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人员发表“中国和越南苦苣苔科分类”专辑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组织,海南大学、广西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安徽大学、深圳仙湖植物园、生态环境部南京生态环境研究所、越南植物保护中心(CPC)等多家科研单位共同完成的“中国和越南苦苣苔科分类”专辑在PhytoKeys发表。 该专辑共收录19篇文章,相关研究利用分子手段恢复了1个中国特有属(四数苣苔数属Bournea)和该属2个种的属系统位置,移除了其他属的2个种到Oreocharis属,探讨了亚洲苦苣苔科的生物地理学以及海南岛苦苣苔科一些特有种的居群遗传学等问题,并描述了中国和越南该科19个新分类群,针对该类群的分类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研究人员认为,新物种的建立通常基于形态差异,在诊断上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特征,同时最好能提供所建议的新物种及其相关类群和物种的检索表;为支持新物种,需对形态进行综合而细微的观察,如退化雄蕊、花盘和叶片背面等;要利用来自多个种群的充足样本进行形态特征的统计分......阅读全文

昆明植物所等发表“中国和越南苦苣苔科分类”专辑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组织,海南大学、广西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安徽大学、深圳仙湖植物园、生态环境部南京生态环境研究所、越南植物保护中心(CPC)等多家科研单位共同完成的“中国和越南苦苣苔科分类”专辑在PhytoKeys发表。  该专辑共收录19篇文章,相关研究利用分子手段恢复了1

中国研究人员发表“中国和越南苦苣苔科分类”专辑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组织,海南大学、广西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安徽大学、深圳仙湖植物园、生态环境部南京生态环境研究所、越南植物保护中心(CPC)等多家科研单位共同完成的“中国和越南苦苣苔科分类”专辑在PhytoKeys发表。  该专辑共收录19篇文章,相关研究利用分子手段恢复

光合作用仪对苦苣苔科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

苦苣苔科植物的观赏药用价值十分高,而且具有科研保护价值,对其研究的侧重点在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系统进化、植物分类学等。该科植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多具有清热、止咳平喘、活血、滋补的功能.另外,苦苣苔科植物因花繁色艳、叶片独特及株形紧凑而深受花卉爱好者的赏识,如苦苣苔亚科中著名的观赏植物非洲堇属。值得一

华南植物园4个苦苣苔科植物新品种获国际认证

  9月23日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宁祖林、康明、李冬梅 刘娟等科研人员培育出的4个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植物新品:‘红蝴蝶’(Primulina ‘SCBG Red Butterfly’)、‘彩虹’(Primulina ‘SCBG Rainbow’、 ‘皇冠’(Primulina ‘SCBG C

研究揭示植物异源多倍化促进物种快速分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康明团队在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支持下,研究揭示了核心长蒴苣苔亚族异源多倍体起源及快速分化机制。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系统生物学》。杨丽华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康明为通讯作者。全基因组复制(或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进化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是古多倍化事

科学家揭示核心长蒴苣苔亚族异源多倍体起源及快速分化

全基因组复制(或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进化历史中普遍存在,但古多倍化事件在“生命之树”上的具体分布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多倍体一般存在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两种形式。同源多倍体是指同一个体内的基因组自我复制或同一个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杂交并导致基因组加倍,而异源多倍体是指不同物种间杂交并导致基

发现特有植物新种“黄鹂马铃苣苔”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与广西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生物学期刊《生态与进化》上刊发论文,发表了一个目前已知为我国横断山区所特有的苦苣苔科植物新种“黄鹂马铃苣苔”,为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又添加了新成员,丰富了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研究人员根据花果形态特征和分子遗传证据讨论了其与近缘种的亲缘关

横断山区发现特有植物新种“黄鹂马铃苣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823.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与广西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生物学期刊《生态与进化》上刊发论文,发表了一个目前已知为我国横断山区所特有的苦苣苔科植物新种“黄鹂马铃苣苔”,为我国的苦苣苔科植

华南植物园发现系统发育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阐明植物元素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于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对土壤和气候条件如何影响植物元素含量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系统发育(或进化历史)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却往往被忽视。华南喀斯特地区是一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喀斯特植物是我国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的重要组成部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单座苣苔的研究获突破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成功开展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报春苣苔生物技术繁殖及回归后,又对同科另一种国家一级濒危保护植物—单座苣苔(Metabriggsia ovalifolia)开展了系统研究,并成功实现了人工繁殖。  单座苣苔属苦苣苔科,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广西特有植物。苦苣苔科植

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形成,是由葡萄糖分别经过莽草酸途径和乙酸-丙二酸途径生成羟基桂皮酸和三个分子的乙酸,然后合成查尔酮,再衍变为各类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及二氢黄酮类黄酮类广泛分布于被子植物中,以芸香科、菊科、玄参科、伞形科、苦苣苔科及豆科植物中存在较多;二氢黄酮类分布较普遍,尤其在被子植物的蔷薇

昆明植物所等发表16个新分类群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经典分类与植物多样性团队研究员税玉民课题组在我国西南边境以及越南北部开展了长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工作,与当地的保护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该课题组在云南南部边境地区与大围山、文山、绿春黄连山、金平分水岭、永德大雪山、南滚河、老山、古林箐等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

石吊兰的介绍

  石吊兰,中药名。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LysionotuspauciflorusMaxim.的全草。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具有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祛痰通经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咳嗽痰多,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

什么是长瓣马铃苣苔

  长瓣马铃苣苔(拉丁学名:Oreocharis auricula),别名绢毛马铃苣苔、绒毛马铃苣苔。苦苣苔科马铃苣苔属多年生无茎草本植物。  长瓣马铃苣苔叶全部基生,具柄;叶长圆状椭圆形,上面被贴伏短柔毛,下面被淡褐色绢状绵毛至近无毛,花序梗被褐色绢状绵毛;聚伞花序2次分枝,苞片长圆状披针形;花梗

长瓣马铃苣苔的概述

  长瓣马铃苣苔(拉丁学名:Oreocharis auricula),别名绢毛马铃苣苔、绒毛马铃苣苔。苦苣苔科马铃苣苔属多年生无茎草本植物。  长瓣马铃苣苔叶全部基生,具柄;叶长圆状椭圆形,上面被贴伏短柔毛,下面被淡褐色绢状绵毛至近无毛,花序梗被褐色绢状绵毛;聚伞花序2次分枝,苞片长圆状披针形;花梗

长瓣马铃苣苔的简介

  长瓣马铃苣苔(拉丁学名:Oreocharis auricula),别名绢毛马铃苣苔、绒毛马铃苣苔。苦苣苔科马铃苣苔属多年生无茎草本植物。  长瓣马铃苣苔叶全部基生,具柄;叶长圆状椭圆形,上面被贴伏短柔毛,下面被淡褐色绢状绵毛至近无毛,花序梗被褐色绢状绵毛;聚伞花序2次分枝,苞片长圆状披针形;花梗

南苦苣菜的概述

  南苦苣菜(学名:Sonchus lingianus)为菊科苦苣菜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江西、四川、湖北、浙江、云南、贵州、广东、湖南、福建等地,生长于海拔65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林缘、灌丛中、山坡荒地、林下和田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南苦苣菜的介绍

  南苦苣菜(学名:Sonchus lingianus)为菊科苦苣菜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江西、四川、湖北、浙江、云南、贵州、广东、湖南、福建等地,生长于海拔65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林缘、灌丛中、山坡荒地、林下和田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南苦苣菜的简介

  南苦苣菜(学名:Sonchus lingianus)为菊科苦苣菜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江西、四川、湖北、浙江、云南、贵州、广东、湖南、福建等地,生长于海拔65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林缘、灌丛中、山坡荒地、林下和田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隐世”百年的贝叶芒毛苣苔现身

墨脱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南迦巴瓦峰南麓,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西南季风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的向北输送,在此遇到巨大的地形屏障阻挡形成比其他同纬度地区更为丰富的降水,使得该地区成为青藏高原南缘山地最温暖、湿润的地区。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使得墨脱地区在

“一种单座苣苔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获国家发明ZL

  7月18日收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马国华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单座苣苔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010552351.5)。   单座苣苔(Metabriggsia ovalifolia W. T. Wang)属苦苣苔科(Gesneriaceae)

南苦苣菜的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40一100厘米。根有分枝。茎直立,单生,有纵条纹,上部有 伞房花序状分枝,分枝与花梗被头状具柄的腺毛及稠密或稍密的白色绒毛。基生叶多数,匙形、长椭圆形或长倒披针状椭圆形,长9.5—22厘米,宽2—6厘米,下部收窄成翼柄,顶端急尖、钝或圆形,—边缘有锯齿或不明显锯齿;中下部茎叶与基

报春苣苔叶柄扦插诱导新繁育方法获国家发明ZL

  10月23日收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马国华研究员等完成的“一种报春苣苔叶柄扦插诱导不定芽和不定根的繁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110269949.8)。   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 Hance)为苦苣苔科多年生小型草本植物,自1881

石吊兰的形态特征

  属 苦苣苔科。常绿附生 半灌木。 匍匐茎灰褐色,老枝黄棕色,不分枝或少分 枝,幼枝常有短毛,皮微有皱纹。叶对生或三致数片轮生,革质,有短柄或近无柄紫红绿色;叶片大小、形状变化较大,楔形、楔状条形,狭矩圆形, 狭卵形,或倒卵形,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楔形或钝园,边缘在中部以上有牙齿,下部 全缘或微波状

濒危植物报春苣苔交配系统转变基因组效应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38.shtm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明团队以苦苣苔科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为对象,研究揭示了濒危植物报春苣苔交配系统由异交向自交转变的基因

上海辰山植物园科研人员赴海南开展植物综合科考活动

  6月中下旬,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各课题组组成综合科考队,赴海南昌江霸王岭、昌江俄贤岭、白沙鹦歌岭、保亭七仙岭、仙安石林、陵水吊罗山等地开展海南植物调查活动。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考察队员经受了虫害和疾病的考验,白天翻山越岭进行植物调查,晚上熬夜处理标本材料

芸苔的概述

  芸薹(拉丁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L.),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它为二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叶柄宽,长2~6厘米,基部抱茎。其总状花序在花期成伞房状,以后伸长;花鲜黄色,直径7~10毫米;萼片长圆形,长3~5毫米,直立开展,顶端圆形,边缘透明,稍有毛。它产于陕西、江苏、安

芸苔的简介

  芸薹(拉丁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L.),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它为二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叶柄宽,长2~6厘米,基部抱茎。其总状花序在花期成伞房状,以后伸长;花鲜黄色,直径7~10毫米;萼片长圆形,长3~5毫米,直立开展,顶端圆形,边缘透明,稍有毛。它产于陕西、江苏、安

华南植物园在报春苣苔属叶绿体基因组装研究取得进展

  报春苣苔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洞穴植物,具有非常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是研究喀斯特植物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式。图1. 报春苣苔属叶绿体基因组一致性圈图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冯超博士等人在康明研究员的指导下,以报春苣苔属植物为材料,率先搭建了该属三个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并进行

武汉植物园研究揭示长蒴苣苔属植物的医学潜力

  长蒴苣苔属(Didymorcapus Wall.)隶属于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包含100多个物种,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非洲和澳大利亚。长期以来,该属植物被传统医学青睐,用以治疗肾结石、炎症、哮喘、流感、湿疹、痢疾等各种疾病。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