎(孕3—5天)分离出的内细胞团(Inner cellmass,ICM)细胞,它具有向各种组织细胞分化的多分化

细胞迁移的研究技术

为了研究某一蛋白质在细胞迁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般来说科学家可以将某蛋白的编码基因进行突变,甚至应用新近的RNAi现象,或者加入该蛋白质的阻断剂(inhibitor)来抑制某一个蛋白质的表现,并分析此抑制对于细胞迁移的影响,反而得知被抑制的蛋白质与细胞迁移的作用。新科技对细胞迁移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

细胞迁移的研究技术

  为了研究某一蛋白质在细胞迁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般来说科学家可以将某蛋白的编码基因进行突变,甚至应用新近的RNAi现象,或者加入该蛋白质的阻断剂(inhibitor)来抑制某一个蛋白质的表现,并分析此抑制对于细胞迁移的影响,反而得知被抑制的蛋白质与细胞迁移的作用。  新科技对细胞迁移研究起到了极大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使用DNA重组生物技术,把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定向插入细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使之充分表达,经纯化后而制得的疫苗。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能制出不含感染性物质的亚单位疫苗、稳定的减毒疫苗及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多价疫苗。  目前已经商业化使用的部分基因工程疫苗:  乙肝疫苗、丙肝疫苗、百日咳基因工

GeneCopoeia基因克隆技术相关研究

与PCR、qPCR等技术一样,作为分子实验室必备手段,分子克隆技术被广泛用于多样的基因功能研究。所谓分子克隆指的是在体外将核酸分子插入病毒、质粒或其他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使之进入宿主细胞内并获得持续稳定增殖能力和表达。 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经典的T4 DNA连接酶介

基因敲除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基因敲除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基因敲除技术|转基因研究|基因克隆|基因靶向操作|基因敲除技术是建立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以及胚胎干细胞技术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1987年Thompsson建立了完整的ES细胞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 。近年来新兴起了ZFNs、TALENS、Cas9等多

基因敲除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基因敲除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基因敲除技术|转基因研究|基因克隆|基因靶向操作|  基因敲除  技术是建立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以及胚胎干细胞技术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1987年Thompsson建立了完整的ES细胞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 。近年来新兴起了ZFNs、TALENS、Cas9

干细胞研究泰斗发国内期刊论文-解析基因调控新技术

  据最新公布的SCI影响因子,中科院主办的《Cell Research》杂志从去年的8.19跃升至10.526,实现了10的突破。这份期刊主要收纳细胞生物学等领域前沿科学研究成果,近期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Rudolf Jaenisch教授带领研究组,在这一期刊上发表了关于一种新基因调控

研究发现Klotho基因影响细胞衰老

  众所周知,生活中经历的压力事件会让大脑提前衰老。近日,一项研究发现,基因突变与多种类型的精神压力相互作用。这些精神压力包括与细胞老化相关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疼痛和睡眠障碍。  Klotho基因(以负责纺织生命之线的希腊女神Clotho命名)被认为与长寿和各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有关。这是第

基因编辑技术将癌细胞变身为健康细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93.shtm   转化的肿瘤细胞失去了所有癌症特征,类似于正常肌肉细胞。图片来源:冷泉港实验室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科学家在一项新研究中,使用CRISPR基因

全新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研究领域巨变

   美国旧金山格莱斯顿研究所遗传学家Bruce Conklin一直试图找到DNA变异如何影响不同的人类疾病,但使用的工具有些笨重。当他研究来自病人的细胞时,很难知道哪个序列对疾病来说很重要,哪些只是背景噪音。同时,将突变植入细胞是一项昂贵且费力的工作。  2012年,他通过阅读了解到一项最新发表的

基因敲除新技术助力疾病研究

  是什么基因导致了乳腺癌形成?是什么脑细胞突变导致了阿尔茨海默氏症发病?为了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必须要了解细胞水平上的疾病触发机制。在转基因小鼠上开展实验成为了基础医学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现在,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帮助实验室用较少的实验动物开展他们的研究。  科学家们利用转基因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实验研究

包括基因表达检测、寻找新基因、杂交测序、基因突变和多态性分析以及基因文库作图以及等方面。1、基因表达检测。人类基因组编码大约10万个不同的基因,仅掌握基因序列信息资料,要理解其基因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具有监测大量mRNA(信使RNA,可简单理解为基因表达的中介物)的实验工具很重要。有关对芯片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定向改变细胞或个体生物遗传信息的实验方法。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进行基因靶向敲除、置换、突变和将外源基因引入生物体基因组等人工修饰和转化,修饰后的遗传信息可以通过生殖系统传递给后代生物体,使遗传后代个体表达修饰性状。通过对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探索生命本质,揭开疾病发生的奥秘,

转基因植物技术的研究目的

  转基因植物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植物。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优质新品种,或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如胰岛素等。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分子生物学各领域的不断发展,植物基因的分离、基因工程载体的构建、细胞的基因转化、转化细胞的

基因工程重组抗体技术的研究

在抗体研究的漫长过程中,相继发展了三代不同水平的抗体制备技术。其中以抗原免疫高等脊椎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称为第一代抗体;通过杂交瘤技术生产的只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称为第二代抗体;应用重组DNA技术或是基因突变的方法改造某种抗体基因的编码序列,使之产生出自然界中原本存在的抗体蛋白质

基因编辑技术有望治疗镰状细胞病

  一个美国研究小组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修复了镰状细胞病患者造血干细胞中的致病突变基因,向治疗该病迈出关键一步,同时也为治疗β-地中海贫血症、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甚至艾滋病等多种疾病指明了新方向。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10月12日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在线版上。  镰状细胞病是一种

新型基因技术有望治疗镰状细胞贫血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最近报告,他们通过一种新型基因技术,重新激活人体红细胞中一个“沉睡”的基因,成功提高了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产量。在此基础上有望开发出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新方法。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发布的新闻公报说,在人类胚胎发育阶段,有特定基因负责编码合成胎儿血红蛋白,帮助胎儿从母体

基因改造技术可激活细胞电活性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最近,杜克大学工程师对正常情况下不活跃的细胞进行了基因改造,引入了能形成离子通道的基因,让它们能产生电流并导电。该结果对深入研究生物电行为、开发神经系统和心脏病新疗法具有重要意义,还可用于设计新型传感器来探测疾病和环境毒素等。实验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

Science:新型单细胞基因表达检测技术

  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证实了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可借助于新一代测序(NGS)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基因表达。  论文作者、来自Cellular Research, Inc公司的Christina Fan博士、Glenn Fu博士以及Stephen Fo

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表达技术

生化方法l      磷酸钙介导的质粒DNA转染真核细胞1.      转染前24 h,通过胰酶消化收集细胞,用适当的完全培养基以1×105至4×105细胞/cm2的密度平铺细胞于60 mm组织培养皿或12孔板上。于含5%~7% CO2的37℃温箱孵育20~24 h。转染前1 h换液。2.     

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表达技术

生化方法* 磷酸钙介导的质粒DNA转染真核细胞转染前24 h,通过胰酶消化收集细胞,用适当的完全培养基以1×105至4×105细胞/cm2的密度平铺细胞于60 mm组织培养皿或12孔板上。于含5%~7% CO2的37℃温箱孵育20~24 h。转染前1 h换液。2.按照下属方法制备磷酸钙-DNA沉淀:

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表达技术

原核细胞l      用IPTG诱导启动子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克隆化基因 含重组表达载体的大肠杆菌菌株的构建1.      PCR修饰或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分离DNA片段,片段5’端和3’端带有与IPTG诱导表达载体对应的限制酶位点。2.      含靶cDNA/基因的DNA片段与表达载体连接。3.    

新型基因技术有望治疗镰状细胞贫血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最近报告,他们通过一种新型基因技术,重新激活人体红细胞中一个“沉睡”的基因,成功提高了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产量。在此基础上有望开发出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新方法。   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较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患者的红细胞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细胞由正常情况下的圆形变为镰刀形,引

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表达技术

原核细胞*用IPTG诱导启动子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克隆化基因 含重组表达载体的大肠杆菌菌株的构建1.PCR修饰或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分离DNA片段,片段5’端和3’端带有与IPTG诱导表达载体对应的限制酶位点。2.含靶cDNA/基因的DNA片段与表达载体连接。3.重组质粒转化有lacIq 等位基因的大肠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