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8 10:04 原文链接: 5亿年前化石揭示水母科演化历史


image.png

爱登堡化石的艺术重构 图片来自:Frances Dunn

英国科学家描述了一个早期刺胞动物(代表动物包括水母)形体构型已经固定下来的新化石,比之前认为形体构型开始固定的时间早了数千万年。这个刺胞动物化石以大卫;爱登堡的名字命名,它或能帮助揭开该种群的演化历史。相关研究7月25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

刺胞动物包含珊瑚和水母,其早期化石记录历史悠久但参差不齐。

牛津大学的Frances Dunn和合作者描述了在查恩伍德森林发现的一个来自埃迪卡拉纪(5.57亿至5.62亿年前)的刺胞动物化石,名为Auroralumina attenboroughi。该化石兼具水母的特征和另一些更像珊瑚的特征,使其成为包含现生刺胞动物的种群中最早的成员之一。

研究者认为,这个化石可能是仍有现生后代的演化种群的已知最古老亲戚之一。虽然动物的形体构型一向被认为在之后的寒武纪时期(5.41亿至4.85亿年前)才固定下来,但A. attenboroughi是这方面一个早很多的特例。

他们表示,这个化石的属名有“黎明提灯;之意,反映了该化石的年代久远。Dunn和同事以大卫;爱登堡的名字命名该物种,大卫;爱登堡因提高了人们对查恩伍德森林埃迪卡拉纪化石的关注而备受称赞。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2-01807-x


相关文章

阿拉伯沙漠熔岩管曾是古人的家

考古学家首次在沙特阿拉伯北部沙漠中发现了人类居住在熔岩管的证据。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熔岩管是火山喷发时形成的洞穴。熔岩河的表面冷却并凝固,而炽热的熔岩继续在其下方流动。最终,熔......

我国科学家揭示生命与地球环境演变新线索

细菌化石是指保存在岩石中的细菌遗体或其活动留下的痕迹。4月12日,记者从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研究团队获悉,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科学家合作,在5.18亿年前的寒武......

3块化石引发牙齿和耳朵的“认亲”研究

2017年,一块来自内蒙古的化石被送到毛方园手里,请她做进一步研究鉴定。受限于当初的CT扫描技术,这块化石很快就“无功而返”。4年后,毛方园又重新接触到这块标本和另一块属于同一类的标本,这次她有了意外......

燕山地区发现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上,报道了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发现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

泡了8年化石,发现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

她泡了8年的化石,做了无数次实验,也曾想过要放弃,但她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于是有了今天的成果——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

共享科技资源——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与HORIBA携手拓展合作新篇章

在理论导向和研究路径方面,当前科技考古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然而,随着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它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李青会研究员及其团队早已展开探索并取得了诸多成......

手持式XRF光谱仪在考古中的应用

手持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HHXRF)在考古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艺术品和历史文物的鉴定、保存和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持。这项无损技术可以在几秒钟内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无需采样或准备测试样品,对文物造成......

准确识别笔石化石!人工智能技术又一成就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层古生物大数据中心研究员徐洪河,联合天津大学副教授牛志彬等,基于笔石化石多模态数据集以及深度学习残差网络算法,在笔石化石智能识别领域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

青藏高原上发现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属化石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30日发布消息称,该园古生态研究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县柳区晚古新世植物群中发现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属化石,为解析羊蹄甲属植物的起源及其传播路线提供了新线索。相关研究成果于......

用现代技术拨开“远古迷雾”

用手铲、丁字镐、锄头,就这么一刮一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青领衔的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历时100多天,最终让“战国时期的一杯茶”重见天日。2021年的这次发现,将我国的茶文化起源从西汉时期追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