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ormanMacLeod访问南京古生物所

3月19日至27日,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London,UK)古生物部主任Norman MacLeod教授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访问。期间,MacLeod教授与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杨群、书记朱怀诚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科研人员举行了座谈交流。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古生物所均是国际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机构。双方科研人员在地层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合作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2010年6月,杨群所长访问英国期间代表南京古生物所与自然历史博物馆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此次MacLeod教授来访就是协议交流的一部分,通过互访进一步加深了解,以促进双方在地层古生物学研究、支撑条件、标本收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访问期间,MacLeod教授应邀作了题为Morphometrics: principles and appli......阅读全文

秘鲁古生物学家发现2300万年前罕见昆虫琥珀

  北京时间8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秘鲁梅尔霍林格古生物学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近日声称,他们在秘鲁北部边境地区发现了2300万年前始新世时期的琥珀化石,这些琥珀中包裹着多种罕见的远古昆虫等动物和向日葵种子。  据秘鲁梅尔霍林格古生物学博物馆负责人、古生物学家克劳斯-霍林格介绍

孟庆金在野外采集标本 :热爱自然 探索自然

 孟庆金2013年在野外采集标本 胡柏林摄  姓名:孟庆金出生年月:1963年1月研究领域:古生物学和博物馆学职务: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自然历史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科学精神在基层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这个职位上,55岁的孟庆金已经干了10年

没有童心的科普糊弄谁 国内科普市场被指成人化

   1月18日,国内首家“以儿童为主角、以玻璃为主题”的全新互动式儿童玻璃博物馆在沪正式开馆迎客。该馆将创意、科技、设计,寓教于乐地结合在一起,旨在打造一座科普趣味乐园。CFP供图(资料图片)  文字展板、成果展示堆砌而成的伪科普展,剥下科普外衣,其实是应付视察参观的成果展  很多五六岁的小朋友,

把鸡变回恐龙:胚胎改造遗传密码开启50%

   科学家上周宣布他们对鸡的胚胎进行了改造,使这些鸡的嘴变得像鸟的祖先,恐龙的嘴一样,这项研究在科学圈掀起了有关“鸡一样的恐龙”的热议。但是要想把一只鸡变回一只恐龙,需要进行很多改造,把鸡的嘴变成恐龙的嘴只是其中之一。既然需要克服很多障碍,那么科学家现在距离把一只鸡改造成恐龙还有多远呢?  既然鸟

Science:博士后如何将自己“卖”个好价

  当Melissa Ramirez发现,位于亚特兰大的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传染病研究员岗位不适合自己时,她选择了其他的博士后机会,并学会了撰写经费申请、辅导学生和教学技能。她的最后一站是罗利市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博士后教学岗位。在那里,她完全沉浸在微生物学的本科生教学工作和课程开发之中。  R

美国《探索》杂志:未来的科学何去何从

11位顶尖科学家对今后30年科学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进行预测  美国科普杂志《探索》为庆祝发行30周年,邀请11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对今后30年科学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进行了预测。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些科学大师们到底怎样说。  1.肯·卡尔代拉(Ken Caldeira,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美国国

张弥曼院士荣获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张弥曼院士荣获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金秋十月末,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0名古脊椎动物学工作者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爱好者们,聚集在落基山麓的盐湖城,出席2016古脊椎动物学会年会。美国当地时间10月29日晚,在美国大酒店举行了盛大的古脊椎动物学会2016年度年会的闭幕晚宴

没钱还被“剥削”:美国的科研窘境

  “我从事的科研有时候被称为‘好奇心驱动的研究’。”在夏威夷大学教古生物学的Hope Jahren写道,“这意味着我的工作永远也不会形成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有用的机器、医用的药丸、强大的武器或者任何直接收益。”如果她的发现在某些绝佳机会下有实用之处的话,“那也是拜很久之后其他人所赐了,绝不会是我自己

南亚印度熊及其他食肉类研究获进展

  南亚西瓦里克是亚洲最经典的化石产区之一,自从19世纪上叶就有大量研究开展,至今仍然是国际古生物的研究热点区域。化石点位于青藏高原南麓,其生物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息息相关。相比起灵长类等热门门类,南亚的食肉目研究则显得稍微滞后,很多分类演化问题悬而未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

中美澳团队在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

   12月6日,中美澳科学家宣布,他们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区的恐龙足迹研究,绝大部分足迹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这个世界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的地面上,有着世界罕见的将古生物遗迹化石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案例。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大保存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进一步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恢

中国古生物学会九十华诞

  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来自亚洲10余个国家的古生物学会代表就正式成立“亚洲古生物协会”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决定该协会总部“落户”中国。  来自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300余位专家学者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古生物学会九十华诞,并

中国科协发布2015“十大科学传播人”

  12月30日,中国科协发布2015“十大科学传播人”。经过专家初选,网络投票和专家终评,评选出“十大科学传播人”。以下为最后入选10名科学传播人名单。  (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1.陈君石  身份: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领域:食品安全  陈君石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营

古脊椎所等首次发现没有象牙的象型类

  在长鼻类的主干类群象型类中,发育有一对巨大的上门齿(象牙)成为这一类群的鲜明特征。这一结构通常作为个体采食的工具以及雄性争夺交配权的武器。没有象牙的长鼻类通常只存在于渐新世之前分化出的原始类群中,如恐象仅发育一对钩状的下门齿而上门齿完全缺失。在象型类演化的早期,出现了一类称为铲齿象科(Amebe

第八届国际侏罗系大会开幕式在四川遂宁射洪举行

大会现场  8月9日上午,第八届国际侏罗系大会开幕式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隆重举行。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代表主办单位致辞。遂宁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昌升,本次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沙金庚,国际地层委员会侏罗纪地层分会主席、匈牙利自然历史博物馆

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发现始末

  近日,河北地质大学举行2018年重大科学发现信息交流会,发布该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季强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发现——在中国东北发现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河北地质大学校长王凤鸣表示,这一发现很可能刷新我们对人类起源和演进历史的已有认知。  目前,该发现已在《地质学刊》2018年第3期上刊登

我国发现最古老的具尾锤的新种甲龙——中国缙云甲龙

  2月27日出版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发现于浙江省缙云县壶镇的新种类甲龙类化石研究成果,该种类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缙云甲龙(Jinyunpelta sinensis)。该研究成果由浙江自然博物馆郑文杰和金幸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缙云县博物馆王

距今约2.28亿年的中国始喙龟化石首次与公众见面

  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距今约2.28亿年的有喙龟类“中国始喙龟”化石,近日在海南三亚首次与公众见面。  当天公开的中国始喙龟化石体长超过2米,出现于距今约2.28亿年的三叠纪晚期海相地层中。虽然是目前已知最早有喙的龟类,但其上、下颌的后部仍保留有牙齿,呈现出龟类早期演化过程中“牙齿退化、角质喙产生

中国唯一古龟鳖学专家叶祥奎逝世

中国唯一古龟鳖学专家叶祥奎  我国唯一古龟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教授、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叶祥奎先生,8月15日因病在龙湾逝世。   叶祥奎先生1926年12月出生于龙湾永中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凭着个人吃苦努力,在中科院毕业后师从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教授,留在中科院古脊椎所

鸟类起源研究获重要成果

  鸟类及其恐龙近亲的翅膀拥有一个共同特点:片状飞羽是其关键组分,但珍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一件来自我国河北青龙县侏罗系地层的化石发现挑战了这一认知。4月30日在线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和临沂大学教授郑晓廷带领的一个科研团队报道了一种生活于约1.6

基金委副主任刘丛强调研南京古生物所

  7月24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院士一行来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调研座谈。研究所负责人及科研人员代表近30人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杨群就研究所概况和“一三五”规划情况进行了汇报,并详细介绍了研究所近年来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以及国

Current Biology:小盗龙食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7月11日,《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邹晶梅、董丽萍、周忠和及天宇博物馆郑晓廷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一件白垩纪早期热河生物群的驰龙科新标本——赵氏小盗龙(Microraptor zhaoianus)的胃中,近乎完整地保存了一个还未

南京古生物所等热河生物群埋藏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对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生态系统的解读,是理解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重点课题之一。不同于对现代生态系统的研究,对地史中的生态系统恢复,化石记录是主要的解读依据,而化石记录又经历了两次重要的信息转换:死亡过程和死亡后的化石化过程。这两个过程势必造成某些生态信息的叠覆和丢失等,在直接解读化石记录的信息时可能会

周忠和院士:古生物研究队伍要少而精

工作人员在修复恐龙化石。资料图片科研人员在广西洞穴中挖掘化石。资料图片  【关注“濒危学科”】  开栏的话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会有一些濒危的“大熊猫学科”。其中有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原因,也有公众对学科的误解、制度设计得不合理造成的影响。本版今起开设《关注“濒危学科”》栏目,选取一些有

周忠和院士:古生物研究队伍要少而精

  工作人员在修复恐龙化石。资料图片  科研人员在广西洞穴中挖掘化石。资料图片  【关注“濒危学科”】  开栏的话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会有一些濒危的“大熊猫学科”。其中有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原因,也有公众对学科的误解、制度设计得不合理造成的影响。本版今起开设《关注“濒危学科”》栏目,选

周忠和:守住科研“桃花源”

  当前科研的“桃花源”同时面临来自社会与科学界内部的许多冲击。少一点功利主义的思想,坚守对科学最初的憧憬与好奇心才是根本。  对周忠和来说,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潜心研究感兴趣的问题,心无旁骛地做好科学与科普工作,这就是科研的“桃花源”。  周忠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

蛋白质分析还原传世象标本真实身份

图片来源:C.GESNER,1551.   不幸的是,动物总是“狡猾的”,分类学家难免会出现差错。   Tom Gilbert和 Enrico Cappellini发现,Linnaeus的标本是非洲象,而非亚洲象。   自然历史博物馆不会告诉游客,它们的标本分类漏洞百出,甚至一些重要发现也会出

裴文中:龙骨山上望“旧时”

   人物简介  裴文中(1904—1982),河北丰南人,史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和地层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7年毕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29年起,主持周口

贵州关岭发现重要早期龟类化石

  龟是人们熟悉的动物,但其演化历史却是古生物学中最大的谜题之一:它们究竟是独立起源于无孔类(眼孔后面的头骨上没有其他开孔),还是与蜥蜴、鳄鱼和恐龙(包括鸟类)等一起,从双孔类(眼孔后面的头骨上还有两对颞孔)祖先演化而来?龟的身体结构与其他四足动物截然不同。它的躯干部分很短,并且被封闭的甲壳(背甲和

揭秘龟类祖先:我不是进化史上的“怪胎”

  一项最新研究打破了多年来龟类研究的僵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淳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在我国贵州发现了最早出现“喙”的原始龟类化石——中国始喙龟,这为人们了解龟类演化弥补了“缺失的一环”。  该成果已于前不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该杂志特邀审稿人评论称: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发

“鸟类的起源”研究入选《科学》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12月1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鸟类的起源”研究名列其中。这一年度突破性科学成就名单是由《科学》杂志及其出版方,国际性的非营利机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选出的,它还包括了在太空探测、医学、机器人技术、合成生物学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